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 佳
7年意味着什么?现代民政又是什么?
从2012年到2019年,7年间,1916亿元民政事业费,21部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400多件党委、政府政策文件,让生活无着的有了积蓄,年迈空巢的能在家门口吃上一顿可口的饭菜,罹患大病的求助有门、受助及时,留守儿童有学上、有人陪……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变化,是民生的改善、福祉的提升,也是江苏现代民政事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过去的7年,江苏各级民政部门对标省委、省政府“走在前列”“勇闯一流”要求,以系统化思维全面推进现代民政建设,全省民政事业整体发展水平始终领跑全国,实现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转变,各项民政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民政服务对象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托住民生底线
特殊困难群众生活得到有力保障
扶危济困,重在立行。怎样杜绝“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事情”发生?如何减少因病因残因灾致贫、返贫问题?江苏省在困难群众救助、留守儿童关爱、特困人员保障方面均建立自然增长机制,不断提高标准、丰富保障内容。
全省城乡低保平均保障标准从2012年每人每月的433元、359元,增长到现在的685元、670元。城乡特困供养平均标准从2012年每人每年的5364元、4356元,增长到现在的17768元、10900元。建成200个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之家,将无人监护的留守儿童全部纳入监护范围。孤儿集中养育和分散供养标准从2012年每人每月的1200元、720元,增长到2158元、1470元。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扩大到低保家庭外无固定收入的智力、肢体、精神、盲视力重度残疾人,家庭人均收入在当地低保标准2倍以内的一户多残、依老养残特殊困难残疾人,惠及约62万人;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扩大到所有残疾等级评定为一级、二级且需要长期照护的重度残疾人,惠及约47万人。全面实施困难家庭儿童重大疾病慈善救助、免费婚姻登记、惠民殡葬等制度。
为了使救助公平、及时。江苏省全面建立综合性社会救助工作机制和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每日可核查5万人;进一步健全“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基层救助平台和全科社工队伍,社会救助实现“只需跑一次,无需开证明”。救助体系覆盖范围从绝对贫困群体逐步拓展到相对贫困群体,充分发挥了社会救助制度在扶贫开发中的整体合力和守牢底线作用。
自我超越 勇创一流
各项民政改革亮点纷呈
2014年,江苏省在全国率先系统提出了涵盖价值取向、理念思维、体制机制、基本特征、发展路径、工作能力、奋斗目标等核心要素的现代民政内涵,确定了5大类20个方面50项指标,成立了现代民政研究院,全面开展现代民政示范县(市、区)建设,形成了有概念、有指标、有实践、有考核、有总结的现代民政体系,全省民政工作整体水平实现质的提升,成为民政事业改革发展的有力抓手。
现代化的民政工作方式带来的是解决痛点、难点、热点问题方式的创新。“政社互动”“三社联动”、社区“减负增效”等创新,通过清单的形式厘清了基层政府和自治组织的权责边界,形成了江苏“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的社区管理服务体制,从制度设计上明确和规范了社区各类组织的关系。社区台账和挂牌减幅超过85%,创建评比、工作任务、组织机构、盖章等减幅均在75%以上,社区不断向“自治”和“服务”本位回归,省级“不见面”审批服务事项占比达83.3%,办事时限较以往压缩了48.7%,真正实现了让信息多跑路,百姓少跑路。因此,江苏省连续3届获“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第一名。
同时,江苏大力支持社会组织发展、培育,社工能力提升,号召全省社区积极建立全科社工制度。目前,全省注册登记社会组织9.3万家,全国最多;持证社工5.57万人,居全国第二。全省注册登记志愿者达1578.7万人,约占常住人口的19.6%。自2012年起,江苏省级福彩公益金累计投入约1.3亿元,开展社会组织社区公益服务项目832个。在“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评估中,江苏连续五届获评“百强慈善城市”的数量,居全国第一位。
做好基本民生服务
百姓获得感显著增强
作为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省份,目前江苏省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805.3万,占户籍人口23.03%,老年人如何养老?
全省社会力量举办或经营的养老床位达到42.9万张,占床位总数的65%;护理型养老床位达到22.91万张,占养老机构床位总数的54.1%;建成街道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413家;建成社区老年人助餐点8094家,城市社区实现全覆盖。农村特困供养机构由单一供养全面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转型。各县(市、区)均建成一个以上虚拟养老院。全省6个设区市开展国家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其中4个被认定为试点优秀地区。全省10家养老服务企业在证交所挂牌,投资建成20亿元以上的养老服务项目5个。
这一连串的数据,不仅构成了江苏老人15分钟的养老生活圈,还能为不同年龄、不同身体状况、不同经济条件的老人提供相应的服务。不想出门,打个电话,服务立刻到家——一日三餐有人送,洗澡洗衣有人帮,买菜聊天有人陪;在家寂寞无聊,还可以和老朋友相约日间照料中心——测血压、练身体、吃饭喝茶、聊天听戏;实在动不了或家里照顾不过来的,还可入住嵌入式养老机构或养老院……
在《江苏省“标准化+”行动计划(2017-2019)》中,民政标准化建设被列为重点工作。在已发布的16项地方标准中,小到婴儿喂奶角度、老人翻身步骤,大到体系建设、设施设置都有标准可循。
2017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发布了全国首份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配置标准,其中涉及民政的包括乡镇养老服务中心、乡镇公益性公墓或立体式骨灰安放设施、街道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村(居)爱心超市、村务公开栏等。将人均拥有社会保险福利总额、接受上门服务的居家老人数占比、护理型床位数占比等纳入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7年来,江苏把基层民政机构和队伍建设作为“一号工程”强力推进,目前,全省所有乡镇(街道)都已设置民政办公室,80%以上的乡镇(街道)民政办人员配备达到5万人口以下不少于3名、5万人口以上不少于4名的省定标准。
第十三次全国民政会议以来,江苏省委、省政府一直强调江苏各项工作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江苏民政在保基本、托底线的基础上,努力让民生更好地顺应民心,切实在民生热点痛点难点上精准施策,在关键要害处靶向发力,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9.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