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 群
在常人眼中他们是不能吃苦的80后、90后,在父母眼中他们还是爱折腾的孩子,但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他们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脚踏泥泞,俯首躬行,用实际行动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诠释了如何把青春的责任扛在肩上。他们,就是奔波在扶贫一线的民政青年干部,用青春和汗水,绘就了一幅青春助力脱贫攻坚的亮丽风景。
“尽心尽力,带领乡亲脱贫致富”
天刚蒙蒙亮,江西省崇义县民政局驻聂都村第一书记谭斌就起身出门,前往村里的卷心菜种植基地查看播种情况,这是今年刚谈下来的产业帮扶项目。此前,谭斌曾多次去县农业部门请教专家,对当地的土壤条件、气候条件进行分析,并结合市场行情,最终确定了此项目。“我们预计种植200亩,现已开垦70亩,村民通过流转土地、在基地务工可以获得一份收入,改善贫困的生活状况。” 谭斌说道。
1992年出生的谭斌是城里长大的孩子,没干过一天农活。在扶贫一线工作2年多以后,俨然成了“农村通”。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当了第一书记以后,谁家房屋漏水、谁家养了几只鸡、谁家的牛最近病了……他都一清二楚。为了做好驻村扶贫工作,谭斌常年吃住在村部。村上老人来反映情况,他顾不上吃饭,直到把问题解决才肯端饭碗;村民之间因为纠纷闹得不可开交,谭斌就和他们坐在一起谈心解困,利用“土办法”,硬是把别人做不通的工作做通了。他说:“自包村的第一天起,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让聂都村变个样。”
和谭斌一道驻村的扶贫工作队队员郭远华,也是一顶一的年轻人,干起工作来,也有一股拼劲。两人白天入户走访、跑单位、搞协调,晚上回到村委会,思考乡村发展大局,忙得不亦乐乎。
聂都村被划为生态保护区,原本可提供几千个工作岗位的钨矿开采被禁止。靠山不能吃山,村民们一下子失去了谋生的方向,两人就开始为村民致富找门路。贫困户吴河妹的丈夫从矿场下来后,因为没有任何手艺,靠打零工一年收入仅有两三千元,这对有三个孩子的家庭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了解到她家情况后,他们认为只有习得一技之长才能真正脱贫致富,便游说吴河妹参加政府组织的月嫂免费培训班。如今,吴河妹在赣州市当月嫂,月收入七八千元,极大地改善了一家人的生活。
项目不会自己长腿跑到村上,为了村子的长远发展,谭斌和郭远华一直在奔走想办法。经过多方考察,他们看中了聂都村有山有水的优势地理条件并结合当地政策,积极协调建设生态鱼塘项目,并签订帮扶责任书,确定了18户帮扶对象。“我每年有固定分红,还可以靠卖鱼草增收,再也不愁不能脱贫咯。”贫困户罗华青十分满意。
“乡村振兴需要年轻人,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老乡们脱贫致富。” 郭远华如是说。
“把群众当亲人,把诉求当成己任”
“谢谢你啊,小马,这下我再也不用为生计发愁啦,之前我说话做事有不对的地方,你别放心里去。”河北省高邑县万城镇牛家庄村的村民牛志敏握着民政所所长马长龙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然而,一年前的牛志敏却不是这样。“你不给我解决家里的困难,我躺这说什么也不走嘞!”牛志敏躺在马长龙的办公室里一副谁也不能赶我走的模样,第一次见到这种场景,马长龙着实吓了一跳。不过他很快镇定下来,群众来闹,说明有困难,“姨,你有什么问题跟我说,我想办法解决。”马长龙态度十分诚恳。
经过一番交流,原来牛志敏夫妻俩都患有精神疾病,她丈夫一直在住院治疗,牛志敏症状稍轻些,可是不能经受刺激,家里俩孩子一个上初中一个上大学,还有老人要赡养,一家老小的生活仅靠丈夫的低保救助金和牛志敏打零工维系。
听完牛志敏的哭诉,马长龙决定从政策兜底、入股合作社、产业帮扶多方面入手,为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提供全方位的保障。每年享受低保救助金13200元、残疾人两项补贴1620元、精神病监护人补贴2400元、雨露计划补助3000元、医药补助2400元……除了输血式帮扶,马长龙还注重激发牛志敏的脱贫内生动力,帮助她联系了彩旗手工制作厂,为她送去一台缝纫机。在家就能制作彩旗,既照顾了家里又能挣钱,牛志敏别提有多高兴了。随着生活压力得到缓解,外加吃药控制,牛志敏的精神状态好了很多,逢人就说,“别看小马年纪轻轻,办起事来是个有准儿的人。”
把群众当亲人,把他们的诉求当成自己的事,马长龙面对全镇28个乡村的贫困户,始终坚持用一颗真心、一份真情去为他们服务,让党和政府的政策如春风化雨般温暖了众多贫困户的心。
“为脱贫攻坚注入活力,尽显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
马长龙此前在财政所任职,来到民政所工作后,正赶上全国打响脱贫攻坚战,时间紧迫、任务繁重,所有业务知识都得从头再学,不过他说:“年轻人嘛,就是要多学多干。”凭着对工作的满腔热情,马长龙很快就熟悉了民政业务知识,尤其是扶贫政策,每家每户情况不一,按照什么标准帮扶贫困户、采取何种政策兜底保障,他都能一五一十地给驻村干部讲清楚。
和马长龙一样,重庆市开州区紫水乡龙溪村第一书记彭界毕业后就在殡仪馆工作,此前对扶贫工作不甚了解。为了扛起肩上的责任,不辜负组织和村民的期待,他全身心投入到驻村扶贫工作中去。在他看来,青年人有想法有干劲,在空心化严重、村干部年龄又偏大的农村,年轻人给脱贫攻坚注入了活力,提供了新思路。“以前,村里的土鸡子都是老人背着竹篓去镇上赶场时卖。”彭界向记者介绍,现在他直接在微信群里发布信息,谁需要土鸡子就直接给带过去,老人们再也不用走上几十里的山路去赶场了。
这些年轻人根据乡村实情开具脱贫“处方”,引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过程,也是对他们人生的一次历练。“扶贫工作对我而言就是一张白纸,我就像那小马过河,说起这过河的经历,既没有老牛伯伯说的水很浅,也没有小松鼠说的水很深,只有亲自走过,才知道水的深浅。”彭界动情地说道。
“我们中的许多人从机关下来,从优越的城市生活来到农村,在扶贫工作中认识乡村,了解国情,对我们今后开展工作将是有力的指导。”谭斌说。
扶贫工作使命重大、艰辛无比,民政青年干部们奋战在扶贫战线上,给扶贫工作注入了活力,同时也淬炼了他们的工作本领,强化了责任和担当精神,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青春的智慧和力量。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9.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