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庆祝改革开放40年?我所经历的民政改革”征稿选登(三)

时间:2018-10-15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编者按

201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迎来了4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40年众志成城,攻坚克难,40年真抓实干,春风化雨,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一条正确之路,是强国富民之路。

本报推出“我与改革开放”专栏,通过分享民政人参与改革、真诚奉献、推动发展的奋斗故事,和读者共同走进故事的背后,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民政领域的深化改革步伐和宝贵经验,锚定初心,砥砺前行。

 


本期目录

  • 一封感谢信 一段救助情

  • 帮贫困户营造甜蜜的事业

  • 从业感怀:民政是一只温暖的手

  • 第二天我接到一个表示感谢的电话

  • 最难忘孩子们掩饰不住的喜悦



一封感谢信 一段救助情

肖立国

十多年前,我在沧州市民政局办公室工作。一天上午,门卫打来电话说,楼下有位妇女要找局长。我告诉他,局长到市政府开会去了。大约十分钟后,电话又响了,门卫告诉我,这位来访者说既然局长不在,找办公室也行,有一封信要转给局长。临近春节了,到单位来求助的人像赶年集似的送走一个又迎来一个,有市区的下岗职工,也有从农村赶来的困难群众,甚至还有衣衫褴褛的外地乞讨者。我猜想,这位来访者肯定也是来求助的。

“咚咚咚”,门外传来敲门声。一位四十岁左右的中年妇女怯生生地敲开了办公室的门。她那黑红透亮的脸上,呈现出了岁月的沧桑与坎坷。“同志,我见过你!”她手里攥着一个信封,柔和而又有些兴奋地说,“去年春节的时候,您和局长去过我家的。”她推进门的刹那,从她的面容上我就觉得有些熟稔,像是在哪里见过面,却一时想不起来了。中年女人的提醒,让我想起了那次“雪中送炭”的经历。

那年,腊月二十九了,还有困难群众为年关而熬煎。一封求助信摆在了局长的案头。局长神色凝重,吩咐办公室马上联系这个人的家庭住址。我按照信上的一个电话号码拨过去,没想到却是一家小卖部的公用电话。我问对方知不知道一个叫张红梅的人住在附近。电话那头不耐烦地说:“告诉你了,这是公用电话!”对方生硬地把电话挂了。我只好联系区民政局的白主任,请他尽快帮忙联系这个叫张红梅的女人。白主任几经周折,总算在一个毗邻郊区的村舍里找到了张红梅临时租赁的家。一个十来岁的小女孩说,她妈妈到医院打扫卫生去了。

白主任匆忙赶到二医院,张红梅正准备下班,便将她接回家中。接到白主任的电话,局长带上办公室主任和我就出发了。这时,天空纷纷扬扬地飘起了雪花。车子左拐右转地进了一个叫大河庄的村子。通往村子的小路坑坑洼洼,四周遍地残留着的砖块瓦砾几乎被大雪覆盖了,只有零星的建筑垃圾露着头。这显然是城乡结合部改造遗留下的痕迹。不远处的几排平房突兀地矗立在寒风中,屋顶上空冒出了缕缕炊烟,飘散出煎炸年货的香气。透过车窗,我看到一对穿着单薄的母女正朝着我们的车子张望,身边还有几个熟悉的身影,那便是白主任他们了。车子在村边的一个胡同口停了下来。下车后,白主任向中年女人介绍说,这是市局的许局长,专程来看你的。中年女人一边激动地说着感谢的话,一边招呼我们去她家。我和司机拎着米、面、油一同走进了这个破败的农村院落。屋里放着两张木板床,一张是孩子的“书桌”,另一张则用来供母女俩睡觉。除此,屋里再没有其他家什了。小女孩的手冻得红红的,嘴唇有些发紫,怯怯地望着我们。屋内的温度和室外没有太大的差距,甚至还多了些阴冷和潮湿。局长揽过孩子,心疼地说,怎么穿这么单薄?

据张红梅自己说,自己和孩子是跟随丈夫从乡下来城里打工的。丈夫在一次车祸中身亡,丢下母女俩在异地他乡。“俺和孩子这个年实在是过不去了,所以给您写了信。”中年女人声泪俱下哭诉着自己的不幸。局长说,让困难群众过好节,是我们民政部门的责任。他从兜里掏出五百块钱,塞到她手里说:“过节了,给孩子添置件新衣服!”接过这些钱,中年女人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局长一把没拉住,我们几人上前才把她搀扶了起来。后来,在市、区民政部门领导的关心下,这对母女被纳入了低保,生活有了基本保障。

中年女人说,我来找局长也没别的事,就是来谢谢他,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他和民政部门帮了我。她告诉我,她从去年春上就在菜市场卖菜,尽管辛苦,但挣来的钱足够自己和女儿生活、学习用的了。她说,能吃上饭,能让孩子上学读书,这就够知足的了。她还告诉我,她主动退出了低保,因为还有好多比她更困难的人更需要救助。

她说,快过年了,菜市场那边忒忙,得赶紧回去照应摊位。我答应她,这封信一定会亲自交到局长手里的,她放心地朝我点点头,转身走出了我的办公室。望着她离去的身影,我心里百感交集。如今,国家的一系列精准扶贫政策让更多的困难群众打了“翻身仗”,过上了幸福生活。一封感谢信表达了一位普通的困难群众对民政部门的感激之情,更彰显了知恩图报的朴素情怀。民政为民、民政爱民,是我们民政人永远的誓言!

(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州市福利彩票发行中心)

 

 

帮贫困户营造甜蜜的事业

叶若林

江西省横峰县是国家级贫困县,2015年9月横峰县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打响精准脱贫攻坚战,横峰县民政局帮扶司铺乡司铺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2016年初,司铺村南庄组周光辉在杭州务工的小女儿,从公司辞职准备回乡的当晚因收衣服不幸从二楼摔下,重度骨折,还有其他重伤。工友将其送到杭州市某医院救治,需要医药费20万元左右。周光辉借遍了亲友,也凑不齐医药费。他想向银行贷款,因无抵押及担保,银行不予放贷。他说,因承受不了这么重的打击,当时他曾有过自杀的念头。

民政局驻村扶贫工作队获悉情况后,立即主动与周光辉联系,一边给予精神支持,进行危机干预,一边通过微信为他家推销农产品,募集救助资金,还引导他向村民小组申请纳入贫困户。

周光辉被批准为贫困户后,民政局驻村工作队安排民政局副局长刘贤波结对帮扶。刘贤波第一时间上门与他谈心,与周光辉一起分析情况,商量解决问题的先后次序。刘贤波先帮助解决贷款问题,还专程赴杭州与医院协调,争取到医院减免相关费用。通过刘贤波的帮扶,解决了周光辉的家庭危机。据周光辉介绍,他女儿在杭州医院共花费25万多元,医院减免医药费3万多元,新农村合作医疗报销和大病医疗补充保险、商业医疗保险报销共17万多元,民政大病救助近5万元,医药费报销达到90%。与此同时,在帮扶干部协调下,他家还办理了低保。

周光辉在解决了女儿医药费、接女儿出院回家休养后,开始集中精力思考脱贫问题。在帮扶干部帮助下,周光辉在村里承包了30亩水田。帮扶干部也在自己的亲友、同事中帮销他的稻谷、大米。当田里的油菜收上来榨出油时,帮扶干部又帮他推销菜油,并在朋友圈中向微友们推介他家的粮食、菜油,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他家的粮食总能卖出好价钱,甚至有时候是在第一时间就被抢购,及时盘活了资产。帮扶干部还帮助他家申请安装了屋顶光伏发电,享受了金融贷款扶贫政策。

周光辉原先还懂得养蜜蜂的技术,虽然规模较小,但在周边村里很有些名气,刘贤波鼓励周光辉发挥特长,做大做强蜜蜂养殖产业,帮他联系就业培训,提高养殖技能,丰富养殖和经销知识,还陪同他一起到工商和质量监测检验部门办理营业许可证。在帮扶干部鼓励和帮助下,他养蜂的规模越做越大,蜜蜂从40箱快速增长到120箱。两年间,帮扶干部帮助推销蜂蜜近400斤。

周光辉说,每箱蜜蜂至少年产蜜40斤,多的可产60多斤。按最低的产量40斤计算,他家今年可产4800斤蜂蜜。市场上原产蜂蜜售价已经达到每斤120元,但他家的蜂蜜分春蜜和秋蜜两种价格出售,春蜜批发价每斤60元,秋蜜批发价每斤80元。尽管零售在80元至100元之间,比当地市场价低两成左右,但初步计算,按最低产量4800斤和最低售价60元计算,今年可收入28万余元。周光辉说,副产品蜂蜡也是一笔不小的收益,还准备开发蜂王浆等产品。

在扶贫干部的引导下,周光辉的眼光更远了,他将蜂蜜送到上饶市有关机构检测,同时送检的30多家同行产品中,检测单位认为他家的蜂蜜质量居上游。他还加入了微商天然蜂蜜销售小程序营销平台,购买了上饶市地区销售代理权。

今年5月,周光辉被横峰县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授予“精准脱贫示范户”荣誉称号。

因为笔者也在司铺村南庄组参加驻村扶贫,多次和刘贤波一起到周光辉家,2016年初次见面时,我看到的他是憔悴、愁苦的,而今,见到的是他充满希望和幸福、自信开心的笑容。周光辉多次说,如果不是党的政策好,女儿的那场意外足以摧毁他这个家庭,甚至可能一辈子永无抬头之日,而今,在党和政府关怀下,在扶贫干部帮扶下,他家不仅在短期内摆脱了危机,还快步踏上了脱贫奔小康的道路。周光辉说,他要努力回报社会,帮助其他有困难的人,特别是有志发展养蜂的人,一同营造甜蜜的事业,共同奔小康。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市横峰县民政局)

 

 

从业感怀:民政是一只温暖的手

倪绿周

“民政”这两个字走进我的记忆是小时候看电视新闻,每当一个地方发生重大地质灾害时,国家民政部便启动应急预案,电视画面就会看到国家救灾物资车载着救灾物品向灾区驶去。看到这些暖人的画面,使我对民政工作肃然起敬:民政是一只温暖的手,托举着民生,为老百姓排忧解困,支撑起困难群众的一片蓝天。

尽管如此,民政工作对于我来说并不熟悉,随着时间的转移,2006年,作为全市首批零就业家庭,我通过就业援助被安排到乡镇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工作,有幸成为民政中的一员,十多年的民政工作经历,由远及近,每当想起深入贫困家庭走访,开展城乡低保评议,一桩桩、一件件,历历在目。民政工作虽然繁杂,面对的群体人员庞大,但我坚持着,让更多的贫困家庭得到及时的救助,使他们渡过生活暂时的难关,恢复坚强,勇敢的面对生活,他们心存感激,我心怀坦然。

作为一名民政工作者,十多年来,我们每天面对的有申请大病救助和城乡低保的,有查询五保金、优抚金、高龄补贴没有到账的、有咨询养老金转移、失地农户养老保险、迁坟政策的。这些来访者有的相互搀扶、有的满头白发、有的生活贫困、有的成群结队。面对他们,我们尽心尽力的在信息中查找他们的资金去向,在政策讲解时给他们倒上一杯热茶,总是不厌其烦地进行解释,听明白的带着笑容离去,听不懂的、想不通的不是肆意谩骂,就是无端指责,甚至让你无法正常工作。作为一名基层民政工作人员,我渐渐习惯了这样的工作环境。但正是这些无端的指责和谩骂,敦促着我们在工作中去查找不足,让工作更加周全、服务更加规范,同时,因为民政工作政策性很强,业务学习也不能松懈,在吃透民政政策的同时,还得向老同事学习经验,让自己的民政知识不是单方面的深入,而是多元化的融会贯通,让自己的工作一直都有新的思路。努力付出,就会有所回报,如今,我时常会被那些受到过帮助的困难群众的感谢所感动,也会为同为民政同仁们的动人事迹所感染,那些事迹就像是我们工作的缩影一般,有的是我们曾经经历过的,有的是我们意想不到的,却总让我们感慨万千。

改革开放的这些年,乡镇通过建立以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为核心,以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受灾人员救助为基础,临时救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为困难群众织起了一道安全网。为方便困难群众办事,乡镇、社区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综合服务平台,及时受理、转办救助事项,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并且,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社区工作者的作用,加强困难排查和信息报告,实行快速响应,及时发现和救助困难群众,确保民政救助政策惠及每一位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体。

作为一名基层民政工作人员,乡镇民政工作面对的是最基层的群众,一次次走街串巷的苦辣酸甜,充满着对民政工作的那份感念,也滋养着广大民政人的精神生活,提升民政人在民生救助工作中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在这十多年的工作中,我对民政工作有了更深认识,民政工作是清贫的、繁重的,却让我们胸怀爱心,装满公平,填满坦荡。

十多年的民政工作经历,虽然在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间,但却是我心中永远的珍藏。改革开放四十年,是民政工作发展的黄金期,也是为民办实事群众得实惠的黄金期,民政工作丰富了我的人生,民政救助拓展了我们的胸怀,民政工作成为民政人用心呵护的精神家园,一直伴随到永远。

(作者单位:甘肃省临泽县沙河社会事务服务中心)

 

 

第二天我接到一个表示感谢的电话

葛均习

作为一名民政工作者,我一直认为服务无小事。小事虽小,但价值不小。服务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到政府职能部门的形象,更关系到老百姓的心事。我工作十多年来,一直把服务工作做细做实,尽量把服务工作做好。在服务他人的同时,也体会到了服务的乐趣。

服务无小事,小事需耐心。机关服务工作量大,外来办事人员多,服务质量很关键,服务不好,对他人对自己都感觉过意不去。对机关工作人员来说,服务也是一种责任,我平时就很注意这一点,不管自己心情好或者不好,都不会将情绪带到工作中,仍会一如既往地搞好服务工作。记得有一次,一位从辽阳县沙岭镇某村来的农民,问有关退伍军人的问题。他大约六十岁,穿得很普通,一看就是地道的农民,他不好意思进屋,就站在办公室外面和我说话,他说话声音特别大,但由于他吐字不清楚,我听不清他的说话内容,不明白他来是为了办什么事。后来经过一番沟通,我才明白原来他有点耳背,别人与他说话也得大声才行。在交谈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他很着急,于是,我就请他进来坐下缓一会儿,并提高音量告诉他,让他慢慢讲,经过十多分钟耐心的沟通,我终于弄明白了他想打听的问题。我向他解释了有关政策,并领他到双拥科,让负责这方面业务的同事给他解释清楚,事后他乐呵呵地回去了。临走时,一直向我点头表达谢意。没承想,第二天,我接到一个电话,是昨天那位农民的女儿打来的,她代他父亲向我表示感谢,感谢我的热情服务。服务是我的职责,谈不上感谢,可是一个热情服务行为换来服务对象真诚的感谢,幸福感油然而生,同时也为能帮助他们而感到欣慰。

很多人都是第一次来机关办事,一次的服务态度,会很自然地在来访者的意识中定型,如果态度不好,对方会很自然地以为政府机关服务态度都这么差,影响极不好,政府机关的形象也会大打折扣。有时换位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就很简单,我们也去某些单位办事,碰上服务不好的,心情自然也不好,就会评价这个单位如何如何。工作这么多年,服务人数记不清了,在服务他人的同时,我也感受到了很多东西,与人拉近了距离,倾听了他们的内心呼声,得到了他们的赞许,赢得了同事们的好评。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服务他人,快乐自我。对于民政工作人员来说,服务无小事,事事要巨细。服务是基本的,连一个基本的服务都做不到,谈什么为民服务、为民解忧、为民解困。作为一名民政人,要心想到、事做到、脚走到,把小事做好、小事做实,就会赢得百姓的欢迎和爱戴,就会赢得民心,顺应民意,把政府的温暖带到老百姓心间。坚持做到服务无小事,也会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样又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单位:辽宁省辽阳市军休办)

 

 

最难忘孩子们掩饰不住的喜悦

周  峰

“看,小孟依会自己拿着食物吃了”“我们的孟依穿上新衣服,像个小公主”……看着这一幕幕,听着这一切,不由得回想起一年前小孟依刚送来时的场景和如今的变化。

“你好,我们是平乐派出所的民警,今天早上接到群众报警,在207国道排水渠边捡拾了一名弃婴,就送到这里,你们看怎么接收?在哪里办手续?”一声急促的问话,这是2017年3月1日上午发生在孟津县社会福利中心的一幕,也是福利中心开业以来接收的第一名弃婴。当即福利中心的工作人员开始了紧张有序的接收安置工作,问明情况后带入房间检查、清洗、喂食、观察……另一边,工作人员和民警来到办公室,完善交接手续,同时,根据婴儿的观察情况,果断决定将婴儿送往签约医院诊治。

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孟依体征稳定后被接回中心。经过护理阿姨精心照料,孩子一天天长大,体重增加了,长出牙齿了,学会抬腿了,会抓食物了,表情丰富了,会咿咿呀呀了……看着点点滴滴的变化,抑制不住溢于言表的喜悦,福利中心的工作人员已经将孟依视为己出,看到孩子的可喜变化,快乐又充满了幸福感,工作也更加有动力了。

2017年3月2日上午,同样的一幕再次出现,中心又接收一名病重的弃婴,中心领导当即表态:“生命无价,我们要尽全力救治婴儿。”抢救、转院、陪护、外联寻求更好的医治条件……类似这样的日常,经常是忙得过了饭点,忘了下班。

每一个小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生存的权利,可是由于种种原因,生命一开始就被抛弃,是一种悲哀,也是一种无奈。但是,因为有了福利中心,这些孩子即使被父母遗弃了,社会还是会给予温暖:群众报警,好心人送来奶粉、尿垫、湿巾,医护人员紧急出诊抢救,警察、医生、福利中心人员都积极参与进来,大家齐心协力,完成这场生命接力,让无辜的小生命得以延续。

相对于弃婴,福利中心还有一群这样的孩子,他们有家有亲人,缺少的是亲情陪伴,不能和同龄人一样享受童年乐趣。

小朝是孟津县西部山区一名10岁少年,本该在父母怀里撒娇,无忧无虑地享受童年,可是由于父亲精神残疾常年住院治疗,母亲下落不明,只能和85岁的奶奶靠政府每月发放的五保金相依为命,住在县城旁边的一座庙里,周围的乡亲们不时接济学习用品、粮食、衣服等,艰难度日。让小朝最为难过的是,由于缺少父母疼爱,受到少数同学的嘲笑欺负。因为生活缺少照料,经常处于无人看管状态,他时常逃学,奶奶为此多次掉泪哭诉。

福利中心得知小朝的情况后,很快完善了他的材料,将其接入中心集中供养。看到面黄肌瘦、衣衫破旧的小朝时,护理阿姨忍不住落泪,立即带他洗澡,给他换上干净整洁的衣服、崭新的鞋袜,小朝立马变了样,心里高兴,脸上满是掩饰不住的喜悦。安排体检、入学,和小朋友很快熟识,愉快地交流、玩耍,喜欢上了集体生活。经过一段时间细心照料,小朝变得讲卫生、知礼仪,开朗自信,回答问话清晰有力,底气十足,福利中心成为他快乐的新家。小朝奶奶见人就说“如果没有党,没有政府,对我们老百姓这么好,我的孙子就完了。”表达了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

像小孟依、小朝这样的孩子其实有很多,如果没有党和政府兜底保障的政策关怀,这些儿童根本无法正常生活,甚至连生存都存在问题。福利中心实施救助后,让孩子们有了衣食住行的基本保障,在工作人员的精心呵护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爱下,这些孩子们的生活习惯、精神面貌、健康状况都有了很大改变,学会了互学互助、互敬互谅,开始明事理、懂感恩,变得开朗自信,独立自强,融入到积极上进的生活氛围中。我们由衷为他们的成长和进步而高兴,相信这群孩子有了关爱,也会长成参天大树,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作者单位:河南省孟津县民政局)

 

 

刊载于《中国社会报》2018年9月3日2版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