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打通城区治理“最后一百米” ——上海市长宁区推进社区治理精细化

时间:2019-03-22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张 俊

  近年来,上海市长宁区聚焦售后公房类、普通商品房类、涉外商品房类、老洋房类、动迁安置房类等不同类型居民区的不同特点,精准对接、分类施策、多元参与,破解社区治理难题,探索不同类型居民区的治理模式,打通了城区治理的“最后一百米”。

  新泾八村:“一站两圈”共筑幸福家园

  走进新泾八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具有浓郁苏州园林风格的小区广场。近年来,居委会引导居民共商共治,改造更新小区,并结合当地特有的民俗文化,构筑起和韵广场、美韵新楼道、绿韵回收站、怡韵绿庭苑等“新境八韵”。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李鹃介绍,对于小区的每一处改造,居民都积极参与其中。比如“康韵健身点”中,除了配置一般健身器材外,还设置了一面绿植墙——“怡韵绿庭苑”,墙上有五六十盆绿色植物。居民自发组成了绿化小组,每人认领一盆,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

  新泾八村共有862户,只有5栋小高层,其余21栋是建于1995年至2000年的六层楼房,属于售后老公房。由于小区老龄化程度较高,居委会党总支充分挖掘居民中的能人专家,组建了一支小区“智囊团”,搭建了“一站两圈”的居民自治舞台。“一站”即“廊下墨韵驿站”,这是一个集聚50多位居民骨干的书画班,他们引领小区文化,展示居民风采,为小区建设建言献策;“两圈”为“谐韵姐妹圈”和“家韵平安圈”,“谐韵姐妹圈”由小区的妇女们组成,她们的特点是用真情打动人,专事结对助困、化解邻里矛盾。“家韵平安圈”则承担小区治安巡逻,志愿维护小区安全,对于高空抛物、养宠矛盾等问题,他们及时指出、及时清理,直到彻底解决为止。

  如今,老旧小区焕发了勃勃生机,这两年街道还牵头为小区居民加装了电梯,让行动不便的老人方便下楼。居民们纷纷点赞:“每台电梯政府支持24万元,我们每户分摊得很少。”

  天山星城:“亭文化”工作法走到百姓心间

  建于2006年的天山星城小区,是一个农民动迁房和居民商品房混合的小区。其中,近一半居民是农民动迁户,2012年开始有商品房出售。

  居委会在2012年进驻小区,当时正是小区矛盾最集中之际。农民动迁户由于活动室问题与开发商产生矛盾,还有一些邻里纠纷矛盾。担任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的费卫新到来后,发现小区凉亭是居民最爱扎堆的地方,她干脆到凉亭现场办公,听大家吐槽。慢慢地,凉亭成了居民和居委会工作人员联系的纽带,居民也愿意找居委会帮忙了。之后,在居委会反复协调下,2014年开发商出资为居民改建了活动室。居委会也有了办公地点,搬进了楼里,但却将“亭文化”工作法保留了下来,他们在天山星城的五座亭子,分别以共治、共乐、共助、共学、共建为主题,开展各类社区活动。

  6年里的每个重阳节,居民区党总支都在小区党员、志愿者支持下组织“百家宴”。小区的百余户居民每家带一个拿手菜,到中心亭搭台置桌,为小区老人热热闹闹共庆节日。

  随着“亭文化”进一步发展,天山星城还建起了“亭文化联盟”,居民区党总支组织党员、群众骨干定期开会,商议小区事务。截至目前,“亭文化联盟”已落实为民服务实事项目30多个。小区中以前有一堵墙,隔开了商品房和农民动迁房,这让两边的居民不仅通行不利,还十分“堵心”。居民区党支部多次组织“亭文化联盟”讨论,听民意达共识,最终在小区道路绿化改建时拆掉了这面“堵心墙”,修起了一条“同心路”。最近“同心路”上,还被居民自发装饰了两个用石头摆放的、大大的爱心,如同雨后一道彩虹,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居民心连心、情更浓。

  新华街道敬老邨:多方参与老式里弄改造

  建成于1948年的敬老邨,隶属新华街道梅安居民区,原名安和村。小区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远近闻名,由于年代久远,敬老邨“老”了,小区居民迫切希望改善居住环境。但现实中遇到了难题:老洋房老式里弄存在“小、散、乱”的困境,小区体量较小,仅有3幢老式楼房,44户126位居民;社区内公共空间较为分散;使用权住房小区的物业力量也较为薄弱。

  “钱从哪里来”“项目怎么做”,如何解决这些瓶颈问题呢?继2017年愚园路历史街区改造后,新华路街道去年再次启动美丽街区改造计划,为老旧小区的“社区微更新”搭建平台、整合资源。新华街道的社区基金会多方筹集资金,撬动敬老邨改造更新等项目;成立于敬老邨内的大鱼社区营造发展中心,是一家专业设计类社会组织,他们为敬老邨孝亲敬老的文化和独特的建筑风格所吸引,免费为敬老邨的一系列项目提供整体设计方案,专业力量的加入让社区改造很顺利;区社建办、区民政局等相关部门和社区共建单位支持,在敬老邨实施了家门口工程、适老性改造、科技助老等项目,此外还有万科集团等企业资助楼道内加装扶手等项目。

  敬老邨虽是个小区,却还有“村长”。邨里的大事小事,历来由热心小区事务、群众威望高的居民主动承担,在“村长”带领下,小区自治骨干组成了“村委会”。在敬老邨的后续改造更新中,“村委会”成员们参与其中,大大小小的改造都经过了居民的充分讨论后确定。小区环境的优化,激发了居民共建家园的热情,有的居民主动拆违,有的居民自筹资金,对自家门窗、雨棚等设施进行改造提升,与整体环境达成统一。

  这仅是长宁区现有185个居民委员会的一些个例。对于区内不同类型居民区的特点和治理难点,长宁区梳理出共性和个性问题,为居民区治理制作了操作手册,进一步提升社区治理的精细化,提升居委会工作的专业性。

  “我们形成了不同类型居民区‘三清单一攻略一导则’,即问题需求清单、公共服务清单、社会资源清单、分类治理攻略和分类治理绩效评估导则,总结归纳出‘分类治理’的路径,为各居委会开展工作提供‘路线图’。”长宁区民政局局长章维介绍。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9.3.22)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