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 瑶
四川省宜宾市辖三区七县,市三区户籍总人口242.6万人,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达47.2万人,占三区总人口的19.4%,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6.8万名,已占三区老年人的14.4%,老年人医疗卫生、康复保健、养老照护等需求十分迫切。但长期以来,医疗卫生、康复护理与养老照护资源不仅有限,且管理体制、服务设施、服务模式彼此独立,难以形成倍增效应。
为此,宜宾市制订了《“市区一体化”康养融合示范项目方案》,充分整合卫健、民政两部门力量,打造集医疗卫生、康复保健、养老照护、教育培训、辅具器具等康养联合体,推动医养深度融合、资源高度整合、服务快速联动。
“1+3”组织推动
“1”指一个协会。宜宾市成立包括省市康养领域多位知名专家、180家会员单位在内的市康养服务协会。以协会为纽带,以宜宾“智慧康养”信息平台为支撑,在政府和服务机构之间搭建共建共享共治平台,培养医疗护理和老年照护双技能人才,推进康养行业规范、服务标准建设。“3”指三个机构,以市康复医院为支撑、市老年康复中心为窗口、市社会福利院为基地,打破管理体制障碍,三个机构负责人调整为一人,综合利用人、财、物资源,统筹推进“市区一体化”康养融合示范项目。发挥政府主导、市场主体作用,深化民政、卫生健康、残联、医保等部门合作联动,撬动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志愿服务组织等市场资源投入。
“1+N”持续运行
“1”指“社区”,将主城三区391个城乡社区作为“市区一体化”康养融合模式的“中枢”,建立“需求汇集-资源整合-服务开展-考评监督-服务改进”循环机制。对内连接老年人及家庭,搜集汇总康养服务需求,对外引入党员、志愿者、社工、护理、家政等各类服务队伍资源落地社区,实施“党群服务中心+养老服务驿站”“康养服务站+日间照料中心”两种模式,针对性地开展助医、助急、助浴、助洁、助餐、培训教育等服务。同时,依托社区工作者队伍、民政护理员队伍,组织老年人对服务进行监督考评,督促指导服务机构改进服务供给。“N”指各类康养服务机构,以社区嵌入式养老综合体、老年人日照中心、养老服务中心等400余个服务机构为阵地,综合布局建设社区康养服务站(室),完善现有设施康养服务功能,使其发挥社区助医、康复护理、生活照料、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等“五位一体”功能。将各类服务资源纳入“智慧康养”信息平台,建立“关爱地图”,打通医院、养老机构、居家和社区三个康养环节,将康养服务延伸至家庭、社区和机构。
精准化服务供给
医疗卫生服务方面,5家二级以上医院开设老年病科,24家医疗机构开设康复保健科,8家二甲及以上医院进驻社区提供预约挂号、健康助医服务,152家医疗机构开设老年人绿色通道,家庭医生签约机制覆盖全市52万余名65周岁以上老年人。所有养老机构通过内设医疗机构、与医疗机构协议合作等方式,实现收住老人基本医疗服务全覆盖。康复照料方面,市老年康复中心嵌入社区,引进德国“上下肢康复机器人”、意大利“数字化跑台”、美国水疗等国际先进老年康复设备,建设一批社区嵌入式康复型日照中心,重点满足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就近、专业康复服务需求。教育培训方面,加强“校地合作”,成立护理员公司,依托市社会福利院建设实训基地,打造“夕阳天使”技能培训品牌,开展养老管理人员、护理人员和面向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者培训,培养一支具备基础护理、生活护理等专业知识技能的养老护理服务队伍。上门服务方面,70余家养老机构面向老年人家庭开展护理服务,占全市公办养老机构的52%,建立“家庭病床”,开展助洁、助浴、助餐、巡访探视等养老延伸服务。
宜宾市“市区一体化”康养融合模式,立足大部分老年人传统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需求,特别是充分发挥城乡社区一头连接服务对象、一头连接服务资源的“中枢”作用,让老年人小病不出村(社区)、大病不出区、危重病有转诊绿色通道,解决了广大老年人特别是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基本医疗问题,让他们能够就近、就地享受专业康复照护服务,实现“康养到家”。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