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迎来了4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40年众志成城,攻坚克难,40年真抓实干,春风化雨,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一条正确之路,是强国富民之路。
本报今起推出“我与改革开放”专栏,通过分享民政人参与改革、真诚奉献、推动发展的奋斗故事,和读者共同走进故事的背后,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民政领域的深化改革步伐和宝贵经验,锚定初心,砥砺前行。
本期目录
我所经历的青岛市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
那一年,我在抚顺搞棚改
参与修改运城市农村低保制度暂行办法的日日夜夜
我所经历的青岛市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
李功涛
上世纪90年代末,青岛市就开始对社区建设进行研究实践,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走在全国前列,2000年7月,全国城市社区建设工作会议在青岛召开,向全国推广了青岛经验。
2004年,民政部在全国发起了“万家社区图书馆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当时我担任青岛市民政局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处副处长,局党委研究后决定,青岛要在全国率先启动这项工作,并把此项工作作为巩固全国首批社区建设示范市成果、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的重要抓手,作为创建全国首批文明城市和培育弘扬“诚信、博大、和谐、卓越”青岛城市文明的重要内容,安排给了我负责。在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及时制定下发了《体球网青岛市开展“社区图书室援建和社区读书活动”的实施意见》,对活动的组织领导、经费保障、实施方法、工作目标等作出了具体安排。青岛市民政局从福利彩票公益金中筹措150万元,对市内四区的全部社区和市郊五市三区的1/3社区,共575个社区图书室捐赠图书15万册。在工作目标上,通过开展这项活动,努力打造“一刻钟读书圈”“共建书香家园”社区文化品牌。所谓“一刻钟读书圈”,就是以市区图书馆、街道社区图书馆、驻社区单位的阅览室为阵地,让社区居民步行15分钟就能到达读书场所。
为了推动这项活动深入开展,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度和影响力,青岛市民政局与当地新闻媒体合作,在全市配套开展了“捐赠图书共建书香家园”活动,在新闻媒体上刊登了动员居民捐赠图书倡议书,公布了捐书电话和捐书地点,设立了捐赠排行榜,定期公布捐书进展动态,并对捐书活动中涌现的先进事迹及时进行宣传报道。广大居民积极响应,踊跃捐助,出现了市委书记带头捐书,夫妻比着捐书、孩子跟着大人送书、志愿服务义务运书、著名作家签名赠书、单位捐冠名图书室,岛城社区书香浓的局面。当年,全市共有10余万居民、1000多个单位捐赠图书达35万余册,全部投放到了社区图书室,为打造“一刻钟读书圈”“共建书香家园”创造了条件,受到社区居民的普遍欢迎。为了配合社区图书室的援建和读书活动,全市还开展了“做文明市民、建文明城市、办成功奥帆赛”为主题的社区居民读书活动,组织了5万多居民参加了《社区文明建设知识竞赛》答题活动。依托社会上开放的社区图书场所,由志愿者专家定期给广大居民讲授各种知识,全市有30多万居民走进社区图书室学习和到社区大讲堂听课,居民的文明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为了加强对社区图书室的管理,青岛市还在全国率先出台了《社区援建图书室管理办法》,对建立社区图书室的长效机制进行了积极探索。这项工作在青岛市2004年度精神文明建设十件大事评选中,顺利当选并名列前茅。
2005年,青岛市民政局又筹措资金160万元,援建了社区图书室638个,开展了第二期社区图书室援建和社区读书活动,并将援建重点放在五市三区,实现了图书室援建从中心城市社区到市郊社区的转变,提前3年完成了民政部下达的工作任务。在第二期活动中,青岛市配套开展了“我喜爱的十佳学习型社区”评选活动,不断把这项活动推向新的高潮。当年,民政部在宁波召开了全国“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表彰暨学习型社区建设经验交流会,青岛市李沧区永青苑社区获得“全国十佳学习型社区”,我本人被评为全国的“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先进个人,受到通报表彰,并代表青岛市民政局在会议上介绍了经验。之后,特别是青岛市利用福利彩票公益金支持社区图书室援建的做法迅速被全国其他地方借鉴,使这项工作在全国得到深入开展,成为当时全国社区建设新的抓手和新的亮点。
目前,青岛市每个社区图书室藏有大量书籍,每天都有不少社区居民去那里读书学习,已然成为青岛市社区文化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是改革开放40年社区建设的重要成果,必将载入青岛民政事业发展的历史史册。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民政局政策法规处)
那一年,我在抚顺搞棚改
张笃德
我作为民政干部有幸参与和见证了辽宁省抚顺市的棚改工作。
抚顺市是地处东北的老工业城市,由于历史欠账和企业经济不景气等原因,城区居民居住条件十分艰苦。2005年,国家、省、市领导多次来抚顺调研、考察,决定抚顺市全面实行棚户区改造。
所谓棚户,大多是世世代代遗留下来的老宅,或者日伪时期劳工居住的石膏房、油毡纸房,还有工矿企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职工盖的红砖房。这些分布在偏僻的城郊、蹩脚的矿坑边、拥挤的窄巷里的棚户,成为困扰和制约抚顺城市发展的瓶颈。
我清晰地记得当初跟随棚改工作组每天到街道、社区了解情况,采集信息,为市政府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莫地沟、北厚屯、茨沟、东岗、演武、华山一个个街道和社区名字一天不知提起多少遍,每走进一个棚户家中,望着破损的石膏房、凌乱的油毡纸房、三辈人同居一室的偏厦子,站在偏僻的山坳、矿坑的边缘,躬身穿行在窄小的胡同里,耳朵里回响的都是国家、省、市领导说的话:“我们一定要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我们就是砸锅卖铁也要彻底改变棚户区的面貌。”
棚改工作涉及面广,是一项错综复杂的工作。人口核定,房屋有效面积、实际居住和户口问题、低保人数、经济状况、思想动态等等,都需要民政工作者参与介入,为拆迁和安置打好基础,确保回迁安置稳定,无疏漏。抚顺市民政局适时发起民政工作者“走千家,访万户”活动,我和民政工作者帮助社区论证,做各种预案,拆迁时在现场帮助协调,起大早、爬半夜走街串巷做搬迁户的思想动员。
2005年,拆迁的旋风一夜间摧枯拉朽,打桩机抑制不住欢快的喉咙嘹亮地歌唱,脚手架把楼房高高举起,同时也把棚户区居民渴望幸福生活的愿望高高地举上了蓝天。
到2009年底,抚顺市累计拆迁棚户区房屋318万平方米,建设安置用房463.5万平方米,动迁居民9.56万户、31.82万人,占全市城市人口1/5的集中连片棚户区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彻底改善。抚顺创造了人间奇迹,遍布城区牛皮癣一样的棚户,终于被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漂亮新楼所取代,抚顺的天空一下子变得澄明起来。
抚顺市的棚改工作取得的成果,给这座城市带来了巨变。城市形象焕然一新,居民素质今非昔比,棚户区居民也完成了从“老棚户”到“新市民”的转身,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存方式都发生了脱胎换骨式的变化。抚顺在棚改建设过程中,同步规划社区建设,文明小区建设规范化,新区设施种类齐全。社区基础设施总面积达9.8万平方米,全市各个社区中配置电脑76台、电话41部、健身设备130套、其他设备62套。软硬化面积达到310万平方米。不仅在各个棚改新区中进行软硬化建设,而且建设多个居民活动广场和建筑小品,有效地提升了棚改新区的品位,使各个棚改新区的环境面貌更加亮丽,更宜人居。
在第一批棚改户乔迁时,我也跟社区同志一起帮助乔迁的居民打扫卫生、贴对联,放鞭炮,与他们共同分享乔迁的喜悦和欢乐。终于告别了水流成河的胡同,告别了泥泞不堪的街巷,告别排队如厕的生活,告别扁担和水桶,告别了到处都是的煤泥和煤坯……
站在棚改新区的新楼上放眼望去,街路纵横交错,公共交通四通八达,商业网点齐全,小区公园花团锦簇,绿树成荫,文化广场上遛弯的老人、嬉戏的儿童,还有三五成群的居民在各种健身设施上活动,处处溢满祥和的气氛。
棚改新区以崭新的姿态对生活大抒了一次豪情,用立体的建筑种植希望,用微笑的方式让抚顺这个城市重新找回了信心。风雨说,拆除的是低矮和潮湿的棚户区。大地说,耸立的是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以及改革的硕果和执政党的丰碑。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抚顺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参与修改运城市农村低保制度暂行办法的日日夜夜
秦相锋
与传统民政工作相比,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从试点试行到制度化运行不过二十多年,未来可以想见,低保工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上,在民生领域、脱贫攻坚中发挥的重要性、影响力、关注度、效能性还将日益增强。作为一名曾经为推动此项工作而付出过一点努力的当事人和见证者,我想同大家分享我和低保的故事,并以此文献给改革开放40年。
现行的《运城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是运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3年12月4日)公布实施的,其中第十二章第四十四条这样写道:“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2001年6月出台的运城市人民政府《体球网印发运城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细则的通知》和2002年3月出台的中共运城市委办公厅、运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体球网印发运城市农村贫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暂行办法的通知》自本办法施行之日起同时废止。”
时光回到2002年3月的一天。临近下班,开了一天会的局长刚刚走进办公室,分管民政工作的副市长就打来了电话:“《体球网印发运城市农村贫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暂行办法的通知(起草稿)》几易其稿,大家辛苦了。市长比咱还急,明天下午要上市长办公会讨论。不过文中的表述我觉得可以再改改,把你们局几个‘秀才’集中一下,集思广益。市长原则同意此文以市‘两办’名义下发。明天上午一上班交稿,我赶紧协调‘两办’走发文程序。”局长放下电话点将说,“把这几个人叫到我办公室来。”就这样,民政局几个新老“笔杆子”组成了“临时战队”。考虑到临近饭点、机关大楼晚上要停水停电,局长通知办公室,要求在机关附近的一家宾馆登记两个标间,先吃饭再干活。当时我刚30岁出头,在局办公室担负文秘起草工作,虽然在部队也参与过大材料的起草、合成,但在地方这还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吃完饭,局长简单进行了分工,他和唐副局长把总,张副局长、救灾救济科李科长(起草人)和我负责具体文字修改,救灾救济科其他同志负责电脑录入。
“夜战”就这样开始了。因为有现成的起草稿,局长就从材料结构、框架上入手征求大家意见,经过短时间讨论,大家都认为材料框架合理、结构严谨、表述符合逻辑,同意放行。因为文稿结构没啥问题,接下来的重点就是我跟着张副局长、李科长修改文字。张副局长和李科长都是局里有名的“笔杆子”。张副局长是刚从部队转业不久的正团职干部,在部队就从事文秘工作,笔头硬。李科长也是部队政工干部专业,还在民政干部管理学院进修过,文字了得。我不过是个“小萝卜头”,在部队从事新闻报道的小兵。当时修改文字定的原则是,结合运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特别是结合试点试行经验教训,既要有前瞻性,又要有可行性,还要具备操作性。电脑那时还是稀罕物件,不是每科都有,单位会操作录入的人也不多,两位“笔杆子”就在材料上改,一开始别人还能看清,最后只有自己能看懂。我负责统稿顺句督促录入,直接同两位“笔杆子”对接。
修改过程中,两个“笔杆子”时有沟通,经常是“英雄所见略同,一说就灵”,改稿在融洽中进行着。到了后半夜,大家都有些疲倦。两个“笔杆子”沟通时也少了些许温和,偶尔有些“火药味”。数遍修改过后,局长让我把改好的材料通读一遍,大家讨论后觉得可以交稿,为了保险起见决定再细细捋一遍而后定稿。谁也没想到两位“笔杆子”在最后还是起了争执,还做了一个决定:张副局长改的稿子只让我改,不让李科长改;李科长改的稿子不让张副局长改,我可以改。我知道,这也许就是“文人相轻”吧!但有一点我坚信不疑,两位都是从工作出发,为工作“出好文”在“较劲”。当时我一点也不轻松,好在最后一遍改完后,天刚刚亮,大家都非常满意,匆匆吃完早饭就上班去了。下午市长办公会也非常顺利,文字几乎没有改动,最终此文以“两办”名义印发。
这件事过去16年了。16年来,低保工作不断完善,低保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衔接等制度相继建立健全,低保工作牢牢“兜”住了困难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用实际行动诠释践行着“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宗旨。16年里,几位老领导都已光荣退休。当时负责录入的同志,也都相继晋升,有的还在低保战线领导岗位任职,我也离开机关15年了。但每每提及低保工作,看到媒体上体球网低保工作的报道,我就会想起这个“夜战”经历,想起自己为运城市低保工作付出过的一点点努力,也激励我在基层民政实践中创新驱动发展、不负美好新时代而努力前行。
(作者系山西省运城市慈善总会副秘书长)
刊载于《中国社会报》2018年8月13日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