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昕 曾庆民 通讯员 阮先强
近日,记者走进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官埠桥镇张公庙村新建成的党群服务中心便民大厅,“群众利益无小事,服务工作无止境”的红色标语赫然映入眼帘,大厅内干净整洁,电脑、打印机、桌椅、公文柜等办公设施齐全,劳动保障、民政低保、人口计生等“一站式”服务窗口标识明显,各类便民服务卡、服务指南和宣传手册摆放有序。“现在大家有事来找便民服务中心,基本上都能解决,以前跑断腿,现在动动嘴。”几位村民在便民大厅办完事后,对“一站式”服务的便捷满意地称赞道。
张公庙村党群服务中心只是咸宁市农村社区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咸宁市各级党委、政府及民政系统把农村社区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和工作抓手,创新工作手段,按照“一流的设施、一流的管理、一流的队伍”的标准,坚持共建共享,强化农村社区治理与服务,农村社区建设取得实效。3年来,全市共投入资金近2亿元,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286个,其中,高标准打造省级农村社区示范试点44个,嘉鱼县潘家湾镇四邑村被表彰为全国农村幸福社区示范单位,咸安区永安街道阳光社区被评为全国民主法制建设示范社区。
加强硬件建设
夯实农村社区发展基础
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咸宁市民政局认真落实《咸宁市农村社区建设试点“五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规划打造每个农村社区办公用房面积达600平方米以上,农村社区服务大厅面积达80平方米以上,并把农村社区阵地及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农村社区建设重要内容。近两年来,市县两级整合各部门新农村建设资金8000多万元,新(改、扩)建农村社区办公场所43个,面积3万多平方米,服务大厅面积4000余平方米,使农村社区基础设施整体水平上了新台阶。
同时,在每个农村社区便民服务大厅统一设置党建廉政、民政低保、劳动保障、人口计生、文明创建、综合治理、信访残联、便民服务八大服务窗口,办公设施配备齐全,为村民提供“一站式”服务,大大提升了为民服务效率。
“通过我们高标准的农村社区建设,村民可以享受到与市民一样便捷、高效的基本公共服务,更好地满足了农村居民农业生产与日常生活服务需求,村民办事基本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有人代理。”咸宁市民政局局长陈红卫说。
厘清权限职责
提升农村社区服务效能
厘清社区权限职责是提升社区效能的基础。为了落实农村社区化服务责任,咸宁市双管齐下为农村社区减负增效,确保规范化运转。
一方面,严格完善城乡社区“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经费保障机制,促进各部门与社区之间协调互动。凡依法应由社区居民委员会协助的事项,要求为农村社区居民委员会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工作条件;凡委托给农村社区居民委员会办理的有关服务事项,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于年初作出预算,及时向农村社区拨付到位。其中,劳动、计生、民政等部门每年给社区“费随事转”经费不少于1万元;其他部门根据工作量拨付3000元-5000元工作经费。
另一方面,严格建立社区工作审核准入制度,积极开展共驻共建活动。凡属于基层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事项,不得转嫁给农村社区。各部门、各单位需将组织机构、工作任务、评比考核等项目进入农村社区的,必须经县(市、区)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审核后方可进入。同时,辖区单位要将闲置资产提供给农村社区开展居民公益性活动。
推进“三社联动”
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指数
青壮年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和孩子,大量农村空心化,基础弱、底子薄、服务不完善,是农村社区建设推进中遇到的一个难题。如何补齐服务短板,让村民真正享受社区生活带来的好处,建设和谐幸福新农村?咸宁市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培育壮大社会组织、积极发展社工及社区志愿者等办法,搭建“三社联动”互动平台,扶持社会组织深入农村社区实施公益服务项目,充分发挥社区的平台作用、社会组织的服务载体作用、社区工作专业人才骨干作用,为村民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区文体娱乐活动及服务。如咸安区温泉街道办事处肖桥村成立了夕阳之爱、护鹰计划、舞蹈协会等7大社会组织,为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撑起一片天”。在外务工的村民都说,有了这些社会组织,在外奔波时对老人孩子就少了一份牵挂,能更安心地工作。
类似肖桥村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以服务农村社区居民为重点,咸宁市各试点农村社区普遍设立卫生服务、农技服务、治安巡逻服务、志愿者服务等组织,建立关爱“三留守”人员、文化、体育等社区内生民间组织,为农村居民提供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据陈红卫介绍,目前,咸宁市农村社区共培育各类社会组织1万余个,培育、发展社工和社区志愿者2万多人,不仅夯实了农村社区治理基础,而且有效提升了农村居民的幸福指数。
建强社区干部队伍
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火车快不快,全靠车头带。农村干部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担负着宣传党的政策、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和谐稳定、带领群众致富的使命。为此,咸宁市三措并举建好建强农村社区干部队伍。
夯实农村社区党组织。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建立农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以建制村为单位的社区建立社区党支部,以自然村为单位的社区建立社区党小组,并且坚持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把党的触角延伸到城乡基层治理各个方面。
建立健全教育培训制度。依托市、县(市、区)两级党校,采取市、县(市、区)、镇(街)三级培训的方式,每年至少对村主职干部培训一次,其他成员每2年至少培训一次,有效提升村级干部的政治理论素养、党建业务能力、为民服务意识。
完善农村社区干部选拔任用和激励机制。拓宽选人用人渠道,把那些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优秀党员选到村干部班子里来,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为村级组织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积极推荐、民主选举符合条件的优秀农村社区干部担任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劳动模范,加大从村干部中考录公务员和选任街道(乡镇)机关、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力度。对工作成绩突出、群众满意的村干部,及时给予宣传、表彰和奖励。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