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安 娜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民政系统主动适应民政服务对象增多、群众需求增多、服务管理职能优化的新形势,以改革创新为主题主线,以建设最有温度、最接地气、响应群众诉求最快的部门为目标,强力转作风、惠民生、兜底线,充分发挥民政在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
夯实发展基础
高位统筹推动民政工作
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政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对民政工作作出指示批示,多次研究民生民政领域改革等重大议题。主管市领导亲力亲为、靠前指挥、统筹协调重大任务落实。
过去几年,市领导年均对民政工作作出批示指示达40次左右,市委、市政府每年专题研究民政事项超过10项;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政领域政策文件创制,以市委、市政府或两办名义出台社会救助、养老、街道社区改革等领域的政策文件30余项,有力健全民政各领域制度体系;不断加大对民政领域的资金投入力度,从2012年至2018年底,民政社会服务事业费总支出达1300亿元,有力保障了首都民生福祉;在社会救助、困境儿童保障等民政各领域全面建立了市领导牵头的工作协调机制,夯实了事业发展基础。
激发发展活力
以改革的思维破解民政发展难题
北京市坚持以改革的思维破解民政发展难题,激发民政发展活力。2013年,该市出台实施《首都民政事业改革发展纲要》,坚持“社会化、产业化、体系化、信息化”四轮驱动,推动民政事业转型发展。深化社会化改革,全面开放民政服务市场,将事务性、服务性工作逐步转由社会力量承担。推进产业化改革,厘清政府和市场关系,出台体球网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扶持社区服务、婚姻服务等业态,打造民政服务产业集群。推进体系化建设,深化业务融合,构建形成社会福利、社会治理、社会救助等六大业务体系。加强信息化建设,以打造智慧民政为抓手,大力推广互联网+民政服务,推行婚姻登记等网上预约,率先实现婚姻登记跨区办理。
2018年,北京市又启动新一轮民政改革,制定进一步深化民生民政重点工作改革发展的意见,搭建推进改革的1+N政策体系。福利机构开门办院、福利企业整合重组、福利彩票管理销售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全面向纵深推进。
“民有呼我有应”
强力推进民生保障机制
北京市坚持以群众的需求为哨声,建立民政领域群众诉求快速反应机制。兜牢织密民生保障安全网,出台“北京版”社会救助实施办法,制定了《北京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及低收入家庭救助制度实施细则》,修订了《体球网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政策,进一步完善“9+1”救助制度体系,大幅扩大救助人群范围和标准。城乡低保标准由2012年月人均520元、380元调整至目前的1100元,实现了社会救助制度的统筹和标准的统一。全面推行精准救助模式,建立涉及社会救助对象、困境老年人、困境儿童等困难群众“一户一策一档”台账32万户。
加快探索特大城市养老服务体系,围绕老年人身边、床边、周边,强力推进“三边四级”养老服务体系,从无到有建立养老照料中心275个、社区养老服务驿站680家,全面推进经济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率先制定全国第一部居家养老地方性法规《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出台实施了养老照料中心和养老驿站建设等系列政策。打通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壁垒,出台实施养老机构、驿站运营扶持政策,全市70%以上机构由社会资本建设运营。
优先发展残疾人和儿童福利,研究制定重度残疾人集中或社会化照料护理服务等系列政策,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试点推进残疾人福利设施规划建设,为1.1万名农村残疾人配备康复辅具。完善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累计受益32.9万人。实施困境儿童分类保障,机构集中养育孤儿弃婴标准从每月1600元提高到每月2000元,出台弃婴救治工作意见,从根本上解决孤儿弃婴医疗保障等问题。
共建共治共享
全面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紧扣完善治理体系、壮大治理主体两大关键,全面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深化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制定体球网加强新时代街道工作的意见,全面深化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形成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的工作机制,出台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以德治理城乡社区等系列政策文件,深入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实现城市社区议事厅全覆盖。落实社区减负工作意见,社区证明事项大幅减少至4项。统一社区居民委员会和村委会换届选举时间。持续推进“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累计建成1580个,覆盖率达到92%以上,社区服务更加便民利民。
改革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制定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实施意见,率先推进直接登记改革,率先启动民政部门转移职能试点,有序开展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试点。推进“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建设,累计认定“枢纽型”社会组织805家。深化市区街三级社会组织孵化体系建设,完善信用监管、法治监管、主动监管和专项审计相结合的综合监管体系。探索社会组织党建“北京方案”,构建以综合党委为领导核心、联合党委为四梁八柱、社会组织党总支(党支部)为基层基础、党建支持力量为辅助的党建工作模式。
抓住“牛鼻子”
强力推进基层民政综合能力建设
按照“做精市局、做强各区、做实基层”方向,北京市把加强基层基础作为影响全局、影响长远的关键工作统筹安排。
该市加强基层民政能力总体设计,抓住体制机制这个“牛鼻子”,出台《体球网加强基层民政能力建设的意见》,按照力量配备专职化、资金保障刚性化、设施建设均衡化、基层服务社会化的方向,持续优化区、街民政工作力量。以顺义区、大兴区为试点,集中力量推进打造民政基层能力建设创新示范区。
推进实施三个“三年行动计划”,出台《北京市基层社会治理规范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北京城市副中心社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基层社会建设更接地气。
大力推进基层民政服务阵地建设,制定实施《民政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对养老、救助、慈善等设施进行全市统一规划,明确各区“十个一”、街乡镇“三个一”建设硬指标,推动纳入本区“十三五”规划,实现了民政设施建设全市统筹。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9.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