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苏天真 通讯员 阮梦勤 汪伦骏
安徽省六安市充分发挥民政兜底保障“一张网、保基本、惠民生、救及时”的职能,切实保障特困群体和失能人员的基本生存需求和健康权益,缓解家庭压力,真正形成了老有所养、弱有所扶、住有所居、病有所医、有养护照料的新格局。该市拥有农村特困供养对象53275人、敬老院214所。今年初,在裕安、金安两区开展了特困群体失能人员集中养老保护试点工作。几个月过去了,这项惠及于民、进一步巩固革命老区脱贫攻坚成果的民生工程成效究竟如何?为此,记者进行了深入探访。
记者驱车来到离城20公里外的金安区城北乡乐天养老护理院。进入院落,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栋白墙黛瓦的三层楼宇,左侧是200多平方米、设施完善的健身中心,楼后是绿草茵茵、花团锦簇的操场。院长邵子宏告诉记者,该院占地3800平方米,拥有50张全护理床位,由原来的城北乡敬老院转型升级后,于今年初通过招标引入乐天养老服务有限公司,重点开展为特困群体失能人员的集中健康养护工作。
宽敞明亮的活动室里,有的老人在下棋,有的在看电视;改造后的食堂内,消毒设施一应俱全,一周的食谱以表格的形式张贴公示,接受老人监督;温馨祥和的宿舍内,衣柜摆放整齐,消防安全设施齐全。入住在乐天养老护理院的凡国好感激地说:“我们在这里生活得很好,早餐有鸡蛋、点心、包子、稀饭;午餐是一荤一素一汤;晚餐有馄饨、面条、米饭、稀饭。每天更换菜谱,均衡搭配,让我们吃得健康。院里的居住条件比在家里还好,空调、电视都给我们配齐了。”
“入住对象集中养护经费如何保障?”面对记者的提问,裕安区民政局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科科长张凯娓娓道来:“经测算,失能人员每人每月集中养护费用在2200元,其中,养护机构公共支出200元,生活照料和护理费400元,护理用品300元,其他300元。试点期间养护经费来源于区、乡两级财政补贴以及养老机构运营补贴。个人自付部分原则上从个人低保金、特困人员供养经费及残疾人补贴中整合解决。”
记者获悉,六安市孤寡老人中的特困供养人员,只要本人愿意,可以随时入住供养机构。对于分散在家的特困供养人员和留守老人建立双联系制度,即近亲属作为扶助人,村干部作为联系人,开展定期走访。针对住房困难的老人,通过危房改造项目对房屋进行重建。针对无人照料的长期患重病人员,全部按政策纳入低保并给予医疗救助。对于重度残疾人,提供“5+X”康复服务和基本型辅助器具适配服务。其中“5”为规定动作,包括建立健康档案、健康体检、康复知识宣传、对残疾人或其监护人康复知识培训和基本康复服务训练指导,“X”为自选动作,鼓励县区根据本县区实际,自行探索设置适合残疾人的康复服务项目。
六安市民政局福慈科科长豆贤润告诉记者:“下一步,六安市对失能的特困人员、无人照料的患病人员和重度残疾人,将充分利用农村现有供养机构,经过适当改造,进行集中养护,解决照料问题。目前,全市已改造供养机构35所,投入改造资金2300多万元,失能特困供养人员集中供养率已达到36.3%。从今年3月起,六安市在每个县区腾退一所供养机构,进行适当的医疗护理改造,集中收住无人照料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失能人员和无人照料的重度残疾人,减轻这些家庭的负担,防止他们因病返贫。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为分散特困供养人员、无人照料的长期患病人员和重度残疾人提供打扫卫生、洗衣洗被和理发三项基本服务,每年更换一次床单被罩,由养老服务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服务,每年约需资金5000万元,资金由市县两级分担。”
六安市原来的敬老院是由所在乡镇作为责任主体,敬老院管理人员的聘用和管理是由乡镇负责,管理人员队伍存在着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管理能力差的情况,管理人员在日常敬老院管理工作中懈怠、消极的现象普遍。转型后的敬老院按照托管协议,敬老院管理人员由受托方管理,适龄有工作能力的人员可以与受托方重新签订聘用合同,工资待遇有较大幅度提升,提高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使得管理人员在工作态度上从懈怠消极向主动作为转变。服务规范了,地面打扫得干干净净,员工服务周到,给老人定期洗被单、洗衣服、洗澡,定期理发、打扫卫生,一旦发现老人身体不适,会及时护送其入院治疗。全天候值班,夜间加强巡视,杜绝了安全隐患。更新了原有过期的灭火器,安装了监控系统,日常管理工作全部纳入统一管理体系。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9.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