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庆祝改革开放40年?我所经历的民政改革”征稿选登(六)

时间:2018-11-09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编者按

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面贯彻落实体球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讲好民政故事,本版连续选登“庆祝改革开放40年·我所经历的民政改革”专栏文章。回顾过去,我们将通过基层民政工作者的所见所闻,见证这40年来民政发展的历程和伟大成就;展望未来,民政事业又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各级民政部门牢固树立“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正以稳健的步伐再出发。



本期目录

  • 一个贫困县乡镇敬老院的发展史

  • 我所亲历的社会工作

  • 初建“乡镇民政所”的那一年

  • 见证常德市殡葬改革的裂变与新生

  • 服务孤残儿童 社工一直在路上 

一个贫困县乡镇敬老院的发展史

陈学涛

1996年元旦假期后的第一天,我由共青团江苏省盱眙县县委调到县民政局上班,担任农救股(后来改为救灾救助科)股长一职,主要负责减灾救灾、社会救助和农村五保工作。我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近20个年头,其中对实施敬老院幸福工程印象特别深刻,曾亲自参与全县乡镇敬老院改建全过程,也见证了盱眙县敬老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历程。

记得到民政局上班的第二天,我就随时任分管副局长到各乡镇调研敬老院情况。当时,盱眙县是江苏省重点贫困县之一,财政特别紧张,敬老院非常简陋,有的是倒闭破落厂房改造的院子,有的是闲置不用的校舍,杂草丛生,破旧不堪,透风漏雨严重。回来后我们一行立刻拿出乡镇敬老院改造建设的初步方案,也就是后来实施的“敬老院幸福工程”的雏形,建议有条件的乡镇进行重新选址建设或改(扩)建,民政局用“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适当补助,以提高乡镇党委政府建设敬老院的积极性,此方案很快得到局领导的认可,并争取到县政府和财政部门的支持。于是,部分乡镇政府于当年率先启动敬老院改建工程。

桂五镇敬老院院长是全国道德模范李银江,当时他所管理的敬老院共有11间砖瓦结构、破旧不堪的房屋,如何改造?李银江为此多次约我到实地商议方案,我们认为敬老院是五保老人的家,房屋建设要有家的感觉。于是我们设计出成套的老人住房单元户型图纸,一套单元住房110平方米左右,两边分设四个房间、中间为共用活动室、卫生间、洗漱间,每个房间住2个老人,这样一个单元就像一个家庭,共有8名家庭成员,大家可以在共用的活动室开展娱乐活动。图纸设计出来后,说干就干,当年年底率先在一个敬老院进行试点,然后县民政局就在该敬老院内召开现场推进会,向全县推广单元式老人住房设计方案,其他乡镇纷纷参照此方案对敬老院进行改(扩)建,由此也拉开了盱眙县乡镇敬老院第一轮改建序幕。

由于县乡财力都比较困难,乡镇敬老院的第一轮改建进展不是太理想,大多乡镇也只是建了1-2套单元式老人住房,内部设施也没有配套完善。

到了2005年,盱眙县敬老院建设才真正迎来了春天,当时,江苏省民政厅开始实施农村五保户“关爱工程”项目,省财政对农村敬老院建设进行资金扶持,全面实施敬老院“幸福工程”。第一步是提升硬件基础。2005-2012年的8年间,政府财政共投入2950万元对全县19个乡镇敬老院进行改(扩)新建,敬老院硬件基础和容貌都有了很大改观,五保老人的生活和居住条件都得到了较大改善。第二步是以标准化设施提升老人舒适感。敬老院老人住房条件改善后,为了让老人们住得舒适,2013年以来又对乡镇敬老院配套设施及服务进行升级改造,五保老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全面、舒适的生活保障服务。第三步是通过规范化管理提升老人满意度。2008年以来,持续开展以“庭院美化、室内净化、服务规范化、管理制度化”为内容的乡镇敬老院“四化”建设观摩评比活动。通过互看、互评、互比,学习好的经验做法,找出各自的不足与差距, 限期整改。全方位改善了五保老人生活条件,提升了五保老人的满意度。第四步是以精细化服务提升老人幸福指数。于2003年率先落实敬老院工作人员工资由县财政统一打卡发放,加强对敬老院工作人员绩效考核,县民政局还专门拿出奖金,每季度依据考核打分,发放100-200元不等的考核奖,大大激发了敬老院工作人员为五保对象提供优质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了敬老院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同时,严格按照伙食管理标准化、营养化、食谱化要求,采取常用食品专人采购、定点采购和食谱周期安排制度,合理搭配和调节膳食结构,确保老人吃得健康、有营养。

实施敬老院幸福工程以来,盱眙县马坝镇敬老院被民政部命名为全国模范敬老院,另有桂五镇等五个乡镇敬老院被江苏省民政厅评为“三星级”敬老院,2014年县民政局被民政部表彰为“全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先进单位”。党的十九大代表、桂五镇敬老院院长李银江,既是敬老院建设的亲历者也是见证人,1986年他用90天时间在一片荒地上建起一座11间住房的敬老院;1996年以来,他又新征地30多亩,将当初200多平方米房屋改造成现在的2650平方米的单元式老人住房,还建了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桂五镇敬老院的改扩建过程是盱眙县整个敬老院建设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

(作者单位:江苏省盱眙县民政局)

 

 

我所亲历的社会工作

姜晓梅

在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走过40年的历史节点,社会工作专业自1987年北京大学率先恢复开办以来,也初心不改、砥砺前行了三十余载。我初次听到“社会工作”这个词还是在2002年夏天填报高考志愿时,在众多的专业中莫名地被它吸引,“社会工作是干什么的?感觉好宽广,会接触到许多社会事、社会人吧”,于是,2002年的金秋,我走进了民政部民政学院成为“02级社工系”的一员。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的老师们带我们一批小毛孩儿在课堂上初次领略了社会工作的魅力,但我们也从老师们的表情中读出了社会工作发展的困境与无奈,大家一起期盼着社会工作春天的到来。

从大二开始,我们一帮同学选择了利用业余时间走出校园,宣传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我们从义工做起,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北京慧灵智障人士服务中心、青岛市儿童福利院、天津市儿童福利院……都留下了同学们的身影。记得我到青岛市儿童福利院时,院领导一听我是学社会工作专业的,表示非常欢迎,而我在感动之余,也为社会工作能那么早在青岛民政系统被认可而欣喜。

毕业后,社工就业的尴尬如春天里一股早春的寒流。全班近60名同学只有2名从事了与社工有关的工作,其他同学迫于生计纷纷改行。我有幸成为了山东省莱西市民政系统的一员,那时候,在莱西小城里还没有人知道“社会工作”,偶有问起的,我在解释时还要以港片中那些解决社会问题的“社工”来做比喻。在这里,没有人关注它的存在与成长。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将社会工作人才纳入党的人才工作战略中, 使中国社会工作的春天姗姗走来。特别是《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的颁布,从国家政策上将社会工作者纳入专业技术人员的范畴,这为中国的社会工作迎来了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那时,在莱西小县城已经有“春风”的感觉了,清楚地记得2008年全国首次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时自己激动的心情,当时下发考试通知,在民政系统引起不小的轰动,单位十几名“敢吃螃蟹”的人去应考了,考过之后大家才知原来社会工作并不简单,专业性很强,不是应付可以了事的,虽然有碰壁的,但是“社工的种子”开始在人们心中萌芽了。

经过几年的萌发成长,莱西市涌现出了几支有影响力的公益团队,他们扶老助困、救孤济贫,但是缺乏专业的组织指导。2018年3月,莱西市社工与志愿者联合会在莱西市民政局的倡议发起下应运而生。莱西市社工和志愿者联合会的成立,开启了“社工+志愿者(义工)”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融合发展的“莱西模式”,社工和志愿者的融合发展更广泛地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类资源,形成“社工引领志愿者,志愿者发动群众,群众参与志愿者,志愿者协助社工”的良性互动机制,形成全员参与社会建设的良好局面。

现如今莱西小城的社会工作,已经从为社会发展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后台走向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前台,它肩负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承载着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的重任奋力前行。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西市民政局)

 

 

初建“乡镇民政所”的那一年

邹国华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从江西省上饶市横峰县福利院被抽调到县民政局,从此在办公室秘书的岗位上摸爬滚打了8年,参与并见证了横峰民政的多项改革过程,其中“组建乡镇民政所”可以说是横峰县民政人在改革中创建的一个“品牌”。回想起当年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横峰县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闽浙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1989年,全县12个乡镇总人口共有17.68万人,其中烈军属等优抚对象有2万余人, 加上受灾群众和贫困户等,共有民政对象7万余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40﹪,民政工作任务十分艰巨。

1980年前, 横峰县各公社配有协助民政工作的老干部;1980年后,各乡镇改配民政助理员,“发发钱、拜拜年、送送被” 成了当时基层民政工作的代名词。1984年,全国民政改革座谈会召开以后,横峰县民政局设置了业务股、办,民政干部队伍得到了加强。特别是1988年第九次全国民政会议召开,《人民日报》头版发表社论《发挥民政部门稳定机制作用》,指出了民政工作任务主要包括“三个一部分”。这对加强民政部门的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组建乡镇民政所形成了气候。

1989年3月,时任县民政局局长的黎华桢在传达贯彻“第十九次江西省民政会议精神”的局机关大会上,提出了组建乡镇民政所的设想,大家一听,顿时觉得眼前一亮,纷纷拍手称赞。会后局领导亲自带队下乡,分片区到各乡镇对组建民政所的可行性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大家一致赞同在乡镇组建民政所。为使这一设想能得到县委、县政府的支持,我们加班加点将调查情况、《体球网第十九次江西省民政会议精神和贯彻意见的汇报提纲》等重要文件油印好, 一并呈送给县六套班子领导。主动为县领导当参谋。最后,经政府常务会议上研究,县政府同意组建乡级民政机构,并由县民政局先行试点。

紧接着,我们便进驻横峰县葛源乡开始试点,这次试点解决了三个问题: 一是建立了办事机构,落实了办公地点;二是招聘了民政员,确定了经费来源;三是制定了规章制度,进行了岗前培训。没几天葛源乡民政所便正式挂牌办公,随后县政府又批转了县民政局的试点工作报告,经过一个多月的运作,效果良好,全县12个乡镇全部建立了民政所。

试点工作成功,乡镇民政所全部建立,这一“葛源模式” 的创举,得到了江西省民政厅领导的肯定,1990年2月26日, 县民政局总结经验,写出了《组建乡镇民政所民政工作有活力》典型材料,在全省地市专员、县市民政局局长会上作了典型发言,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各县市在两年时间里纷纷建立起乡、镇民政所,使民政工作的各项任务进一步落实到基层。

期间,江西省民政厅派来了厅政研室的袁树勋同志到横峰县进行调研,局领导安排我陪同接待。难忘的三天陪伴,让我大长见识,听君一席话,胜读三年书。那时,还没有电脑打字, 在会议室里,袁老师一边赶写调查报告,一边让我帮他誊抄, 有些金句让我印象很深,至今难忘。比如:“民政所一成立,情况大不一样, 乡政府如同增加了一只‘手’, 县民政局伸长了一条‘腿’。 体现了‘统’ 的功能, 强化了‘管’ 的职能。‘牌子’ 一挂,‘章子’ 一亮,民政工作的优势就在基层初露端倪。”等。

这件事虽然过去了30年, 但至今仍深深刻在我的脑海中。民政工作改革发展的实践表明:只有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才能改革创新;只有自觉服从,服务于大局,当好参谋,才能取得党政领导对民政工作的重视;只有面向基层,面向社会,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 民政工作才会有活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市儿童福利院)

 

 

见证常德市殡葬改革的裂变与新生

李燕喜

我是湖南省常德市殡葬管理处的一名普通干部, 2004年参加公务员招考,考入常德市殡葬管理处,从事殡葬管理工作14年。

常德市地处湖南省西北部,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少,死人与活人争地问题比较突出,推行火葬,改革土葬势在必行。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常德市的殡葬改革工作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前三次殡葬改革工作因各种原因半途而废。殡葬改革在全省一直处于落后状态。自2004年起再次全面掀起殡葬改革工作高潮,常德市委、市政府把殡葬改革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来抓。从2014年开始,市委、市政府更是确立了“政府主导、突出公益、绿色生态”的殡葬事业发展总思路,明确了到“十三五”末达到“强制火化区火化率100%,节地生态安葬率65%,集中办丧率100%”的总目标。历经14年的改革和发展,常德市殡改工作呈现出进展快、发展稳、效果好的局面。殡葬改革工作全面推开。2004年启动殡葬改革工作以前,我市9个区县(市)中有过半的区县(市)未开展殡葬改革。截至2008年底已全部启动。

殡葬基础设施基本建成。2004年以前,常德市的殡葬基础设施基础十分落后,底子差,设备陈旧,历史欠帐多。有半数县没有配套的殡葬服务设施,殡葬事业发展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全市6个火葬场均建于70年代,有的甚至建于60年代,设施陈旧,设备老化,火化功能差,效率低,污染严重。甚至有的地方没有火葬场,人们随意搭棚办丧,乱埋乱葬,无法推行火葬,殡葬改革的难度极大,群众十分不满意。14年来,市、县两级政府积极筹措资金6亿元,用于新建、改建殡葬基础设施,以支持、推动殡葬改革顺利开展。目前,常德市共建成殡仪馆11个、火葬场8个、经营性公墓8处,全部由政府主导,民政主管经营,基本能够满足广大市民多层次的办丧需求。同时,还推进了乡镇集中治丧场所和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

殡葬改革稳步推进。2004年以前,常德市殡葬改革仅限于各市直、区、县所属单位国家工作人员。全市9个区县(市)中有过半的区县(市)未开展殡葬改革。2004年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人大、公安、交警、环保、城管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下,及时处置了多起聚众抗拒殡葬执法的事件,确保了殡改一次启动成功。此外,财政、编办等相关部门在落实项目资金、解决工作经费和增加机构编制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宣传部门长年在主流媒体宣传相关的政策和动态,保持了殡改工作较高的社会关注度。在殡葬改革过程中,对人多地少,墓地与耕地矛盾突出的平湖区,要求先行先上,其次督促丘陵区及时跟进,再次敦促山区县紧跟步伐,有效推动了火葬的普遍开展,促使火化范围、火化对象逐步扩大,火化率逐年提高。

殡葬执法深入推进。在殡葬执法和管理实践中,通过不断总结、创新,常德市殡葬执法和管理工作基本实现了5个转变。即在管理体制上,由过去的临时查处向以社区为依托的长效监管转变;在管理力量上,由民政部门的“单打独斗”向多部门的齐抓共管转变;在管理内容上,由单一查处违规土葬向综合管理殡葬所有事务转变;在管理手段上,由单一的行政强制执法手段向采取宣传、优惠、行政监管等综合执法手段转变;在管理范围上,由着重解决新违规问题向同时整治大墓、豪华墓地、妥善迁移老坟等历史遗留问题转变。共培训殡葬执法、管理人员280多人次。通过殡葬执法,城区丧葬用品市场和殡仪服务市场进一步得到了规范,乱埋乱葬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

殡葬服务质量稳步提升。2004年以前,殡葬职工基本上是子承父业,队伍整体素质都比较低,服务项目很少,服务水平很低。自2004年以来,全市各殡葬服务单位通过采取整章建制、争先创优、强化培训等措施,不断提升殡葬职工素质、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殡仪服务从过去被动式的传统服务,变成主动的、全方位的“一条龙”服务,受到了群众的普遍赞誉。全市殡仪服务行业经营收入不断增加,从2004年前不到800万元,增长到2017年的1亿多元,殡葬服务步入了自我积累、滚动扩展的良性发展轨道。

惠民殡葬力度增大。2004年以前,殡葬单位由于自身包袱太重,殡改优惠政策少。2004年以来,市、县两级政府积极推行了“弱势群体”四项基本殡葬服务费(遗体接运、冷藏、火化、骨灰存放)、全民基本火化费由政府埋单,对节地生态安葬的对象政府给予不少于1000元的奖励,从而形成了“政府主建、民政主管、惠民殡葬政策全民覆盖”的“常德模式”。

殡葬管理更加规范。2004年以前,由于全市殡葬管理没有统一的机构进行有效管理,殡葬管理混乱,且进行罚款违规土葬现象时有发生。2004年以来,我们与各相关职能部门积极配合,协调联动,针对存在问题不间断开展整顿治理,并及时总结整顿治理经验,形成相应规章制度,推动殡葬改革依法、规范管理,收到较好成效。至2017年,全市强制火化区集中办丧率达到了63.8%,火化率达到了87.5%,集中安葬率达到了71.2%,有效规范了殡仪服务市场,有力推进了文明城市建设。

14年,我很荣幸地见证了这一路的发展。常德市清明管理工作自2008年—2016年连续9年受到民政部和湖南省民政厅的表彰,其中万金公墓于2008年被民政部评为清明节服务工作先进单位,2016年,常德市民政局被民政部评为全国殡葬工作先进集体。2017年,常德市津市市、临澧县被民政部列为全国殡葬综合改革示点县。

(作者单位:湖南省常德市殡葬管理处)

 

 

服务孤残儿童 社工一直在路上

陈 雪

我是2012年10月份考入山东省潍坊市儿童福利院的。作为一名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我满怀憧憬地来到潍坊市儿童福利院,渴望实践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孤残儿童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来到儿童福利院后,得知这里的孩子们大部分都是因为有残疾被父母遗弃的,他们有的是肢体残疾,有的是智力残疾,复杂的心情涌上心头。2012年单位里有10人左右已经考取社会工作专业资格证,截至2018年,单位里已经有30多人持有该证,持证社工大部分分布在康复、养护、医疗等岗位,而且岗位上的社工主要是针对院内的个别儿童开展个案、小组等服务,并没有真正地将社工理念运用到全体儿童的服务上,服务并不均衡。

2017年民政部出台了《体球网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中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作用的指导意见》,指出各地民政部门要推动未成年人保护机构、儿童福利机构、救助管理机构通过开发设置岗位、购买服务等方式配备使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福利院积极探索如何开展儿童福利机构的社会工作服务模式。2017年5月以来,我们通过去广东、深圳、上海、宁夏等各地进行考察学习,引入了儿童福利机构社会工作安置服务模式,采用个案管理的方式,主要由专业社工对入院儿童开展全人、全过程的服务,成立了由康复师、特教老师、医师、社工师、养护老师组成的跨专业评估小组,提出适合儿童的安置模式,包括机构内安置、家庭寄养、类家庭安置、国内外收养,并对儿童的安置提出康复、特教、医疗等措施,社工对安置服务的过程进行跟踪,并帮助儿童寻找收养家庭或者寄养家庭,实现儿童利益最大化,及时对儿童的社工服务进行观察、评估。其中对2017年7月以来新入院的20名左右的儿童进行了评估,并提出了安置意见。

在工作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为弃婴小新(化名)寻找新生家庭的经历。小新在被收养的时候大概十岁,他从小在福利院长大,这里就是他的家,而且和兄弟姐妹、护理员阿姨的感情非常好。当得知自己要进入到新的家庭时,他非常不舍,社工找他谈了几次话,但是他还是有心结,害怕到了新的家庭中,爸爸妈妈会不喜欢自己,害怕自己很难融入新的生活。在小新的收养父母来接他的那天,他坐在福利院的大厅长椅上大哭不肯离开,社工及时进行介入,给予他安慰并开导他:“我们也非常舍不得你离开,你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欢乐,我们大家都非常喜欢你,福利院永远是你的家。现在爸爸妈妈来接你了,你可以进入到自己的家庭,爸爸妈妈会对你非常好的,他们非常喜欢你,会陪你学习,陪你游玩,陪你去看世界,我们为你高兴,这是件非常开心的事情。希望你能过得快乐。你想回来的时候,可以随时回来找我们……”一番细心的开导后,小新擦擦眼泪,望着站在远处的爸爸妈妈,心情平静了许多。除此之外,收养后的跟踪访问也是社工的工作之一,我们也多次和他的收养父母通话,及时了解他的近况,小新上学了,长高了,长帅了,过得很幸福。

另外,社工积极参与到院内开展的“党建+社工”的活动中,积极参与到残疾康复服务项目中,参与制订社会工作服务的方案,助力党建,开展丰富多彩的“微心愿”等主题实践活动,为儿童实现心愿。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儿童福利院的社工会继续秉持“博爱、清廉、规范、开放”的办院理念,努力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为服务孤残儿童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市儿童福利院)

 

 

刊载于《中国社会报》2018年11月5日2版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