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包颖 朱婕妤
5月24日,上海飞思海葬服务部举办的上海市第415次集体撒海活动在生态环境部指定海域(长兴岛中部圆沙闸至横沙岛双窑烟海域,东经121 45 30 —121 50 00 )举行。
阳光明媚,微风轻拂,吴淞客运中心码头通道两侧摆满了鲜花花篮,沪航17号船被蓝色花球点缀一新。海葬活动志愿者、乐队、仪仗队、安保队员统一着装,仪容整洁,各司其职,要把最佳的精神面貌和优质的服务呈现给大家。
早上7时整,海葬活动专用客车从宝兴殡仪馆准时出发。7时40分到达吴淞客运码头。仪仗队员手持花篮,家属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在《大海啊,故乡》等耳熟能详的旋律声中,分批有序登上船。8时整,汽笛鸣响,沪航17号船驶离码头。
船舱内也是庄重而典雅的蓝色装饰,乐队奏起抒情的乐曲,舒缓着人们的情绪。航行过程中,飞思海葬服务部为家属举行了简洁而不失庄重的集体追思仪式。声情并茂的配乐诗朗诵《海之蓝赞歌》拉开仪式的序幕,6名仪仗队员敬献花篮,司仪诵读海葬活动祭辞。
“生命不息,精神永存”。追思仪式最后,杨崇静女士作为家属代表发言,她在向亲人表达思念缅怀的同时,也向参加活动的家庭表达了真诚的祈愿:“面朝大海,我们感动、感怀、感念;沐浴阳光,让我们把对逝者的爱与怀念,化为迎接明日朝阳的勇气和力量。”
当船到达撒海指定区域,在低回悠扬的音乐伴奏声中,工作人员为每一户家庭做一对一贴心服务。
百川汇大海,生命归自然。87岁的陈元洪是来送别老伴张娟娟的,女儿女婿、外孙子、外孙女一道前来。陈元洪的身体很硬朗,由他亲手把老伴的骨灰撒入大海。“她是去年10月去世的,83岁,还差三个月我们结婚就满60年了。为了过60周年纪念日,我们戒指都买好了,她病了很久,没有等到这一天。这是我唯一的遗憾。”陈元洪说。
“是您老伴自己选择海葬的吗?”“我为她选的,我相信她一定会懂我的选择,我去世后也要海葬。老伴的弟弟就是海葬的,弟妹70多岁了,已签订遗体捐献志愿书,以后也是海葬。选择海葬,不仅为国家节约土地,还为家里省下了买墓地的费用。我跟孩子们讲,一年才去墓地祭扫一次,以后你们把我们的照片挂在家里,想我们的时候,天天都可以看见。我选了一张朋友为我们抓拍的照片,我们笑得很开心,以后孩子们想我们了,就看看这张照片。老伴的骨灰撒海了,我会在家里纪念她,每逢清明、冬至、春节,烧几样她爱吃的菜,上几炷香。”陈元洪说。
记者在人群中还注意到一家人,一位年轻的爸爸带着年幼的孩子、年迈的父母一行四人参加海葬。年轻人叫胡华勇,送别的是他的妻子,“她因为癌症离开了我们,经过4年抗癌,她还是走了。我们是生活在上海的外地人,现在社会流动性太大了,把骨灰安放在一个地方,还不如放在心里。妻子离开后,我听说上海有骨灰海葬服务,觉得很方便,就报名来参加了。今天这样的海葬仪式非常有意义。”胡华勇保留了妻子的一小瓶骨灰,“生命里有很多东西,会跟着你几十年。我会一直带着它。”
43户家庭199位家属站在船舷边,向49位亲人做最后的告别。在大海的浪花中,海葬逝者将诗意地栖居;在蓝天和阳光下,亲人们将永远地守望。
随后,沪航17号返航,11时30分安全抵达吴淞客运码头。
1991年3月19日,上海市举行了第一次骨灰撒海活动,113位逝者骨灰融入大海。时任副市长谢丽娟代表市政府向逝者表示了深深的敬意,她说:“骨灰归大海,情意留人间。”斗转星移,时至今日,海葬以其移风易俗、环保节地的革新观念,从起初不被公众接受,到现在为广大市民支持,参与者数量以平均每年8%的速度在递增。截至目前,上海市海葬活动共有39234户家庭190635 位家属参加, 47043位逝者骨灰融入了大海。
近两年,上海市民政局全面贯彻“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切实提高公众满意度。在市民政局、市殡葬管理处和殡葬服务中心的指导下,飞思海葬服务部积极创建“海之蓝”服务品牌,精心设计仪式流程,注重完善服务细节,力求使海葬活动焕然一新。
十几年来,上海飞思海葬服务部还为江浙地区无锡市、常州市、苏州市、南通市、嘉兴市、嘉善县、平湖市、海盐县、海宁市、桐乡市等5市、5县(市)2701位逝者2305户家庭6507位家属提供了海葬服务。上海海葬工作的蓬勃开展,也极大地推动了长三角地区节地生态环保葬的发展进程。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9.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