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张相斌
2017年以来,广东省东莞市民政局聚焦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从组织保障、寻亲返乡、街面救助三个方面全面发力,加快推进救助管理工作健康发展。截至2018年第一季度末,该市救助管理站(以下简称市救助站)在站和滞留人数分别为268人、214人,比2017年同期分别下降16.5%、21.3%。
着力加强组织保障
改善救助管理服务条件
加强组织领导。该市有关领导多次深入基层指导救助工作,先后6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工作。市政府审定加强救助管理工作实施意见,及时作出长期滞留人员安置机构建设选址立项、外地托养接回人员救助经费保障、过渡性安置设施改造等重大决策。市民政局安排局领导驻点指导市救助站完善制度、优化服务,组织业务骨干赴杭州调研学习先进工作经验,定期到救助一线检查和督促整改有关问题,确保工作有效有序推进。
健全工作机制。2017年8月,该市出台进一步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实施意见,建立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工作协调小组,明确流浪乞讨人员发现处置、身份查询、医疗救治、滞留人员安置、受助人员死亡处理五项长效机制。
完善服务设施。该市投入资金300万元改造市救助站内部设施,完善设施设备,使过渡期安置床位数达444张。增配服务人员,外聘人员增至65人。通过购买服务,由定点救治医院派出医护人员每天驻站开展日常检查服务,精神科医生每周来站巡检,较好地提升了站内医疗服务水平。
重点推进寻亲服务
帮助受助人员及时返乡
2017年以来,该市救助站共为288名受助人员成功寻亲,其中,滞留人员221名,站内无身份滞留人员由最多时的228名减至129名。
依托救助管理机构主动寻亲。该市救助站设立5个专职寻亲服务组,将寻亲进度表挂墙公示。坚持每周召开一次寻亲服务例会,汇总寻亲进展,交流问询做法。工作人员日常加强与受助对象沟通交流,通过碎片化信息发现新线索,并及时核实。探索开展工作竞赛,鼓励外聘人员参与寻亲。2017年以来,该市救助站工作人员通过问询获取关键线索寻亲成功151例。
协调相关部门协作寻亲。该市救助站注重加强与异地救助管理机构的互通互助,主动与收治医院协同,请医护人员在救治服务中协助问询身份线索。协调市公安局为寻亲提供技术支持。2017年以来,该市公安部门先后为市救助站无身份受助人员采集、比对DNA数据320份,反馈人脸比对数据380份次,协助成功寻亲77例。
借助社会资源合力寻亲。寻亲工作人员每天汇总对接各种网络平台的寻亲资讯,借助“今日头条”对更新后的寻亲信息进行精准定向和地域再推送,提高扩散效率。该市救助站与“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让爱回家”公益服务中心等社会组织紧密合作,充分发挥社会资源和力量优势。2017年以来,该市救助站在社会力量协助下寻亲成功50例。
积极开展街面救助
提升救助寻亲整体成效
扎实组织开展寒冬救助。2017年“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启动后,该市救助站联合镇街社会事务局、志愿者深入流浪乞讨人员集中露宿区域,劝导、护送受助人员到站接受救助,联系送治街头危重、精神病人。专项行动期间,该市救助站共出动工作人员445人次,救助流浪人员399人次,获取流浪人员身份线索近百条。
项目社工实施日常救助。该市每年投入专项资金购买“街角曙光”外展社工服务项目,以“社工+志愿者”方式,整合、链接社会资源和力量,为流浪人员提供专业的街面救助服务。2017年以来,全市共完成社工外展救助1643次,救助街面流浪人员1182人次,帮助18人确定身份、回归家庭。
公益组织开展自发救助。以提供救助物资、协同劝导进站、帮助身份查询等形式,动员和支持公益机构、志愿服务组织自发救助街面流浪人员。目前,该市志愿者每周自发开展街面救助约20组次。其中,“让爱回家”公益服务中心在全市成立7个工作室,共有1208名注册志愿者,定期分组在各镇街组织街面救助、寻亲返乡活动。2017年至今,该中心共帮助东莞辖区内近400名街面流浪人员与亲属团聚,在减少救助无身份人员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