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赵新兵、陈国峰、孙晓辉
庄稼地里坟头密集、烧纸祭祀引发火灾、大办白事攀比成风……沿袭千年的殡葬旧习是乡村振兴工作中难啃的“硬骨头”。而地处沂蒙山区的山东省沂水县,通过两年前启动的“殡葬全免费”改革,不仅推动了群众“逝有所安”,而且取得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移风易俗等多重效益。
全民惠葬细算“六本账”
最近,沂水县一家大企业老总的岳母去世,没有修建豪华坟墓,也没有到营利性公墓买高价墓,而是安葬到县里建设的公益性公墓。
如今在沂水,从党员干部到企业家再到普通群众,去世后都安葬在新建的公墓里。这股新风始于两年前的全民惠葬改革。
2017年5月起,沂水县推出殡葬改革政策,对具有当地户口、在沂水去世的居民,其遗体运输费、火化费、骨灰盒费等费用全部免除,逝者统一免费安葬在公益性墓地,相关费用由当地财政承担。至今沂水已建成110座公益性公墓。
背靠青山三面开阔,位于许家湖镇的长山公墓已修建1290个双穴墓。记者在现场看到,在鲜花点缀翠柏环绕下,一块块卧碑整齐排列,两年来已有630位逝者骨灰安葬于此。
“原来老百姓自己修坟少则五六千元,打棺材三四千元,再加上火化费、纸扎费、宴请费等等,两万都打不住。现在一分钱不花进公墓。”许家湖镇干部张世习对这笔账已算过无数遍。
沂水县民政部门算得更详细,全县每年去世约8000人,免费殡葬为老百姓一年省下约2亿元,而财政投入仅为2000万元。沂水自实施殡葬全免费以来,已有16000多个逝者的家庭享受政策红利。
不止算经济账,沂水还取得土地、资源、安全、环境和祭祀方面的效益。
当地土地部门测算,传统散葬全县每年需要300亩到400亩土地,而建设公益性公墓,一亩地可建200处双穴墓,一年仅需20亩到30亩土地。
据介绍,改变当地骨灰盒装入棺材再葬的旧俗后,沂水县每年能节约木材1万立方米左右。在公墓内,上坟烧纸引发山林火灾和空气污染隐患大为减少,因散葬墓穴缺少管理衍生的基层矛盾不复存在。
厚养礼葬渐成“新风尚”
几天前,沂水县院东头镇上岩峪村57岁的村民刘永芹去世,在逝者家的院子里,一场别开生面的“追思会”取代了披麻戴孝、焚烧扎纸等旧习。
在“追思会”上,村党支部书记刘纪友致悼词并介绍了刘永芹生平,参加葬礼的人胸前佩戴小白花,向逝者默哀,最后向遗体鞠躬告别,整个追思会简约朴素但不失庄重肃穆。
目前,这种礼葬形式已在沂水全面推广开来,追思会由各村的红白理事会全程操持,免费提供白花、黑纱、孝牌等丧葬用品,整个过程大约30分钟。
“搁在以前,出殡当天要披麻戴孝、摆酒席等等,讲究多、流程长。”院东头镇永福庄村委会主任苗传军说,“逝者下葬后还要上五七坟、百日坟、祭日坟等,亲戚朋友都要赶到送钱送物,逝者家属得费心张罗,表面上都不说,心里都嫌麻烦。”
扫除陈规陋习,风气为之一新。记者在沂水采访时,不少群众反映,“追思会”这种形式,既简单又不失仪式感,让逝者体面有尊严地走好人生最后一程。
“丧事大操大办,并不能体现多少对逝者的缅怀。我们提倡‘孝悌’文化,引导群众在老人生前尽孝、逝后礼办丧事。”沂水县委书记薛峰说。
院东头镇关帝庙村村民姚在京的父亲前年去世,全民惠葬政策为家里省下不少钱。“这样就有更多的钱孝敬80多岁的老母亲了。”受良好家风影响,姚在京的子女也都积极行孝。
“逝有所安”要靠“制度化”
“殡葬领域移风易俗不能只刮一阵风,要靠制度形成长久之效。”薛峰说,以公墓选址为例,他们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上做到“三符合”:符合村庄发展规划,符合全县公墓布局规划,符合土地规划。
公墓的建设和管护也有一套详细的标准。记者实地走访几处公墓发现,墓园环境幽雅、植被茂盛、管理有序。
沂水的殡葬改革不是就某个环节的单项改革,而是对全链条改革,为此,当地还对殡仪馆进行改制,对运尸车辆统一管理,并统一火化、骨灰盒标准。
随着新逝世人员进公墓率达到100%,沂水开始引导群众自愿将量大点多的散葬老坟迁入公墓。沂水县政协的一名领导干部将老家墓林让出来,交给镇里建设公墓,并带头将家族的十几座祖坟迁到新公墓,周边群众积极响应,纷纷效仿。
老坟地的让路,为美丽村庄建设、村集体增收和村民致富腾出了发展新空间。去年5月,诸葛镇下梭峪村的65座老坟集体迁入当地新建公墓。下梭峪村黄桃、麻椒、苹果等林果资源丰富,村里正盘算着用三块老坟地腾出的12.1亩土地建设林果交易市场。
“下一步,我们将对公墓进行升级完善,更加精细化管理。”院东头镇副镇长李朝阳介绍,为了方便群众,他们将在辖区内的公墓配套建设停车场、新增祭祀用的焚烧炉、购买鲜花供祭拜者使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