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超大城市“弱有所扶”的上海长宁探索

时间:2019-06-21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闫 洁

  在上海市长宁区新泾镇有位上海籍居民江先生,是名出租车司机,他爱人是外地户籍,平日里打打零工,养育一个上小学的儿子,日子过得平淡、温馨。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7年江先生突生一场大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高昂的医疗费使原本就经济拮据的家庭雪上加霜。他爱人更是惶恐不安,生怕未缴纳过上海市社保的自己也病了,日子就没法过了。

  对于之后的申请低保、医疗保障、办理提前退休、领取养老金、孩子教育费用减免等问题,江家更是想都没有想过。之前勤勤恳恳工作的一家人,茫然无助,成了“沉默的人群”。

  居委会排摸时发现了江家的困难情况,随即家庭救助顾问在上门了解情况后,提供了一整套的“私人定制”救助方案。

  首先是解决江先生个人城市低保、养老和医疗待遇。救助顾问指导江先生申请劳动能力鉴定,根据结果办理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提前退休手续。对提前退休需一次性补缴的77075.4元,救助顾问对接社保条线、区失业保险管理办公室,按照相关政策为其申请办理了失保一次性个人缴费补助57560.4元,个人部分需承担19515元。再根据规定向长宁区惠民综合帮扶服务社申请综合帮扶,评议评估后得到帮扶金10000元,基本解决了江先生个人所需承担的费用。同时,江先生在社区提交低保申请,审批通过后,又办理了“四医联动”卡,减轻了后续治疗过程中自负医药费的承担比例。基于此,江先生可按月领取养老金,其基本的生活和医保待遇得到了保障。救助顾问还对接了长宁区房地产交易中心,按规定将江家作为长期帮困“结对对象”。

  接下来解决的是其家庭成员的困难问题。救助顾问对接劳动条线,指导江先生爱人办理了外地配偶灵活就业缴金等相关手续,此后,每月可享受社保缴费补贴846元。其子也接受了低保家庭子女读书期间的学杂费及餐费等减免政策。还联合团委、工会和社会组织等社会资源,为其子申请了慈善助学、“自强少年”临时救助等项目帮扶,孩子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校外艺术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阳光少年未来可期。

  至此,这一程“陪伴式救助”完美收官,改变的不仅仅是江家的物质生活,精神上的自立自强才是以后生活的保障。

  这一切均得益于上海市长宁区民政局推进的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创新工作。他们通过“优化+创新”完善制度实现救助精准发力,通过“多元+专业”统筹资源实现救助广泛参与,通过“智慧+便民”多措并举实现救助能力提升,形成了一套既符合长宁自身特点,又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成果和工作经验。

  2010年至2018年,区财政实际用于民政社会救助资金累计13亿元,平均年增长率约9.5%。长宁区形成了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为基础,支出型贫困家庭生活救助、受灾人员救助和临时救助为补充,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等专项救助相配套,社会力量充分参与的“9+1”社会救助制度体系,不仅牢牢兜住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底线,更着眼于满足困难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困难群众生活得更加体面、更有尊严。

  坚持党建引领

  营造救助文化

  为坚持党建引领救助,打造共建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长宁区在基层党建品牌工程——“凝聚力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党建引领救助。通过建立以居民区党支为圆心,“两委”班子、社区党员、楼组长、文体团队负责人为内圆,驻区单位为外圆的“同心圆”党建共建服务联盟开展社区救助工作。在社区党建与社会救助融合发展方面,将党的组织优势、基层动员力与困难群众的需求相对接,调动社会资源关心困难群众。成立困难群体帮困小组,搭建困难发现渠道,深入群众发现“沉默”的困难群体,倡导社会融入营造“自助+互助”的救助文化。如虹桥街道虹东居民区党总支结合“三建融合”党建工作(即驻区单位党建、居民区党建、两新组织党建)开展社会救助工作,帮助两新企业、驻区单位结对社区困难家庭30户,提供就业岗位达百余个,真正实现了经济上解困、生活上解忧、精神上解闷,结合工作资源、职能优势、志愿者特长,开展便民服务、法律咨询、结对帮困等服务。

  引入多维视角

  构筑四圈防线

  长宁区引入多维贫困视角,建立了以收入为主导的多维贫困指标体系,拓展了社会救助瞄准群体、拓展了社会救助服务的范围,构筑了社会救助的“四圈”防线,实现救助资源针对不同对象的“按需救助”。第一圈为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第二圈为低收入家庭,第三圈为支出型贫困家庭,第四圈为特殊困难家庭,具体包括困难未成年人群体、困难残疾人群体、失独家庭、“支内退休回沪”人员、意外事故困难家庭等。据统计,救助信息数据库的目标瞄准对象从原以低保家庭为主的约6000人,拓宽至3.5万人,从占全区户籍人口的1.0%扩大至6.0%。

  形成顾问队伍

  陪伴家庭发展

  长宁区形成了一支“家庭救助顾问”队伍,将原有单一的政策信息介绍和指导发展为“陪伴式救助”的新模式,实现为困难家庭和对象链接多样性的救助资源,形成“一户一策”的救助方案和赋能方案,在一些困难家庭产生了明显的救助效果。

  服务资源多样化。一方面,通过整合长宁区智慧民生大数据平台推送的各种政策服务项目,形成政策资源池,实现对居民的“弱有所扶”“困有所助”。另一方面,通过整合慈善资源、社会组织资源、市场资源、社区资源等形成社会资源池,为困难家庭和对象提供长期的赋能方案。

  资源递送协调化。在政策资源池中,发挥民政部门的牵头作用,主动跨部门、跨条线链接多种政策资源;在社会资源池中,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陪伴式救助”;在社区建设中,积极引导居民形成互助团体,从被动救助模式转变为积极互助模式,在互助过程中加强社区的凝聚力。

  服务对象“四圈”化。长宁区积极推动困难家庭和对象的数据库建设,通过建立大数据信息服务平台和数据收集渠道,对低保家庭、低收入家庭、支出型贫困家庭和特殊困难家庭形成了动态信息收集、数据管理分析等工作内容,为“家庭救助顾问”实现“社会救助四圈家庭”的全覆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服务手段多样化。“家庭救助顾问”由“线上顾问”和“线下顾问”两种方式实现。“线上救助顾问”是指街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和试点居委会设置的智能终端一体机,通过整合社会救助、受理中心办事指南和“居务通”300问内容,为困难群体和对象提供基于智能语音技术的人机互动咨询服务。“线下救助顾问”主要为熟悉相关救助政策人员组成的团队,通过在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内设置街镇顾问点,依托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以及其他社会救助工作管理人员提供顾问服务。居委顾问点设在居委会办公接待场所内,依托居委会成员,与困难家庭和对象“结对子”,提供陪伴式顾问服务。同时积极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让专业社工和社会组织承接辖区内困难家庭和对象各类救助帮扶服务。

  服务内容综合化。“家庭救助顾问”旨在为困难家庭和对象提供四个方面的服务:一是政策信息包。主要解决“信息不对等”现象,救助顾问通过整合长宁区各种政策,为救助对象提供服务清单、服务指引等政策信息包。此外,组建顾问团队定期或不定期到社区做巡回宣介,形成主动发现机制。二是现金救助包。救助顾问通过提供救助政策的介绍、解释和指导,帮助困难家庭申请相应的政策以提供现金救助,针对特殊困难群体提供针对性、灵活性的指导和救助。三是资源链接包。是指在现金救助的基础上,链接民政、人社、教育、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红十字会等资源为居民提供救助服务;四是赋能服务包。旨在通过链接社会组织资源、市场资源、社区资源为困难家庭和对象提供发展能力和机会方面得到服务,如“爱心传递”义务家教、“艺术护照”等项目。

  搭建信息平台

  助力智慧救助

  长宁区建成精准帮扶信息系统,通过“线上+线下”的双线工作机制为社会救助工作全程留痕,夯实智慧救助的信息基础。

  从部门条线方面,汇集民政局、人社局、卫健委、医保局、房管局、教育局、应急局、残联等相关数据。

  从数据模块方面,打通救助家庭数据库、区网格化管理平台、市条线信息系统,通过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生成包含人员信息、走访清单、帮困资金等内容的困难群众基础数据库,形成“可统计、可分析、可回溯”的智能救助“大数据”。

  从“线上+线下”方面,街镇建成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增设精准帮扶子模块,全面展示困难群众的走访次数、诉求数量、解决情况、已解决的方法等信息;居委会建成综合管理工作平台,在走访居民区过程中收集到居民诉求,通过电脑、APP等终端设备录入到平台形成工作记录,还能够直接进入流转和处理程序,形成社会救助“四圈”管理全程留痕。

  “扶弱”不仅是一桶油、一袋米,而在于通过多层次兜底增强家庭的能力及发展性。长宁区提出并确立“融入、促进、共享、发展”的社会救助理念,即激发救助对象的主体性,逐步脱离生活困境,融入社会;促进弱势群体的社会参与,拓展有助于弱势群体社会参与和社会竞争能力提高的服务项目,挖掘其发展潜力,实现“他助”与“自助”并举;弱势群体需要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向往更美好的生活;以家庭为本的发展性社会救助,通过多层次兜底增强家庭的能力及发展性。在此基础上,完善法制化、社会化、专业化、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的社会救助体系,持续编织更大、更密、更有温度的社会救助网络,打造创新发展的新平台、新亮点、新品牌,为全国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贡献长宁智慧。

  本版供图/上海市长宁区民政局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9.6.21)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