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铭
民生获得感怎样更丰满?湖南省涟源市给出有力答案:将为民爱民理念贯穿始终,用系统思维、理念创新、政策创优蹚出新路,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找到办法,做到兜底基本、加强薄弱、提升整体。
涟源是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革命老区、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县市,总面积1830平方公里,总人口114万人,其中民政直接服务对象有15万人。
近年来,按照省民政厅总体部署,涟源市加速推进“五化”(人本化、法治化、标准化、信息化、社会化)民政建设,逐步打破制约民政发展壁垒,做强做优民政服务体系,系统推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让“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在基层实践中看得见、摸得着。
坚持党的领导:
将“五化”民政建设作为兜底补短重要抓手
全面小康关键在民生,民生攻坚重点在“补短板”。作为基础差、底子薄的欠发达地区,涟源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社会政策要托底的基本定位和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做到财政支出民生优先,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
压责任、聚合力,补短板、强弱项——“五化”民政建设正是兜底补短的重要抓手。去年以来,涟源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市“五化”民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担任顾问,市长担任组长,相关市级领导为副组长,市直有关部门“一把手”为成员,形成了市委领导、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参与、村居联动的工作格局。
为了凝聚共识、协调部门、带动社会,涟源市将“五化”民政建设纳入全市绩效考核内容,考核分数达到5分。2017年,累计召开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常委议事协调会议21次专题研究民政工作,先后建立困难群众生活保障、殡葬管理改革、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等11个工作协调机制,解决制约民政发展的瓶颈问题,不断夯实民政工作基础;由市政府督查室牵头、市领导带队,对各乡镇建设情况进行一月一督查,两月一通报,构建起“五化”民政建设责任体系。
为了最大化发挥民政工作在兜底保障民生、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作用,涟源市优先确保民政民生资金保障到位。2017年,严格按照上级民政资金总量3%配套工作经费895.7万元;民政保障事业经费做到只增不减,全年预算5722万元,配套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286万元,募集赈灾资金1000万元,配套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资金1650万元,均超过了省里的政策规定。同时,市财政还安排2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五化”民政建设。
基层是民政工作的主战场,是党中央、国务院各项惠民政策的落脚点。涟源市筑牢民政事业发展的支撑,市级实现民政服务机构全覆盖,全部列为全额事业单位,军干所、光荣院、救助站、殡改办、居民家庭核对中心等5个机构定为副科级;市社会救助服务大厅,城乡低保、特困救助供养等实现“一站式”服务,婚姻登记机关严格按4A级标准建设。全市20个乡镇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平台全覆盖,村级平台“一站式”服务大厅建设全部达标,老年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保护场所全部到位。
补齐服务短板:
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固本之策
加强基层基础是涟源市布局“五化”民政建设的核心内容。“民政关乎民生,民生关乎每一个人。民政工作是党和政府为人民服务的窗口,在困难群体中传递党和政府的温暖。”在安平镇党委书记粱革军看来,以创新思维破解民政事业改革发展难题,抓基层、强基础是固本之策,更是长远之计。
今年,涟源市委、市政府从制度层面作出安排,出台《体球网加强基层民政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重在补齐基层民政服务短板,多维度密织为民服务网络。各乡镇民政所严格按当地户籍人口总数万分之一的标准,共选优配强了120多名工作人员,同时在所有村(社区)配备了504名民生专干,并印制配发《民生专干手册》,为群众提供更方便、更快捷、更优质的服务。
安平镇唐家社区民生专干吴应枚介绍,他主要负责政策咨询、协助或全程代理,以及有关民政服务工作落实,“这是一份很细致的工作,群众要的是公平公正,方便快捷,你不贴近群众心、走进群众的心很难办好。”
根据安排,今年底前,涟源市将在每个乡镇民政所设立1个社会工作服务站,配备2名专业社会工作者,专门从事低保核查、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特困供养、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殡葬管理、养老服务、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帮扶等工作,并开展心理疏导、精神抚慰、法律援助、就业创业、困难帮扶、人文关怀等精细化服务。
同时,各乡镇敬老院将配足2-3名管理人员,按1∶10、1∶6、1∶3的比例分别为全自理、半护理、全护理入住人员配备工作人员。
涟源市民政局局长肖赞东介绍,今年12月底前,全市基层民政能力建设工作将实现“五化四有两提升”的目标,即做到服务管理人本化、转型发展法治化、行业及内部建设标准化、窗口服务信息化、相关领域社会化,实现基层民政工作机构有人干事、有场所议事、有制度理事、有手段成事,全面提升民政综合服务管理能力和人民群众满意度。
以人民为中心:
高质量发展“兜底”民生幸福
践行为民初心,方能“兜底”民生幸福。涟源市的民生兜底补短,补的是“短板”,增的是有效投资,减的是城乡差距。
为了提高民政服务质量,涟源市民政局承担的16项行政给付事项、4项行政确认事项、6项行政许可事项全部制定服务流程,并公示到位。推行民政标准化、强化机关效能建设,将社区和乡镇敬老院网络平台纳入“智慧涟源”建设内容,加快推进“互联网+民政”,实现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同时,加强简政放权,涟源市民政局58项责任权力清单下放30项到乡镇,老年证全部由乡镇民政所办理,临时救助实行乡镇日常审批,村级组织便民服务中心设立社会救助服务窗口,由村级民生员负责对接。加强公示公开,全面开展村(居)务公开“亮栏行动”,低保对象、优抚对象等民政对象、民政资金全部在“互联网+监督”平台公开,全力打造“阳光·廉洁”民政。
实施“以人为本、创新发展”战略,将多元主体元素植入“五化”民政建设内容,凝聚各方资源要素助推民政发展。目前,村(社区)红白理事会和老年人协会实现全覆盖,基层自我管理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建成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成立社会组织联合支部,确保党组织在社会组织全覆盖。
“干事创业,没有过硬的本领不灵,没有过硬的作风不行。”肖赞东介绍,通过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我是党员”主题教育、“有事请找我”“有事我先上”等专题教育活动,激发民政干部“敢为、勤为、善为、有为”;同时,采取业务轮训、以会代训和观摩交流的方式,每年至少组织市、乡、村三级民政工作人员和民生专干进行2次以上的培训,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水平,对培训不合格的人员予以调整或劝退。
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检验着民生保障的含金量,这也是涟源“五化”民政建设的重要成果。在市直单位年终绩效考核中,涟源市民政局连续4年位列社会发展部门第一名,领导班子被评为“优秀领导班子”。2017年第三方机构调查评估显示,民政对象对民政工作的整体满意度为96.27%,社会公众对民政工作的整体满意度为95.43%。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8.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