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北京市走出超大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新路

时间:2019-04-03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安 娜

  去年3月29日,民政部部长黄树贤到北京市调研社区治理工作时指出,“要聚焦首都战略定位,当好新时代社区治理工作的排头兵,不断推动社区治理工作创新发展,始终走在前面、做得最好”。一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基层社会治理,市委书记蔡奇、市长陈吉宁密集到街道社区调研指导工作。北京市大力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突破,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精治、共治、法治、德治的基层社会治理新路。

  深化党建引领

  加强党对基层社会治理全面领导

  北京市牢牢把握党组织领导基层社会治理这一主线,特别是去年把“街乡吹哨、部门报到”作为“一号改革课题”,创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

  强化街道社区党组织政治功能。完善街道党工委对地区治理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涉及基层治理的重大事项由街道党工委讨论决定,全面提升街道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的领导能力。2019年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力争全部实现党组织书记与村(居)委会主任“一肩挑”,增强基层党组织领导力。

  健全城市基层党建体系。做实区、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扩大非公企业、商务楼宇、商圈园区、网络媒体等新兴领域党建覆盖,建立需求、资源、项目三项清单制度,需求征集、提供服务、沟通反馈、考核评价“四个双向”机制,最大限度把辖区资源统筹起来,增强党组织的组织力。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注重把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与首都重大任务、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在疏解非首都功能、推进城市副中心建设等重大活动和重点工作中,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进各级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双报到”制度化、常态化,总结推广“周末大扫除”等经验做法。积极推进“回天有我”社会服务活动,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探索大型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有效途径。

  坚持赋权下沉

  强化街道(乡镇)基层社会治理主体责任

  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责部门,紧抓街(乡镇)这个“牛鼻子”,全面推进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2016年,以市“两办”名义出台《体球网深化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2019年2月,北京时隔23年高规格召开第三次全市街道工作会议,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牵头制定《体球网加强新时代街道工作的意见》,从明确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服务改善民生、街区更新、社区治理和激励基层干部干事创业6个方面提出30项改革举措。同时,正在加快推进《北京市街道办事处条例》立法,为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做实做强街道打下坚实基础。

  加强乡镇政府能力建设。出台《体球网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首都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的新目标、新任务和新要求,顺利通过民政部督查。

  创新社区治理

  打通基层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

  完善政策体系。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印发《体球网加强和完善城乡治理的实施意见》,颁布全国首个社区治理地方标准《社区管理与服务规范》。

  深化社区减负增效。2016年,市民政局、市委组织部印发《体球网进一步开展社区减负工作的意见》。2018年,进一步明确社区职责清单、完善社区工作准入制度、推进信息资源共享,社区减负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社区开具证明从15项减少到4项,填报表格系统从44项精简为7项。

  稳步推进村(社区)换届选举。首次实现村(社区)同步换届选举,在中组部、民政部召开的座谈会上,北京市介绍了严把候选人“五好、十不能” 标准、实现资格联审、推进村(社区)书记主任“一肩挑”、实现换届选举全过程信息化监测等做法。目前,党组织换届选举基本完成,4月底前完成村(居)委会换届选举。

  全面开展城乡社区议事协商。出台《体球网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实施意见》,制定《北京市社区议事厅工作指导规程》,民政部专门通报全国。目前,城市社区议事厅实现全覆盖,农村社区超过70%。通过议事协商有效缓解了小区停车、物业管理、环境整治等社区治理难题。

  推进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印发《体球网全面推进以德治理城乡社区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导社区、村组织群众制定居民公约、村规民约。通州区、西城区优秀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被民政部推广宣传,东城区前门街道草厂社区等5个社区工作法被评为全国优秀。

  注重需求导向

  提高基层社会服务供给能力

  着眼群众“七有”需求和“五性”特点,北京市通过向政府、向市场、向社会要效益,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实现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制定《北京市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指导目录(试行)》,规范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养老、社会救助等10大类60个方面内容。

  建设“一刻钟社区服务圈”。从2011年起连续8年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截至2018年底,累计建成1580个,覆盖92%的城市社区,基本实现居民步行一刻钟内解决商业、生活、文体娱乐等方面的服务需求。

  开展“社区之家”创建活动。从2017年开始,北京市启动“社区之家”创建活动,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有序向居民开放文化、体育、食堂、停车场等内部服务设施,目前,全市共创建408个。

  创新社区服务体系。出台《北京市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制定《北京市社区服务中心管理办法》,试点推进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社会化运营、“一站多居”“全能社工”等改革模式,提升了服务质量和效率。

  打牢基层基础

  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坚实保障

  持续加大人、财、物向基层倾斜力度,确保基层有地办事、有人办事、有钱办事。

  狠抓社区用房建设。充分利用“疏整促”腾退空间,严格落实新建小区配建标准,社区用房基本实现350平方米建设标准。城市副中心等重点地区达500平方米以上。

  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探索从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中定向招录一定数量的公务员和事业编制人员,畅通职业发展空间。全市3.5万名社区工作者平均年龄39.3岁,90%以上达到大专以上学历,近1.8万人获得全国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书。2018年起,社区工作者工资待遇平均水平不低于本市职工平均工资的100%。

  加大社区经费投入。每年给予每个社区8万元-15万元公益金、30万元党服务群众经费,累计拨付5亿元“以奖代补”社会建设专项资金。

  推进服务管理信息化。开发“互联网+基层社会治理”信息化系统,通过对保留在社区的系统进行数据融合、功能整合,形成动态更新的社区基础“数据池”,逐步实现社区管理系统“一门入”。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9.4.3)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