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三位女市长的特别关注 老人孩子残疾人都不能落下

时间:2019-03-14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马丽萍

  每年两会,都有来自各行各业的女委员,她们履职尽责,建言资政,绽放出别样风采。在记者采访的众多委员中,就有三位颜值与智慧齐“担当”的女市长。今年,她们的提案分别关注老年人、孩子和残疾人,为民爱民情怀溢于言表。

  发挥村医作用

  打通农村健康养老“最后一公里”

  关注农村养老问题,对于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新余市副市长陈文华并不是第一次。“由于分管卫生工作,对这个问题的关注是基于新余市在农村医养结合方面做的一些探索工作。”据陈文华介绍,新余市在推动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采取“党建+颐养之家+晓康诊所+志愿服务”的做法,具体来说,就是依托农村现有资源,在每个行政村建设居家养老设施——颐养之家,由村支书、村主任或村小组长作为颐养之家责任人。同时,投入4000余万元在全市建成400余所公有产权的村卫生室——晓康诊所,晓康诊所与颐养之家共建或相距很近,以便开展居家养老相关的预防、保健、康复等服务,并整合全市医疗服务志愿者资源支持晓康诊所在村服务。

  在陈文华看来,“这是一种‘花小钱,办大事’而且财政够得着、乡村担得起、老人也受益的合理运行模式。”陈文华表示:“在村医服务能力建设上,我们下了不少功夫。如建立卫健系统领导干部挂点帮扶乡镇卫生院制度,建立二级及以上医院医生牵手帮扶晓康诊所制度,还对开展农村志愿服务做了一整套工作制度等等。”

  在陈文华看来,打通农村健康养老“最后一公里”,要从“建设好、利用好、发展好”的思路出发。建设好,就是要充分利用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各级财政予以补贴,将农村养老和医疗服务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利用好,主要是对农村医疗公共服务支援居家养老的倾斜,实现“1+1>2”的效应,改变农村养老健康理念缺位的现状。发展好,从整合政策资源,加强民政、卫健、医保、财政等部门协同,智慧信息平台建设和有力的人才支撑体系等方面着手。

  设立社区家庭学校

  加强未成年人家庭教育

  去年关注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今年,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渭南市副市长高洁仍将目光锁定在孩子身上。

  “我们的国民教育依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支撑,后两者都有法律规范、现代技术的指导与支持,而家庭教育几乎是自然原始状态,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对孩子一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对于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重智力教育、轻心理健康,缺乏科学教子知识、过分溺爱或简单粗暴等问题,高洁深感焦虑。

  “如何落实好总书记的‘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要求,需要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共同努力。”高洁表示,要加强顶层设计,由国务院出台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的相关文件,明确具体政府部门的责任,制订出台家庭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近期计划,尽快使家庭教育在全社会引起高度重视。高洁建议,民政、卫生等部门利用结婚登记、婚检等机会,开办准爸准妈课堂,进行相关培训,提高家长科学教子水平。对于目前在社区层面开设的“家长学校”,将其提升为“家庭学校”,由妇联牵头,民政、教育、卫生、共青团协同,着重在家庭和谐、情绪管理、心智成长、心理健康上对家庭成员进行咨询、培训,开展常态化工作。

  构建科学帮扶体系

  加强残疾人保障工作

  “残疾人最大的压力不仅是心理自卑,更是来自成年后社会的不认可和不接受,他们的生活面临重重困难。”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副市长杜明燕在去年两会上就为残疾人提高补贴进行呼吁。

  针对残疾人保障工作仍存在保障体系不完善、保障内容不健全、保障措施不细化等问题,杜明燕开出了“药方”:首先,为所有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单独提供生活扶助金、医疗大病扶助金、居家养护补贴金、抵消物价上涨的足额物价补贴金等,给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提供与其赡养者经济收入脱钩的兜底保障。其次,在医保中提高所有精神和智力类别致残疾病患者的门诊大病医药报销档次和数额,并为其提供门诊服药补贴。再次,为残疾人陪护人员提供免费的市内交通和地区间交通费用折扣待遇。同时,提高重度残疾人父母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金额,达到失独父母的水准,等等。

  关爱老人,关爱孩子,关爱残疾人,三位委员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弱势群体。她们是全国政协委员,是一方“父母官”,她们同时又为人母、为人女,她们愿意将自己的目光持续投注到这些真正需要关注的人群身上,用自己的“温度”表达为民爱民的赤诚之心。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9.3.14)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