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晓明
体球网总书记指出,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如何把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主动参与脱贫攻坚,这成为摆在各级干部面前的一道现实考题。
在脱贫攻坚的“民生问卷”上,民政部门站在基层社会治理的角度提笔作答:健全和创新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努力把基层自治组织建设成为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脱贫攻坚的坚强战斗堡垒,并以此激发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贵州省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脱贫攻坚路上,贵州为“民政答卷”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民政部的统一部署下,贵州省近年来在福泉市、丹寨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七里冲村等地探索开展了以村民小组为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工作,在村民小组开展党组织建设、自治组织建设、便民服务建设,探索“微自治”的路径,为实施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的基层治理基础。
党建下沉到组,发挥党在农村基政建设的核心引领作用
在美丽的鱼梁江畔,贵州省福泉市马场坪街道黄丝村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资源,风景如画,民风淳朴,被司法部、民政部列入第七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黄丝村江边布依寨分为上寨、中寨、下寨3个自然村寨,布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2.2%。以自然村寨为单元,江边布依寨成立了党小组,党员从3人发展到7人。
在黄丝村党总支的引导下,江边布依寨村民将寨子里的资源置换为股权,秀美的自然风光“活”了起来,变成了村民的“钱袋子”。通过引进福泉市福江公司进驻,有效带动周边200余户村民发展精品水果种植,核心区村民人均年增收3万元以上。随着工作的不断开展,脱贫攻坚战工作成效明显,全村标注脱贫77户、216人,标注脱贫后全村的贫困发生率为1%。
从黄丝村向东北30多公里,牛场镇水源村邻近官阳冲、猴耳岩、虾子三大水库,土地平坦肥沃。但令村民尴尬的是,村子经济曾在近十年的时间内原地踏步,并无多大发展,村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水源村支部书记文定才于2014年上任,几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村里的发展。这位年轻的村支书告诉记者,为助力脱贫攻坚,水源村党组织下沉到组。以杨家屯小组为例,该组有正式党员6人,通过成立党小组,对组上重大事项进行研究决策,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航作用。党小组召开会议,由村支部下派党建指导员指导,研究组上重要事务、资金使用、土地流转、经济发展等重大事项。此外,依靠党员模范带头,充分发挥党员的引路作用。杨家屯组目前成立1个合作社,打造党员能人产业示范基地1个,村民抱团发展种植业。
在试点地区,越来越多的地方将党组织建设下沉到组,把党的建设作为推动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载体和有力抓手,以党小组为村民组或自然村寨发展的核心,贫困户了走上增收脱贫的新路子。
村民自治下沉到组,激发村民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
2017年5月,威宁县石门乡团结村二组七里冲自然村被民政部、中组部等部委确定为贵州省唯一一个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单位。
七里冲村海拔2800米,是团结村地理位置最偏僻、海拔最高的一个自然村,仅有34户、161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人口21户、101人,低保人口3户、11人。山高路远导致村民自治流于形式,村民意愿表达不畅,怎么办?
七里冲村在保持现有村民委员会设置格局的前提下设立村民理事会(自管委),通过民主选举,让群众自己推荐表决,选出杨光庆、张义华、王智英三名村民理事会成员,推选出了热心集体事业、群众信赖的领头雁。由于是自己推荐表决,村民参事议事的热情一下子就提起来了。
村民理事会(自管委)成立后,面临的问题之一是村里主干道硬化问题。未硬化的主干道一下雨就都是泥水。村民理事会(自管委)通过例会讨论协商后,动员村民修路。党员张健祥、预备党员张礼冒、村民理事会(自管委)的成员带头让地、带头出工把土路扩宽。不到五天,七里冲的道路就开挖完成,没有一起土地纠纷。
如今,自管委组织已经在丹寨县、道真县铺开。丹寨县91个村居中,有2个及以上村民自然寨的有176个,实际建有152个寨管委,正常运行的有145个。道真县在1716个村民小组中整合组建了707个自管委。这些自管委充分调动了农村片区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促进生产发展、民主管理和树立文明新风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福泉市牛场镇,只有46户、179人的朵郎坪村河湾组是明星村组。进入河湾组,乡间小道干净整洁,路边流水潺潺,与之前脏乱差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
朵郎坪村党支部副书记罗海霞说,河湾组从热心服务、公道正派、威望较高的党员、致富能手、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村民代表、退休人员中推选7名领袖担任自治小组成员,并从其中选1名成员担任组长,成立村民自治小组和村民监督小组,共同协商管理村民小组内的大小事务,真正成为组里的“新管家”。
走进河湾组的办公室,《组务公开制度》《组内财务管理制度》《村民自治议事协商制度》等众多文件可随时翻阅。墙上,《组规民约》里一个个黑色的签名、一个个鲜红的手印,见证了村民对《组规民约》的认可,也见证了河湾组由“无规可循”到“按章办事”的转变。
据福泉市民政局局长赵远彬介绍,全市153个居民小组、922个村民小组制定了组规民约。长期影响农村风气的滥办酒席、乱倒垃圾等现象得到了根本性扭转,满月、过寿、进新房等禁办酒席已成为村民的自觉行为,农村社会风气、村容环境焕然一新。
管理服务下沉到组,开启基层民众自我服务新模式
“以前,接龙村是道真县的粮食主产区之一,农民主要以种植玉米、红薯、洋芋为主,结构单一,收入颇低。该村极为贫困,现属市级深度贫困村。”道真县民政局驻三桥镇接龙村第一书记陈仁松介绍说。
“穷则变,变则通。”道真县民政局帮扶该村以来,干部深入一线、深入农户、深入田间地头宣传产业扶贫政策,帮助农民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大力发展蜜本南瓜、中药材等高效经济作物。
目前,已动员接龙村贫困户种植蜜本南瓜600亩、蔬菜260亩、方竹2500亩、中药材300亩、经果林200亩,发展蜜蜂养殖500箱,基本实现了在家贫困户产业发展全覆盖。陈仁松高兴地说:“目前,全村投产方竹近2000亩,预计产值20余万元,加之国家给予的退耕还林补贴,村民的‘钱袋子’要鼓起来了。”
采访中,多名民政局局长告诉记者,驻村扶贫已经成为常态,建立了乡镇领导干部服务到组、同步小康驻村队员服务到组、精准脱贫包保干部服务到组“三到”工作机制,做到每1个村民小组都有1名干部作为网格员,把精准扶贫、脱贫产业发展扶持等政策送到村民小组。
经过精准扶贫,很多村子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般的变化,不少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随之而来的就是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渴求。
在贵州农村,组与组之间距离较远,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难以有效共享,村级组织和组里村民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脱离,政策难以及时传达到每家每户,如何让村民便捷享受到基本公共服务?
赵远彬认为,解决思路在于将便民利民服务下沉到村民小组。福泉市将与群众生活密切的社保、涉农补贴、社会救助等服务事项下沉到村民小组,有效解决了村级组织管理服务半径大、群众办事难等问题。此外,针对当地实际,积极组建志愿者服务队伍、老年协会队伍等,引导各类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为群众提供相应服务。
试点工作开展以来,贵州省试点地区党组织建设、村民自治、管理服务下沉,拓展了村民参与家园建设和发展的议事、管事空间,村民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激发了村民参与农村发展、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按下了脱贫攻坚的“快进键”,试点村(居)呈现出了生活美、风气好、治理佳的新局面。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8.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