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朋友圈里“话”脱贫 ——从民政扶贫干部的微信朋友圈看扶贫工作

时间:2019-04-15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胡群

  “泰来驻村整二载,胜利硕果砥砺摘。天地人合一家亲,民政为民续情怀。”2019年3月3日凌晨1点多,杜学军在微信朋友圈推送了9张扶贫工作的照片,并附上一首小诗表达了他在三合村迎接脱贫攻坚大检查后的感悟。

  杜学军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民政局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科科长,2017年5月,被派驻到泰来县胜利蒙古族乡三合村任扶贫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在微信朋友圈,他隔三差五就会图文并茂地发一些扶贫工作的纪实、倡议以及个人的心得体会。

  在微信朋友圈,记者经常看到像杜学军一样的扶贫干部,他们用文字、图片、视频记录工作、宣传政策、推广产品,让人深深感受到他们的工作热情和为民情怀以及向贫困宣战的决心。

  承载回忆 记录暖人暖心的扶贫工作

  “天是冷的,雨是冰的,但扶贫工作很暖心。”2019年1月4日晚,江西省崇义县民政局驻聂都村的帮扶干部郭远华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段骑行在乡间小路的视频。这时天空还在飘着小雨,隔着屏幕,记者都能感受到南方冬天的阴冷,但郭远华却说,他的心里很暖。

  让他暖心的事是80多岁的黄素莲老人在年前住进了温暖的房子。此前,老人一直住在未装修的砖房,每逢下雨总是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生活条件非常差。有一次入户走访,郭远华看到老人蜷缩在房子的一角,屋子里摆满了接雨水的锅碗瓢盆,这位七尺男儿不由得鼻子发酸。通过向局里反映,争取资金支持,终于将房屋修缮完毕。“以后我再也不用担心刮风下雨了。”老人开心得像个孩子。

  在杜学军看来,在微信朋友圈晒工作,既是记录自己的工作轨迹,也是在监督自己要多为民众办实事、办好事。

  2017年7月12日,杜学军将一篇工作日记发到微信朋友圈,得到众多好友留言、点赞。原来,他入户时得知贫困户吴长和的小儿子吴宪已经12岁了还没有落户,只能在村小学跟读做旁听生。“都说扶贫要先扶智,没有户口将严重影响吴宪今后的读书生涯。”杜学军和队员们积极与县妇幼保健院和胜利乡派出所沟通,通过申请DNA鉴定等相关手续,吴宪终于获得了正式“身份”。“那天,吴宪就像一只欢快的小鸟,还一定要拿着户口簿照相以留作纪念。”杜学军向记者介绍。

  汇聚社会力量 助力精准扶贫

  杜学军在走村入户中了解到林佳美小朋友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生活和学习环境十分艰苦,他备感心酸。为了能最大限度地帮助孩子,他在微信朋友圈发出了救助小佳美的消息,这一“化缘”信号发出后,很快得到当地社区的响应,随后当地街道办事处也主动与工作队联系,并动员辖区单位、党员、志愿者和群众为小佳美捐款捐物,极大地改善了小佳美的生活环境。让杜学军没想到的是,这一爱心活动持续发酵,迅速演变成为三合村献爱心的热潮。

  为了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扶贫工作队,让全村贫困户都能选到需要的物品,杜学军和队员们开办了一家扶贫爱心超市,“超市的货架还是我通过微信朋友圈募捐所得。”杜学军向记者介绍。超市成立以后,工作队制定相关制度,明确专人管理,将爱心帮扶面扩至普通困难群众。有了爱心“基地”,各界人士纷至沓来。随着爱心物资越来越多,如今的扶贫爱心超市已能惠及全乡所有困难群众。“我就是一名爱心搬运工,为爱心人士和贫困户架起对接的桥梁。”杜学军说。

  “朋友圈的作用很重要的就是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补充政府扶贫工作的短板和触及不到的地方,减轻政府在扶贫工作中的压力。” 杜学军如是说。

  郭远华表示,看了很多扶贫干部的微信朋友圈很受启发,扶贫干部不能只按部就班地做扶贫工作,还要学会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工作方式,通过微信整合更多的资源支持扶贫工作。

  “贫困户谁家有黄豆,需求30斤。”这是郭远华加入的“聂都消费扶贫工作平台”微信群发来的消息。在这里,几百名扶贫干部互通有无,有的发出购买需求,有的帮助推销贫困户的农产品,为了扩大宣传面,他们还在各自的朋友圈为贫困户吆喝,“只要是有利于贫困户脱贫的,我们都愿意尝试。”郭远华说道。

  不畏艰难困苦 民政人永远在路上

  “为了群众的林地边界确权事项,好几个干部群众冒着生命危险,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完成5户人家的边界划分工作!”2018年11月21日,重庆市开州区殡仪馆驻紫水乡龙溪村第一书记彭界记录下这样的话语。彭界帮扶的龙溪村位于水源保护区,这里山路崎岖,用他的话说就是:“交通基本靠走。”

  在他的朋友圈,记者看到最多的是他奔波在山间小路的照片,走到险峻之处,时常需要手脚并用才能走到贫困户家中。有一次入户走访归来,他不无感慨地写道:“驻村工作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驻村工作累不累,想想革命军人老前辈!”借此给自己打气加油。

  对于农村的生活条件,杜学军颇有感触,“晚上入户归来,不借助来往的车灯回到住处都困难。村里虽有路灯,但只有重大节日才能用。”杜学军告诉记者,这些体验让他更加意识到脱贫攻坚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以及肩上的责任。

  扶贫干部来到乡村助力脱贫,虽然生活环境艰苦,但是他们走着村民走过的路,过着和他们一样的生活,不畏难,不叫苦,记者感受到的是他们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决心。

  在微信朋友圈,还有很多反映脱贫攻坚工作的扶贫干部。他们借助微信这个平台记录扶贫工作的点滴,汇集各方力量,向贫困宣战,叫响了“扶贫攻坚,民政人永远在路上”的嘹亮口号,展现了民政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勇气和决心。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9.4.15)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