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苏天真
每天给孩子喂饭、喂水、擦屎、换尿布,成了她人生花季主线。十八年弹指一挥间,她用真切的关怀赢得了孩子们的信赖和依恋,成了一群特殊孩子眼中的“最美妈妈”。她就是安徽省安庆市儿童福利院儿童部护理员张旭。
1月22日,记者走进儿童部特教班,张旭正带孩子做手工操。见到我们,她便领着孩子们打招呼:“叔叔阿姨好!”做完操后,她又和蔼地领孩子坐回凳子上,就像母亲在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
1997年,80后张旭被录用到安庆市儿童福利院儿童部任护理员,负责喂养、照顾那些被亲生父母遗弃、肢体或智力有严重生理缺陷而且很难治愈的孤残儿童。第一天上班,她怎么也想不到竟有这么多被遗弃的孩子。“这真是一个不寻常的岗位。我不能让这些已经失去母爱与家庭温暖的孩子再受委屈了,一定要给他们更多的呵护与关爱,让他们像普通孩子一样快乐成长。”张旭暗暗下定了决心。
面对那些在襁褓中牙牙学语的“小可怜”,张旭的心里装满了柔柔的爱,每天给他们喂奶、喂饭、喂水、擦屎、换尿布,这一干就是18年。18年间,张旭从没休过一个完整的双休日,还经常加班加点,照顾护理那些新生儿、病残儿。她的解释是:“我实在舍不得这些孩子,因为我就是他们的‘妈妈’。”
18年前,张旭第一天参加工作,接触的第一个小姑娘叫元元,八岁的孩子看起来只有一岁多,患有痉挛型重度脑瘫,瘦小的身体僵硬地躺在床上,像根竹竿。“第一次见她,让我十分震惊。”如今回想起来,张旭依旧印象深刻。“感谢同事们手把手的教导,让我克服了心理障碍,很快熟悉了护理流程。喂乳、换尿布、洗澡、陪元元说话,成了我那阵子的工作重点。”张旭一直陪着元元走到她生命的终点,“直到今天我还记得元元努力喝奶的样子。”
在护理期间,张旭不停地帮患儿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每天睡眠很短。看到孩子疼得又哭又闹时,她心疼得直落泪,急得恨不能多长几只手。同事们佩服地说:“张旭真是对孩子们视如己出,这份大爱背后的‘非凡’又有几人能及?她是好护工,更是好妈妈!”
张旭的父母也是残疾人,生活不能自理,她自己还有一双儿女。十多年里,她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福利院孩子身上,照顾家人的时间实在太少。她心有愧疚地告诉记者:“父母除了我还有妹妹照顾,孩子除了我还有他爸照顾!但福利院孩子依靠的只有我,因为我是他们心中的‘妈妈’。”
许凉月是个能坐不能站的脑瘫患儿,与人交流时,他表情麻木,动作迟缓,不能理解别人的语言,持续训练很长时间不见效果。但张旭偶然间注意到,用玩具诱导训练时,小凉月表现异常兴奋,身体会不由自主地晃动,这让她看到了一线希望。此后,张旭开始尝试用玩具和他交流,渐渐地小凉月适应了训练。
“一天训练久了,孩子很辛苦,我也满头大汗。可看着凉月坚持不放弃的小模样,那一心想要站起来的渴望,我被打动了。当把孩子搂在怀里时,他好像也感受到我的心情,努力坚持着,竟不知不觉踮起了脚。虽然只是一瞬间,但已经是奇迹了!”张旭动情地说。
让孩子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是福利院职工的共同愿望。每当看到哪个孩子被爱心家庭领养了,张旭总是由衷地替他们高兴,即使有再多的不舍也只能放在心中。
针对那些无“家”可回的孩子,福利院组织全院女职工开展了“把残儿抱回家,做爱心妈妈”活动。每逢双休日,孤残儿童都被“爱心妈妈”领回家。而患有严重先天性心脏病的小嫚(化名)始终没有人领,每当其他孩子被接走时,小嫚就躲在一边偷偷掉眼泪。张旭看在眼里,十分心疼。虽然已经领了一个孩子,但她还是把小嫚领回了家,为她做可口的饭菜,还带她逛商场买新衣、到公园里玩。小嫚高兴极了,问道:“张妈妈,是不是过年了?为啥给我买新衣服?”张旭笑着说:“妈妈喜欢你呗。”小嫚开心地笑个不停。
在教学上,耐心是每个保育员对自己的要求。地垫课是帮助孩子们练习爬行和翻滚等基本动作的一门课程。但患有先天性身体缺陷的娅娅(化名),却因为身体的原因无法完成翻身,甚至连基本的沟通都无法进行。
为了帮助她,张旭努力与娅娅沟通,语言不能交流就用肢体语言表达。在反复观察后,她发现娅娅可以分清左右,根据这个悟出了一套与娅娅交流的方法。上课时,张旭拍拍左边,娅娅就会举起左手,示意一下右腿,娅娅就会弯曲右腿。然后张旭就用手贴在娅娅的腰上,轻轻地帮她练习翻身。虽然现在娅娅翻身还需要保育员的帮助,但比起最初,已经有了很大进步。
许多孤残儿童在张旭的精心呵护下健康成长,而她也由花季少女成长为一名优秀护理员、优秀共产党员,先后荣获“感动宜城最美妈妈”“感动安庆十大群众满意服务明星”“安庆市劳动模范”等称号。面对荣誉和鲜花,张旭常说:“孩子们叫我一声‘妈妈’,再苦再累也快乐!陪伴孩子们长大,我很幸福。”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9.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