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让困难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时间:2019-05-15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苏天真

  安徽省农村低保对象180.64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7.55万人,占低保对象的59.5%。如何解决他们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让他们可以“放心就医、安心养病”?近年来,安徽省民政厅加强政策统筹和资源整合,实施了健康脱贫兜底“351”工程,即贫困人口通过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综合补偿后,在县域内就诊个人年度自付费用不超过0.3万元,在市级医疗机构就诊个人年度自付费用不超过0.5万元,在省级医疗机构就诊个人年度自付费用不超过1万元,剩余部分合规医药费实行政府兜底保障。2018年,安徽省医疗救助共惠及困难群众499.13 万人次(其中直接救助255.18万人次、资助参合参保243.95 万人次),支出20.43亿元,最大限度减轻农村贫困人口医疗支出负担,为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精准核对,把好救助申请入口关

  2016年12月,安徽省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投入使用,核对范围已拓宽至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住房保障、困难职工帮扶等方面,实现社会救助对象认定精准化,把好救助申请入口关。该平台通过对房产、车辆、个税、公积金等20类人员经济状况信息进行核查,做到低保救助“逢进必核”、在享对象“定期核查”,杜绝了“开豪车住豪宅”享受低保的现象。以巢湖市为例,截至目前,共使用该平台开展申请救助家庭信息核对883批次,共计7416户次24596人次,核出有预警信息的4860户次,实现了精准识别、精准救助。

  “互联网+”推动健康脱贫

  家住合肥市庐阳区杏林街道的孙建伟,属于低收入家庭。2017年他女儿被确诊为急性白血病,半年时间用去医疗费20多万元,除去医保报销部分,个人自付11万多元。在社区办事时,孙建伟发现工作人员的桌上摆着一个“庐阳救助”微信公众号的二维码,抱着好奇的心情,他添加了这个公众号,按照“智能引导”做了简单的点选后,“城乡医疗救助”出现在手机屏幕上,孙建伟眼前一亮,迅速点了进去。“当时就是觉得我家的情况可能符合医疗救助条件,就进行了申报。没想到上传材料后,社区的工作人员很快就联系了我。按照他的指导,我在网上按流程办完了所有的手续并完成了审核,没过几天2万元的医疗救助金就打到了我的卡上,真是太方便了。”孙建伟感激地说。

  通过“互联网+”的平台建设,极大提高了困难人群申请医疗救助的效率,让这项工作事半功倍。

  政策保障到位,让健康脱贫落到实处

  2018年,为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省民政厅出台了调整提高年度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文件,根据上年度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情况和扶贫标准调整情况,要求各地农村低保标准比2017年增长8%,确保完成“两线合一”任务。目前,全省农村低保标准为每人每年5942元,任务完成率为126%,同比增幅38.5%,全省所有县(市、区)的农村低保标准均达到或超过国家扶贫标准。同年,全省累计支出农村低保资金62.7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6.84亿元。月人均补助317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4%,农村低保、贫困对象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在此基础上,宿州市还率先打出了“组合拳”。一方面,实行贫困人口住院“先诊疗后付费,取消住院预付金”的政策,降低贫困人口的就医门槛。另一方面,实施“190”政策,即贫困人口慢性病患者1个年度内门诊医药费用,经“三保障一兜底”综合医保补偿后,剩余合规费用由补充医保再报销90%。各区在90%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兜底保障比例。宿州市的这一政策更大程度地减轻了贫困患者的负担,让健康脱贫、精准脱贫落到了实处。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9.5.15)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