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建永
又到清明。
孔子曰:“死生亦大矣。”对国人影响深远的儒家传统文化,向来讲究“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慎终”指慎重地办理父辈、祖辈的丧事;“追远”指虔敬地祭祀和缅怀逝去的先人。不忘“根本”,故“民德归厚”。所以有些地方至今在操办丧事时,还在门上贴着“慎终须尽三年孝,追远长存一片心”的素联。
然而,一方面讲究“慎终追远”;另一方面,对具体从事“慎终”和“追远”工作的殡葬管理工作人员,社会上还存在着一定的世俗偏见。值此清明时节,去了解一下“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的殡葬管理工作者,是怎样面对工作、生活、社会乃至大千世界的?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江西省南昌市殡葬管理处火化机械维修工兼火化工魏中山。
留下来,赚钱改变生活
1977年8月,魏中山出生于江西省奉新县赤岸镇黄城村的一户普通农家。在读初中二年级时,魏中山的父亲不幸去世,生活重担一下压在了母亲身上。失去了经济来源,初中毕业后,魏中山不得不辍学,进入工厂打工维持生计。为了能有一份谋生的活计,魏中山进入专门制造火化机的江西南方火化机械厂,成为一名电气修理学徒工。
1994年,全国很多殡仪馆都开始安装或更换新式火化机。刚刚参加工作仅半年的魏中山也跟随师傅来到河南,为平顶山一家殡仪馆安装新式火化机。年仅17岁的他第一次出远门。这一次经历,魏中山至今记忆犹新。
从安装到正式点火运行,一台火化机的安装时间需要两个月。原本以为只是单纯地安装调试机器,但来到平顶山,魏中山看到当地的施工条件后,心里就打起了退堂鼓——他和师傅在安装新的火化机时,殡仪馆其他的火化机还在不间断地工作着,看着一具具遗体被送入火化机,让从来未曾直面遗体的他感到非常害怕。白天,魏中山跟着师傅在车间安装火化机;晚上,师傅在火化车间休息,他独自一个人到车间外的工棚睡觉。
面对生活的艰辛,魏中山并没有太多的选择。如果继续留下,一个月30多元钱的收入,能够减轻家中负担;一旦回家,没有技术的他只能靠种田为生。最终,在师傅的劝说下,魏中山选择了留下。从1994年到现在,魏中山在殡葬行业一干就是25年。“留下,赚钱改变生活”,这就是他入行时最朴实也是最真实的想法。
从跟着师傅学习,到独自上门安装,在南方火化机械厂当学徒的两年里,魏中山学会了火化机的整套安装、调试、运行等流程。尽管只有初中学历,但肯钻研的他,在技术上已经可以独当一面。1996年,南昌市殡仪馆申报全国首家“一级殡仪馆”,不仅要增加火化机的数量,还要增加一系列的配套硬件。魏中山被南方火化机械厂派驻到南昌,成为厂家驻点员工。
南昌市殡仪馆早期使用的部分火化机型号老旧,经常出现机械故障。在驻点工作的前几年,魏中山不仅要负责安装调试新的火化机,还要帮着维护旧的火化机。5年的驻点时间,让这个曾经害怕面对遗体的年轻人,成为南昌市殡仪馆不可或缺的一员。
2001年,魏中山从南方火化机械厂辞职,正式进入南昌市殡仪馆,成为一名编外聘用人员,更成为这里的火化机械专业技术人才。为了让他更安心地工作,2008年,单位又把他以“特殊人才”引进,解决其后顾之忧。这也是时至今日,南昌市殡仪馆唯一一个以“特殊人才”引进的特殊员工。
少谁都行,就是不能少了他
从事殡葬工作的人都知道,殡仪馆最累的就是火化车间,全年无休假,24小时服务。按照南昌市当地治丧习俗,骨灰在中午12点前必须下葬。因此,每天早上6点至9点之间是火化车间最忙碌的时段,一旦火化机出现问题,必须尽快进行处理,不能耽误骨灰下葬时间。
为了保证火化机能够正常使用,只要是值班的日子,魏中山早上5点就准时来到火化车间,开始为一天的工作做准备。预先调试火化机,有问题及时检修。用他的话说,只要有火化任务,他就必须在场,不能因为火化机出故障,再次伤害到逝者家属伤痛的心灵,影响到单位的声誉。
在领导和同事的眼里,单位少了谁都行,就是少不了魏中山。
2007年12月的一天,夜里2时许,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把熟睡中的魏中山惊醒,他立刻意识到可能有紧急任务。那天深夜,从医院送来了一具遗体,逝者是外地人,按照当地的丧葬习俗,家属希望能尽快火化遗体,以便赶在清晨6点前将其骨灰带回老家下葬。
在办理完火化手续后,火化车间的值班工作人员将遗体推入了4号火化机。
然而,刚刚启动20分钟的火化机突然停止工作,值班人员一边向家属解释,一边立即打电话给魏中山,希望他能赶来检查维修。魏中山顶着严寒,骑着摩托车从家里赶到火化车间。经过检修,原来是火化机油路管线堵塞,导致了油枪堵塞。魏中山拆除了油枪、疏通了堵塞的油路、排出了管道内的空气,不到20分钟,机器重新启动。
这样的事情,在魏中山25年工作当中不胜枚举。
正是这种高度的责任心,主动加班加点维修成为他的家常便饭,从而保障了火化设备在每年火化8000多具遗体的情况下,没有发生过一起安全生产事故。
想干好,就要用能力说话
在许多人印象中,火化师的工作只是站在火化机前按下电钮。可大家不知道,为了按下这个电钮后火化机不出现问题,魏中山要不断地自我学习。他说:“既然选择了火化机械维修这一行,就要干好,就要用能力说话。”
为了熟练掌握新的维修技术,只有初中文化的魏中山再次捡起书本。在他的值班室里,《三菱FX系列》《西门子S7-200系列》等PLC可编程控制器培训及视频精讲丛书,堆积在办公桌上,翻开书本,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各样的公式和程序代码。他还买来电脑自动化、单片机原理等方面的专业书籍,利用工作间隙和点点滴滴的业余时间,刻苦钻研工作原理、程序编译、能耗控制、机电维修等专业知识,枯燥的学习对他而言却是乐在其中。自学搞不懂的地方,魏中山就自费在机电学校进行研修,经常请教老师和同学,遇到有新的想法立即动手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系统总结。经过几年的刻苦钻研,他完全掌握了拣灰炉工作原理,克服了维修技术的瓶颈和难点。“钻劲”十足的魏中山,通过不断摸索,对拣灰炉设备进行了重新编程,对实践操作中的每一个数据进行详细分析,计算合理的火化时间,调整入口进氧量,改造油枪角度,充分利用热风管的循环二次供热原理,有效提高炉膛温度,遗体单具耗油量由原来的30公升降至现在8至15公升。仅此一项,每年为单位节约用油成本几十万元。
2015年,通过层层选拔,魏中山第一次站在由民政部主办的“全国首届遗体火化师职业技能竞赛”决赛现场。在通过“火化准备、遗体入炉、遗体火化、骨灰处理、火化设备保养与维护、培训指导和业务管理”等多个方面的技能考试后,魏中山从来自全国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54名选手中脱颖而出,取得了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获得了“特等奖”及“全国技术能手”光荣称号。2017年,魏中山再次凭借精湛的遗体火化(特种仪器维修)技术,荣膺南昌市首届“洪城工匠”。
从一名只有初中学历的维修工,到自学成才荣获全国技术能手;从七尺炉前的一线火化工,到省市劳动模范、江西省技术能手、江西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殡葬工作先进个人……多年来,作为生命最后的“摆渡人”,魏中山获得了诸多荣誉,但他始终扎根在殡葬管理处火化师这个特殊的工作岗位上。
要奋斗,奋斗本身就是幸福
魏中山常说:“我是农村娃,没有优越条件,所以我更要努力奋斗,我希望自己生活幸福,但幸福只有靠自己劳动才能创造出来。”幸福生活靠奋斗,奋斗本身就是幸福。简单的话语,折射出一个劳动者最质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了方便群众,殡仪馆全年无休假,24小时对外服务。盛夏时节室外气温有时达到38℃,火化车间更是高达50℃以上。整个火化车间热浪滚滚,气味刺鼻,魏中山从不叫苦叫累,“环境越差,火化机越容易出问题”,这样的想法每天都萦绕在他的脑海中,一日一检查,三日一检修,一周一大修,主动加班加点维修保养火化设备,已成他的家常便饭。
工作的艰巨和辛劳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面对家人的“抱怨”和社会的不理解,给他的心理带来不小的压力。
在基层殡葬部门工作,除夕夜值班是家常便饭。魏中山年年都放弃与家人吃年夜饭的机会,主动申请值夜班。有一年除夕夜,魏中山值班时电话铃突然响起,一名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在医院去世。按照相关要求,遗体需要立即火化。魏中山二话没说,换上工作服,安排登记、接收遗体、开炉门、传送遗体、关炉门、点火、拣骨灰……事毕,已是午夜。新的一年就要来临,望着天空中五彩缤纷的烟火,他想起了自己的妻儿和老家的母亲……
魏中山的热情和精力倾注在殡葬事业上,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假期,在家人身上欠了很多“账”。妻子常“抱怨”,这么多年来,很少有时间陪孩子,也从来没有带家人出去旅游过。不过,这么多年过来,看到单位对丈夫的信赖,同事们对他的认可,妻子也渐渐理解了:“他的工作特殊,单位离不开他,家里的事我就多做一点嘛。”魏中山开心地说:“有家人这份理解和支持,再苦再累自己都会无怨无悔地走下去。”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世俗偏见,从事殡葬行业的人似乎“低人一等”。魏中山也不例外。出于避讳,除了家人及最要好的朋友,其他人都不知道他的工作。有一次同学聚会,魏中山没有接到通知,他知道人家忌讳。一些亲朋好友知道他从事殡葬工作之后,也逐渐与他疏远了。魏中山说,他理解社会对火化师工作的偏见,除了微微一笑,他一般不主动跟人打招呼、握手。春节期间,除父母、岳父母和自己的兄弟姐妹,一般不外出拜年。回家后,没有特别重要的事情,不去其他人家串门,而是尽量好好照顾家人。
难道他不孤独吗?孤独,悲凉。不过,魏中山平静地说,生离死别的场景见得多了,渐渐地心态就平和了许多。
最让魏中山放心不下的,是正在上高中的儿子。为保护孩子在校不受歧视和排斥,魏中山刻意隐瞒了自己的职业,在家长职业调查时只填写“民政局”。让魏中山特别高兴的是,学校老师在家访时得知他在南昌市殡葬管理处工作,不仅没有偏见,反而在班会上告诉学生们:“他是一个伟大的人,他从事的行业是一个伟大的行业。”
是啊,全社会都应该对这个“伟大行业”的工作者,高看一眼,厚爱一分!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