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奔跑的“赛买提江”

时间:2019-04-24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周 亮

  “赛买提江,我的自行车有点毛病,给修一下撒!”“赛买提江,今天咋还没有在群里推送法治信息?”村民口中的“赛买提江”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政厅驻阿瓦提县乌鲁却勒镇库木艾日克村“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工作队队员单伟。他是村民眼中为百姓解难的修理工,是无所不懂的大律师,更是一名善学和蔼的“好巴郎”。

  “门外汉”练就“双语达人”

  说起“赛买提江”名字的由来,源于单伟驻村最初的想法:“如果我有一个维吾尔族名字,那我就是库木艾日克村的‘村民’,就可以更快融入群众。”于是他找到村干部那买提·艾买提帮忙起名。“赛(sai)和单(shan)很相近,就叫赛买提江吧,好记还响亮。”那买提·艾买提说。从此,单伟就成了库木艾日克村的“赛买提江”。

  有了维吾尔族名字只算入门,单伟还给自己定了一个更难的目标:学好维吾尔语,以便更好地开展驻村工作。

  基础知识系统学、走访入户强化学、日常生活点滴学……单伟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机会,拜村干部和村民为师,走到哪里就把《自治区双语学习明白册》带到哪里,走一路、看一路、学一路、说一路。功夫不负有心人,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单伟已经能和村民简单对话。他还常常向村里的孩子“显摆”自己的维吾尔语。

  “赛买提江能用维吾尔语和我们聊天,我们有什么困难都愿意找他帮忙,思想上的事情也愿意找他聊天,现在觉得赛买提江就像我们的亲人一样。”村民艾买尔江·吐乎尼亚孜由衷地说。

  “微服务”成就“背包巴郎”

  一天,单伟接到村民吐来克·热西提的电话:“赛买提江,我房子的电灯坏了,来帮个忙!”单伟二话不说背上背包就去了吐来克家。这样的“微服务”自单伟驻村后不久开始,就没有间断过。单伟背着的便民服务包里装有手钳、胶布及常用药品等,他跟随驻村工作队一边入户一边服务。

  早热汗·克其克大妈腰腿不好,遇到阴天下雨时常疼痛。单伟每次路过早热汗家时,总想着给她送几贴膏药。一次入户送药时,他发现早热汗家的水龙头漏水,便立刻从背包里掏出扳手和防水胶布,利索地修好了水龙头。早热汗回忆这段经历时再次竖起了大拇指:“赛买提江,你们民政厅驻村干部真是太好了,就像我的巴郎子一样!”

  在村民眼里,单伟是个热心人,更是自家人。

  “发红包”造就“普法圈粉”

  在南疆农村,村民法律意识普遍淡薄,有的村民认为打老婆不违法、不让孩子上学不违法,很多村民遇到纠纷束手无策,不知道拿起法律保障权益……作为自治区民政厅政策法规处工作人员的单伟认为在村里开展普法,自己义不容辞。

  2017年4月,在单伟的提议下,库木艾日克村法律咨询服务室挂牌成立,他和另外两名法律专业人员成为服务室工作人员。截至目前,已为270多名村民提供了法律咨询服务。今年3月,村民阿不都热合曼·买买提骑摩托车与一辆货车发生碰撞,导致手臂骨折。阿不都热合曼要求司机赔偿医药费,但货车司机推卸责任,双方僵持不下。单伟找到当事司机,讲解相关交通法规,指出问题责任,把司机说得心服口服,向阿不都热合曼支付了住院治疗费用。

  单伟还申请组建了由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村民小组长等加入的微信群,第一件事就是给群里“发红包”——推送普法微讲座。每次推送的法律知识都不一样,却和群众利益息息相关。形式也多样,不但有汉维双语的普法文章,还有普法小品、相声和讲座等视频,法律法规条文变得通俗易懂,深受村民青睐。

  4月17日,单伟向新疆民政厅党组、厅“访惠聚”办公室郑重地提出了继续驻村的申请。“库木艾日克村已经是我的第二家乡了,为了助力脱贫攻坚关键一年,为了让这里的村民早日过上好日子,我还要继续奔跑在路上。”单伟说。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9.4.24)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