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洋 通讯员 马 昕
近年来,我国慈善事业的法治建设、发展规模、社会参与程度,都迈上了新台阶,在参与脱贫攻坚、创新社会治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的颁布实施,将党的意志和主张固化在法律中,贯彻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彰显了人民主体地位,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发挥了引导、推动、规范、保障慈善事业发展的作用,标志着我国慈善事业迈入法治化轨道。现在,慈善监管体制不断健全,“互联网+慈善”强势兴起,慈善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作用日益凸显,慈善载体不断丰富,印证了我国慈善事业从量变到质变的历史性飞跃。
慈善事业规范发展的制度体系逐渐建立健全
慈善法颁布后,民政部迅速联合有关部委出台了14项与慈善法配套的政策,从慈善组织认定登记、公开募捐管理、志愿服务,到慈善信托、慈善活动支出、慈善信息公开、慈善财产保值增值等都作出细则规范。激励慈善事业发展的措施也不断出台,尤其是在税收方面,民政部配合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部委推出了多项优惠政策,企业捐赠抵扣所得税的优惠,由一年提高到可以结转三年;企业股权捐赠获得鼓励性待遇;慈善组织获得税收优惠资格的条件和程序得以改进;捐赠物资进口免税待遇进一步明确。个人所得税法的修订,也把鼓励慈善捐赠放在了突出位置。
在此基础上,民政部门还加强了对慈善组织的日常监管,以防范重大风险的发生。2018年,民政部联合多部委印发《体球网对慈善捐赠领域相关主体实施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明确将从国民经济、市场监管等多个领域对慈善捐赠的有关主体进行联合激励和惩戒。
截至2018年底,全国先后将58个慈善组织列入守信红名单,8个慈善组织列入失信黑(灰)名单 。同时,各级民政部门通过与其他部门联动,让假慈善“一处失信,处处受限”,为慈善事业发展创造更完备的政策环境。
“互联网+”加速慈善事业健康发展
互联网的开放性、便捷性和低成本优势,在慈善事业中得到充分发挥。我国已成为全球网络慈善的引领者。“互联网+慈善”深度融合,“人人公益、随手公益、指尖公益”成为潮流。截至目前,各级民政部门共认定和登记慈善组织5570余家,取得公开募捐资格证书的超过1507家。2018年,我国网上捐赠和慈善参与人数达到84.6亿人次,通过互联网募集的善款总额超过31.7亿元。其中,2018年腾讯组织开展的“99公益日”活动,超过2800万人次参与,共募款物价值14.14亿元,支持了5498个公益项目。
与此同时,慈善领域的监管和服务也在创新。根据慈善法授权,民政部组织制定《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平台基本技术规范》和《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平台基本管理规范》两项行业标准,先后公开遴选并指定20家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为慈善组织开展公开募捐、在互联网发布募捐信息提供服务。2017年9月,民政部建设的“慈善中国”信息平台上线运行,对慈善组织、慈善项目等信息发布提供服务,方便公众对各类慈善信息的甄别。同时,实现了慈善组织公开募捐网上备案“一网通办”,无需线下递交纸质材料,各级民政部门在线审批、在线办结,办理时长大幅缩短60%以上。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个人借助网络为自己或者家人的大病进行求助成为一种常见现象,2016年以来,一些个人大病求助平台逐渐发展起来,对于解决部分老百姓看不起大病的问题发挥了作用。个人求助不属于慈善募捐,但其中出现的一些不诚信行为会伤害到人民群众的慈善爱心,对慈善事业发展容易产生负面影响。为此,民政部指导爱心筹、轻松筹、水滴筹三家平台,签署发布了个人大病互联网求助行业自律倡议书及公约,建立自律机制、强化风险防范、健全社会监督,促进大病救助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诚信氛围。
慈善力量在脱贫攻坚中发挥重要作用
扶贫济困历来是慈善事业的基本责任,如今形式更加多样,活动更加频繁。近年来,各类慈善组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踊跃参与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在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方面均有积极表现。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等慈善组织重点向“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倾斜,从实际需求出发,开展了“春蕾计划”“HELLO小孩”“爱心书屋”等多个扶贫项目。
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中国慈善联合会等48家社会组织赴江西遂川、莲花两县开展定点帮扶,采取安老助孤、帮残助学、产业发展等多种方式扶贫。
数据显示,仅2016-2017年,民政部登记的206个基金会就开展了584个扶贫专项活动,累计投入公益慈善资金和物资约48.13亿元。
弘扬慈善文化 激活慈行善举
2012年,民政部、国资委、广东省人民政府等六家单位共同发起举办了首届中国慈善项目展示交流会。时至今日,“慈展会”已举办了六届,展示项目已覆盖全国,在对接慈善资源、传播慈善文化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成为推动社会建设和慈善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
2018年,第六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以“聚焦精准扶贫,共创美好生活”为主题,设置精准扶贫主题展馆和消费扶贫产品专馆,重点引导社会慈善资源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推介了195个贫困地区扶贫项目和312种消费扶贫产品,共有49个扶贫项目实现资源对接,对接金额逾130亿元。
自2005年设立“中华慈善奖”,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十届,提升了公众的参与意识,激励更多的单位和个人投身慈善事业。2018年,“中华慈善奖”着重向扶贫济困领域贡献突出的个人、单位、慈善项目倾斜,130个获奖对象中,有111个涉及扶贫济困领域,占获奖者总数的85%。
中华慈善博物馆正式开馆两年来,承办道德讲堂、主题讲座70多场,接待海内外游客近30万人次,大力传承和弘扬了慈善文化。每年9月5日的“中华慈善日”,各地都会开展慈善项目体验,讲述慈善故事,举办知识问答,深入社区、学校、单位、家庭,弘扬中华传统慈善文化,传播现代慈善理念。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都设立了以“慈善”“公益”“非营利”“基金会”为方向的研究机构,慈善理论研究走向深入。
万里昆仑谁凿破?无边波浪拍天来!
如今,从城市到乡村,从三沙到漠河;从东海之滨到青藏高原,到处都洋溢着“人人行善”的氛围。慈善事业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迸发出强大的力量。慈善活动日益遍及城乡社区,激活善念,传播文明,造福大众。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