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新春走基层之一 ? 冒着热气的新生活

时间:2019-02-01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周 亮


                                                                   库尔江·依民夫妻二人

1月29日早上10点,太阳正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渐渐升起,用金灿灿的光线温暖着这片广袤的土地。阿瓦提县乌鲁却勒镇喀拉塔勒村33岁的古丽江·叶曼哈依已经和好了6个大面团,只等丈夫库尔江·依民把馕坑烧得火旺。伴着热腾腾的蒸汽,夫妻两的库尔班江爱丽热孜馕店迎来了新一天的生意。这家馕店开在由新疆民政厅驻喀拉塔勒村“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工作队建设的巴扎(集市)里,16间门脸房,每间30平方米。巴扎虽小,但在精准扶贫方面发挥了大作用。


                                                                   库尔江·依民

喀拉塔勒村党支部书记吴杰告诉记者,民政厅工作队2017年驻村以来,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8年9月,工作队又在村里建起小巴扎,给了很多优惠政策鼓励村民就地创业,“不但全部免除第一年租金,还给每家入住店铺补助2000元启动资金,更协商解决了用水用电问题,也全部免费了。”吴杰说,“报名太踊跃,我们甚至召开了村民代表大会来决定谁有资格开店。”大会上,让贫困户通过就业脱贫成为村民的共识,库尔江·依民夫妇的馕店便就此开业了。

谈起自己的生意和新生活,古丽江·叶曼哈依乐得眼睛成了一条缝:“一袋子面粉能做120个馕,去年9月至今,平均每天卖掉500个馕,月收入4000元。”而在2015年之前,夫妻两还远在1800公里外的新疆阿勒泰地区打工,月收入不过3000元;2015年为了照顾孩子和老人,他们回到家乡喀拉塔勒村,守着6亩棉花地,年收入仅6000元。“现在生活好了,有奔头!”古丽江·叶曼哈依说。

在街对过,海日古丽便民切面店和帕提古丽家常饭羊杂碎店也冒着热气、飘出香气。


                                                              海日古丽·艾买尔

海日古丽·艾买尔是贫困户,之前在外地打工,月收入3500元左右。听说家门口就能就业,便和嫂子合伙在小巴扎开了这间便民切面店。“现在店里人均月收入3000元,虽然比之前打工低一点儿,但在家人跟前挺好,收入很稳定。”海日古丽·艾买尔说,“有了党的好政策,我相信生意会越来越好!”


                                                          海日古丽·艾买尔和她的便民切面店

巴吐尔·斯迪克既是残疾人又是低保对象。为了帮他家“造血”,民政厅工作队也安排了一间门脸房就业扶贫。帕提古丽家常饭羊杂碎店就由巴吐尔·斯迪克的老婆帕旦木·乌斯曼打理。“开店月收入2000元比之前种地一年赚5000元强太多了。”帕旦木·乌斯曼说。

“为了保证村民创业就业的收入,我们在引入门店时,尽量实现经营种类多样不重复,避免恶性竞争。现在有馕店、面食店、烤肉店、理发店、小卖部……16个面脸房已经全部入驻了。在营业执照、卫生许可方面,我们协调相关部门开通绿色通道,让村民想办事、办成事,想脱贫、能脱贫,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民政厅驻喀拉塔勒村工作队副队长、村“第一书记”田立新说。

走出帕提古丽家常饭羊杂碎店,库尔江·依民夫妻两做的馕正好新鲜出炉,立刻被等候多时的村民抢购一空,忙活着收钱的二人幸福地笑着,与他们身后门脸房上挂着的春联共同组成了喜气洋洋的新年新春新图景。春联上书:精准扶贫中央关爱情,对口援疆祖国怀抱暖;横批:共产党好!


                                                       库尔江·依民夫妻两和他们的馕店

 


采访掠影


                                                   《中国社会报》记者  周 亮(右一)

(来源:中国社会报微信公众号2019.1.31)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