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落实政策补短板 创新作为求突破 带着群众的满意踏上新征程

时间:2019-02-21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周亮 曾庆民

  

  发挥区位优势,打造养老服务高地;结合城区建设,优化民政服务设施布局;以机构改革为契机,推进“大救助”体系建设……这些只是2018年山东省德州市民政局深入开展“政策落实创新年”活动的组成部分。去年,德州市以体球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凝神聚力,奋发有为,在多个方面落实政策补短板、创新作为求突破,成为德州民生保障的“兜底网”、社会治理的“压舱石”、城乡进步的“助推器”。

  创新实举之“最后一公里”

  加强基层民政工作能力

  实现乡村振兴共建共享

  2018年6月,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临邑镇的朱家胡同村还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乡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内空地堆满垃圾、蚊蝇肆虐,路面干时扬尘漫天、湿时泥泞难行。而在短短6个月后,这里发生了焕然一新、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道小巷的路面都已拓宽硬化,空地变成绿地和广场,闲散坑塘被开发成莲蓬种植和景观花园,整个村容村貌一派欣欣向荣。

  这一变化,正是从德州市对基层民政工作的加强开始的。

  2018年,民政部党组书记、部长黄树贤到德州市调研,并启动在临邑县的蹲点工作。为落实好调研精神,德州市委、市政府坚持“放眼全国、顶层思考,着眼实际、顶层设计”谋定方向,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勾画举措,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确定标准,制定出台了包括《体球网加强民政工作提高为民服务能力水平的意见》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文件。该市还先后召开全市加强民政工作提高为民服务能力电视电话会议、全市民政系统深化创新发展工作会议,有效解决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地方办事、有手段办事、有载体办事等核心问题,使民政发展基石进一步筑牢。

  “在乡镇一级,5万人以下的乡镇配备3名以上专职民政工作人员,5万人以上的配备5名以上。同时,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公开招聘了36名乡镇民政辅助人员。村级明确了1名村(居)委员会成员兼任村(居)民政助理员,聘用1-2名民政协理员。”德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市134个乡镇(街道)专职民政工作人员已达512人,新增155人;村级民政专职协理员8914人,新增3718人。

  有了人,还要保障经费投入。德州各县(市、区)普遍建立了稳定的基层民政工作经费筹措和保障机制。“乡镇(街道)配备的社会工作岗位人员工资参照当地事业单位工资标准执行,村(居)民政协理员每人每月200元补助。”德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工作经费方面,县乡两级财政按照辖区户籍人口每人每年3元的标准落实,全部足额纳入财政预算。”

  该市还进一步强化民政为民服务场所建设,建立了县、乡、村三级衔接互通的民生民政综合服务平台。13个县(市、区)均已建立县级民政为民综合服务中心,或依托便民综合服务大厅设立了专门民政服务窗口;乡镇(街道)建立为民服务中心,或依托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设立了专门民政服务窗口,总量达127个;村(居)设立为民服务站5262个,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围绕加强基层民政工作,德州市全面推进乡镇服务能力建设,进一步强化了民生民政工作线、综合治理工作线、网格化工作线、综合执法工作线和党群工作线,并围绕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推选产生村务监督委员会,健全完善村委会下属自治组织,实现乡村振兴的共建、共治、共享。

  “我们在加强基层民政工作中已经取得的成绩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和起点,德州市将注重点深化、面拓展、问落实,让更多百姓尝到加强基层民政工作的甜头。”德州市民政局局长李淑华说。

  创新实举之“最初一公里”

  “大救助”整合资源提效能

  一张身份证完成全受理

  以往,群众要申请社会救助面临两个困难。一是特困、医疗、教育、住房、就业、司法等救助分属不同部门,资料提交后再分发到各部门走程序,耗时长。二是社会救助采取户籍属地管理,村级只能在村级提交申请,A村也不能去B村提交申请;乡镇级只能在乡镇级提交申请,不能去县级提交申请,这不但让群众多跑路,还给外出务工的群众带来不便。

  以往,政府要审批社会救助也面临两个困难。一是救助资源分散在各部门,各自为政相互不衔接,很容易造成重复救助,使救助资金无法得到高效利用。二是各部门开展社会救助需要提交的材料不尽相同,不但给群众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也增加了受理人员的工作量。

  社会救助的“最初一公里”如何理顺,让群众方便快捷地享受各项社会救助政策?2018年8月,德州市将临邑县作为统筹完善社会“大救助”体系建设的试点,构建了“10+1+3”“大救助”工作机制,即以生活、特困、临时、受灾、医疗、教育、住房、就业、司法、慈善10项救助为主要内容,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以扁平化管理、信息化支撑、信用化追溯3项措施为保障,通过一张身份证就完成了社会救助一门受理。

  为了保证试点工作顺利推进,临邑县成立了“大救助”工作领导小组,12个乡镇(街道)和26个职能部门作为成员单位,协调解决“大救助”政策落实中的困难问题,“大救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工作协调机制随之建立。同时,以《临邑县加强基层民政工作提升为民服务能力水平的工作方案》为统领,出台了7个社会救助配套文件,制定了5个社会救助制度办法,实施9项改革,优化了27项工作流程。在资金保障方面,将社会救助资金和社会救助工作运行经费作为刚性投入,足额纳入财政预算。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经费,按不低于上年度社会救助资金总支出的3%纳入县财政预算。

  按照“政府主导,民政牵头”的原则,临邑县把分散在15个部门的34项救助职能,全部纳入县社会救助中心,并通过“临邑县智慧民生大救助云平台”,进行一门受理的社会救助跨部门分办、网上审核审批、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数据实时分析等处理。平台的困难群众贫困指数排序,根据救助情况动态更新,始终将最需要救助的对象排在前列,使社会救助能够给予最困难的人。

  “我们还创新建立了诚信救助机制,对申请救助人员实行‘肯定式’纳入,签订诚信承诺书。将虚报人员纳入黑名单,启动‘否定式’审查,构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联合惩戒机制。”临邑县委副书记马文国说。

  “以前申请低保要跑好几趟,现在只需拿着身份证,找到就近的社会救助服务点,不到5分钟就能办完。”临邑镇朱家胡同村村民朱兆芳说。县有社会救助中心、乡镇有民生民政办公室、村有民生服务室,三级为民服务体系的建立以及工作流程的再造,让德州市和临邑县的“大救助”机制创新实现了救助信息大整合、救助群体大覆盖、救助效能大提升。

  德州市创新为民实举亮点纷呈

  2018年,德州市重点在养老立法、养老示范城、“市民大食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乡镇服务能力建设、社区治理、民生公共服务供给、低收入家庭认定、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未成年人保护、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体系建设、公益性公墓和殡葬改革、地名普查成果转化、社区社会组织建设、慈善组织网络建设、三级为民服务平台建设16个方面取得创新经验。

  创新民政为民体系。德州市着力构建民政“1+N”政策体系。“1”是市委、市政府制定的《体球网加强民政工作提高为民服务能力水平的意见》,“N”是配套出台了救助、社区、养老等一系列体球网民政工作的政策性文件。政策出台遵照科学性、精准性、前瞻性原则,带动了一方面工作、打造了一系列亮点。比如,在民政资金保障上,建立只增不减的刚性预算机制,确保民政资金足额保障。在养老、救助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服务领域,探索制订各类民政行业标准,着力打造民政事业发展的新品牌。

  创新民政为民措施。开展了“阳光低保”、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救助、“访民情、解民忧、惠民生”、预防民政扶贫领域“微腐败”的“三加一减”精准扶贫活动。同时,发挥民政职能作用,以社区“编篮子、理秩序、强服务”为抓手,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以农村社区建设为支点,精准定位民政部门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职能和作用,进一步发挥民政部门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打造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创新民政为民手段。构建“智汇民政”服务大数据平台,以社区信息系统建设为基础,居民管理为主线,制订涵盖民政各业务的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标准,建成自上而下统一规划的大数据平台,实现为民服务的科学化、规范化、便捷化。目前,德州市德城区所有城市社区政务服务实现社区代办。

  创新民政为民平台。推进了服务完善、管理高效、文明祥和、平安稳定、生态宜居的“幸福社区”建设。发挥德州交通区位优势,打造养老服务发展高地。抓住德州纳入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历史机遇,开展了养老服务创新实验区建设工作,认真把握养老服务业发展导向,坚持本地实际和外地经验相结合、专门工作班子和专业第三方机构相融合,通过立法推进养老产业发展和事业进步。此外,试点推行“市民大食堂”。

  创新民政为民项目。结合东部城区建设,优化民政服务设施布局。在东部城区规划建设中,把发展养老服务业、加强民政服务设施场所建设,作为推动产城融合、完善服务功能的核心板块,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将各类民政服务场所、养老机构场所、社区活动场所等纳入总体规划,同步规划建设,并把民政部门列入市规委会成员单位,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创新民政为民渠道。将社区建设作为构建共建共享共治基层社会治理的平台载体,充分发挥社区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引领作用,发挥社区居民委员会服务、管理、监督的职能作用,发挥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的补充作用,将民政力量纳入基层社会治理整体布局,实现基层工作力量拧成一股绳,民政资源形成一盘棋,社区治理由一家独唱转变为大家合唱。

  久久为功民政民生全力突破

  民政兜底保障和脱贫攻坚作用更加明显。近年来,德州市逐年提高低保标准,农村低保标准超过省定扶贫线标准,保障城市低保5359人,发放低保金2256万元;农村低保4.8万余人,发放低保金1.3亿多元;农村特困人员1.8万余人,发放供养金7520万元;支出临时救助资金2646万元,救助1.2万人次。

  养老服务业深入发展。筹划推动德州市养老示范城建设,建成“市民大食堂”4处,筹建了投资7亿元、占地110亩的德州市养老示范城,建设示范性社区养老服务中心24处、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90处,新增养老床位4500张,全市养老总床位达到3.6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37张。新增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5处、农村幸福院100个。启动养老立法工作,成为山东省先行试点。

  基层社会治理和社会组织创新推进。德州乡镇服务能力建设全面加强,建立了乡镇(街道)为民服务中心或依托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设立了专门民政服务窗口,村(居)设立为民服务站。全市146个城市社区配备社区工作者1187人,建成服务完善、管理高效、文明祥和、平安稳定、生态宜居的“幸福社区”30个。部署启动镇驻地周边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构建镇驻地“大社区”规划基础。推进“乡-村”式农村管理体制向“街-居”式城市管理体制转变。全市所有社区(村)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发挥了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村务公开全面规范,对65个村(社区)开展了实地督导,进一步加强了基层民主建设。“四社联动”机制全面推行,打造了“情系桑榆”老年人服务等专业社会工作服务项目32个,培育社区志愿服务组织160余个、社区社会组织130余个,带动发展社区志愿者近千人。深化社会组织改革,全市依法登记社会组织1288个,年检合格率100%。

  民生公共产品服务供给水平明显提高。地名普查数据近4万条。完成陵县撤县设区工作,市主城区面积增扩2倍,撤乡设镇17个,新增街道办事处3个。高标准设立道路标志2万余个。深入推进殡葬改革和移风易俗,殡葬四项基本服务费用全部减免,全市行政村全部成立红白理事会。加强公益性公墓建设,建成农村公益性骨灰堂850余处,节地生态安葬率达35%。规范婚姻登记管理,全市创建4A级婚姻登记处2处、3A级婚姻登记处6处,其余全部达到3A级服务标准。加强未成年人关爱保护,构建了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机制,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覆盖城乡的未成年人保护网络。

  德州市2018年民政领域

  政府为民爱民十大工程

  ●实施基层民政能力夯实工程,配齐基层民政工作力量。

  ●实施服务民生进步支持工程,建立稳定的基层民政工作经费筹措和保障机制。

  ●实施智慧平台便民工程,建立县、乡、村三级衔接互通的民生民政综合服务平台,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构建全覆盖的“智汇民政”信息化平台。

  ●实施民政助力乡村振兴工程,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实施脱贫兜底保障工程,整合救助资源,实现社会救助全覆盖,构建社会“柔性”维稳基石。

  ●实施扶老助困提升工程,推进机构养老服务发展,并试点推行“市民大食堂”。

  ●实施“末梢”治理完善工程,发挥民政在社区“编篮子、理秩序、强服务”的职能作用,打通社区治理“最后一公里”。

  ●实施移风易俗攻坚工程,市、县(市、区)普遍建立殡仪服务中心,加强公益性公墓规划建设。

  ●实施“花蕾”保护工程,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创新流浪乞讨救助管理,打造“控源、救助、教育、帮扶”的德州救助品牌。

  ●实施社会力量聚合工程,建立健全共享机制,凝聚社会力量参与,全面加强民生公共服务产品供给,推进城乡民生公共服务均等化。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9.2.21)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