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浙江优化区划地名为乡村振兴战略加把劲

时间:2018-11-20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翟 倩

近年来,浙江省区划地名工作秉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倾力作为”思维,提升思想境界,开拓工作思路,积极履行职责,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让区划调整为乡村振兴赋能

桐乡市乌镇的西浜村尝到了区划调整的甜头。西浜村原本是一个传统农业村。“以前我们盼项目盼不来,现在项目挤破头要进来。2017年8月,我们村划入乌镇,许多投资者看中了这一点。”西浜村党总支书记徐玉良摊开一张发展规划图说。西浜村在产业规划和招商方面,注重与乌镇旅游和互联网产业形成同频共振,村里已引进投资超1亿元的乌庄项目,希望打造一个集儿童科普教育和休闲为一体的农庄。同时,为充分利用好邻近万亩茭白基地以及乌镇区域的农副产品资源,西浜村还将投资兴建一座大型的桐乡特色农产品市场。

体制一改天地宽。随着桐乡行政区划调整的实施,乌镇成为桐乡第一大镇,空间的延伸赋予乌镇新的动力。“做大乌镇,为旅游和互联网产业以及互联网特色小镇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还带动区域发展形成一盘棋。”镇党委书记姜玮说。

近日的磐安县盘峰乡,青山绵延,绿水逶迤,沿途村庄各具风情,却又一气呵成,令人颇感惊艳。“去年此时,这些村庄还分属于盘峰、维新、高二3个乡。”盘峰乡党委书记杨兴福说,合并前的盘峰乡总人口3600余人,总面积约41平方公里,仅相当于一些规划较大的行政村。过去,有投资商来此考察,打算发展乡村旅游,却因境内资源单一、空间较小等原因打了退堂鼓。2018年2月,由原来的盘峰、维新、高二3个乡撤并组建的新盘峰乡应运而生,下辖33个行政村,9800多人,区域面积138.1平方公里,一跃成为全县地域面积最大、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山区乡。

现年53岁的该村村民孔献法介绍说,过去,村庄空心化,环境脏乱差,年轻人大量外出,他和妻子也常年在外打工。可随着三乡合并后新盘峰乡全域旅游的不断发展,他也看到了乡村蕴藏的巨大潜力,果断将家里的新房改造成了农家乐。自今年6月开业以来,“两个月就赚回了妻子在外打工一年的收入。”

的确,行政区划的调整,并非为改变而改变,“最终是为了更好地配置资源、扬长避短,让区划调整为乡村振兴赋能。”浙江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处长汪勇飞如是说。

让界线管理从相安无事到共同发展

浙闽线8号界桩提升工程项目位于海拔1348.9米的龙头山顶峰,是浙江省庆元县、龙泉市和福建省松溪县三县(市)的交会点。

今年5月4日,新界桩(龙头山观景台)落成揭彩。站在界桩观景台上,浙江庆元、龙泉,福建松溪、蒲城四县(市)尽收眼底,给人“抬脚跨两省,举目望四县”的独特体验。龙头山有万亩竹林、百年杜鹃,引得登高观景的游客纷至沓来。

“我们溪东乡就在龙头山的山脚下,近年正大力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游,深挖龙头山的人文资源。”松溪县溪东乡党委副书记、乡长王朝富说,此次浙闽四县(市)领导汇聚于此,可以说是为龙头山景区的共同开发建立了新的里程碑。

揭彩当天,浙闽两省四县(市)相关领导签署了旅游开发合作备忘录,并共同发布首条浙闽边(龙头山)精品生态游路线,举行了首届浙闽(龙头山)两省四县(市)乡村振兴发展论坛。

“将界线文化与地名文化、旅游文化相结合,打造全国界线管理新模式新样板,实现界线管理的共建、共赢、共享。”庆元县民政局局长陈定光说。

平湖市的广陈镇山塘村,设有地名文化和界线管理的宣传栏,广陈镇和山塘村的地名故事令村民骄傲自豪,界线管理的规定更是一目了然。

广陈镇山塘村与上海市金山区廊下镇山塘村隔河相望,民间有“南北山塘”一说。村名一样,可待遇完全不同,“我们这里原来是个很破旧的小村庄,以前上海人走到桥头,到了中间没人再往前走,现在可不一样了。”广陈镇山塘村党总支书记金建东感慨道。

如今,一桥跨越两省,总投资3500万元的南北山塘民俗村项目,正在有条不紊地施工,把上海的名人馆集中建设在属于广陈的南山塘村,又在廊下的北山塘村里引进了浙江龙泉的青瓷体验馆,连搞个田园马拉松赛道,也是一家做一半,南北山塘把“界线两边既要相安无事,更要共同发展”的模式演绎得淋漓尽致。

让千年地名续写乡村振兴的故事

2017年初,10座闺名沿用千年却依旧美若桃源幻境的村庄入选浙江省第一批“千年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认定名单。

永嘉县岩头镇的芙蓉村便是其中之一。“千年古村落”的金名片引来游客万千。

为保护好上百年历史的古建筑群,村党支部成立了业余消防队。每天走街串巷,宣传消防安全知识,巡查排除消防安全隐患。村党支部书记陈晓芙说:“我们不只是消防队,还是消防、抢险救灾、治安联防多位一体的队伍。”

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是芙蓉村客流较多的节点,党员志愿者们就在村里维持秩序,做游客的免费向导,确保游客们享受一个愉悦的游览过程。平日里志愿者们也不闲着,在村里四处巡查,发现垃圾及时清理,帮村民整治房前屋后的脏乱环境等,努力提升芙蓉村的美洁度。

前不久,全省首家“地名书房”落户缙云县河阳村。走进“地名书房”,3张古书桌映入眼帘,旁边的书架上陈列着200余册当地以及各地地名志、地名故事等地名文化相关书籍。墙上布置着《地名文化》《缙云名镇名村名录》《缙云县地名文化地图》三块展板,分别介绍缙云地名文化宣传保护情况、缙云县的名镇名村名单、缙云县地名文化地图。村民及游客可以通过书籍、展板、视频、二维码等多视角体验地名文化建设成果。“河阳村历史悠久、地名内涵丰富,水系、道路基本保持着元代村庄设计特色。全村有大小祠堂15座、古庙6座、古桥1座、明清古民居1500多间。”缙云县民政局地名办相关负责人认为,将“地名书房”设在河阳村这个“千年古村落”,既能有效促进地名文化遗产内涵的挖掘、宣传与保护,又可以做好地名文化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助推乡村振兴,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保护与合理使用地名文化遗产,能更好地彰显地域特色文化,加强居民的文化归属感,有利于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美丽经济、促进乡村振兴。”浙江省地名专家王建富说。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8.11.20)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