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标洪 通讯员 肖 晓 漆 琦
近年来,重庆市江北区民政局以体球网总书记体球网民生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扎实推进基层基础工作,织牢民生兜底保障网,脚踏实地与时俱进,再掀民政事业新篇章。
强基础
完善城乡社区治理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夯实社区服务平台,完善社区治理机制。为解决长期以来社区办公用房不足、基层党建阵地缺乏的问题,近年来,江北区不断加大财政经费投入力度,充分利用相关闲置房屋,推进社区办公用房建设。截至目前,该区社区办公用房总面积达72619平方米。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城乡社区协商事项清单和工作制度,积极指导各村(社区)开展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修订完善工作。目前,江北区12个镇(街)的16个村委会、100个居委会已全部完成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修订完善工作。
培育社会组织发展,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严格按照《体球网登记管理条例》等文件要求,做好社会组织登记、变更、审核等工作。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成立时直接依法申请登记。规范行业协会商会收费行为,由区民政局牵头,与区发改委、财政局、国资委组成联合检查小组,加强对行业协会收费的检查和整改。
织密网
兜好民生保障底线 着力关注特殊人群
完善多项举措,兜好民生底线。严格按照“三级把关、部门联动、阳光操作”原则,健全低保每月评审制度,要求镇(街)分管领导和民政科长参加,集体评审当月新增低保对象。完善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健全市区两级核对平台,全面核查低保对象社保、房产、工商、税务、车辆、住房公积金、婚姻和户籍8大类信息。2018年,全区共核查各类救助对象9559户,清退和停发不符合条件的低保对象746户、973人,追回违规领取的低保金9万元。修订出台《江北区最低生活保障条件认定办法》,放宽低保资格认定条件,2018 年共支出低保资金4205万元,保障低保对象5347人。放宽临时救助准入条件,将因病、意外事故、就学等情况导致家庭生活出现暂时困难的,纳入临时救助范围,2018年共发放临时救助资金91万元。积极开展“惠民济困险”项目,制订《江北区惠民济困商业保险实施方案》,按月向保险公司报送参保人员名单,积极开展项目宣传和业务培训,配合保险公司开展理赔工作。2018年,全区共对1159人次进行理赔,理赔资金124万元。
关注特殊群体,完善福利制度。打造养老服务平台,启动养老服务“千百工程”,重点打造2个市级示范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新改建8个区级社区养老服务站。目前,全区养老服务设施达115个,养老床位总数2747张。老龄优待水平全面提升,70岁-99岁困难老人生活津贴提高到每人每月200元,2018年共发放老年人生活津贴1462万元。全面建立孤儿和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孤儿基本生活费由每人每月60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1160元,城乡特困人员供养标准统一提高到每人每月710元。
谋创新
与时俱进不断探索 攻坚克难破解难题
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探索枢纽式服务模式。重庆市北汇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创建为市级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和首批创新创业基地双创基地。基地采取“政府支持、市区共建、专业运作、行业监管、社会参与”的运营模式,具有孵化培育功能、能力培养功能、咨询指导功能、专业服务功能、宣传推广功能、信息发布功能等8大功能,力争打造一批有影响、具规模、出效益、规范化的社会组织,推动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转变。
修订低保管理办法,促进困难群众就业脱困。修订出台《江北区最低生活保障条件认定办法》,在低保政策中引入就业成本概念,以家庭实际参加工作人员收入的10%为基数,作为就业成本扣除;放宽部分低保限制条件,对低保对象拥有普通两轮摩托车和以单位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不再纳入低保否决项;规范低保制度,取消部分缺乏上位政策依据的项目,鼓励低保群众积极就业脱困。
开发基层事务公开信息平台,实现便民服务全覆盖。引入“互联网+”,开发建设了江北区基层事务公开信息平台,将涉及民政救助、劳动就业、环境保护等20类、152项惠民政策进行公开和解读,将低保、医疗救助、残疾人救助等14项惠民资金发放情况细化到个人。同时,平台设置了资金查询、大数据筛查等功能,对异常数据进行专项核查,将不符合条件人员及时清退。此外,平台还公开了公共服务事项办事指南,开通养老服务、交通违章查询、医院挂号预约、生活缴费等链接,实现便民服务全覆盖。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9.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