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铭 通讯员 金 伟
临近小雪时节,冬日清晨的太阳还未露头,但位于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官桥坪村的“互助幸福屋”里,却早已欢声笑语,老人们下棋娱乐、跳舞唱歌、细聊家常,其乐融融。“每天这里都是满满的。” 11月16日,官桥坪村老年协会会长熊德胜对记者说,“自从建起了这个家门口的养老院,老人们的生活更有滋味了。”
常德市地处湘西北,是长江经济带、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传统农业大市的621万总人口中,有60岁以上老年人135万,人口老龄化程度21.7%;农村老年人口更是达到99万人,占全市老年总人口的73.3%。
“我们以国家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为契机,把着力点放在农村养老这块短板上。”常德市民政局局长龚美爱介绍,按照政府主导、市场驱动、统筹推进的总体原则,通过试点推进农村养老服务改革,实现民政单系统“自转”向引导社会资源“公转”转变,让各类社会资源有序向基层聚合。
有准备:明确主题集聚资源
质变非在一朝一夕,背后一招一式都有讲究。面对城镇化和老龄化步伐加快,农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日益增多的现状,常德市将建立多层次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总体布局,把加快发展健康养老产业纳入“开放强市、产业立市”规划统筹推进。
在临澧县民政局副局长吉辉看来,以农村为突破口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试点已经有了基础,从思想、政策、物质等方面达成的共识,让改革试点不仅接地气,而且有准备,用明确的主题聚合了资源。
这样的准备来自近年来的基础夯实。其一,通过拓展乡镇敬老院服务功能,试点建设的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已经发挥辐射周边、延伸服务的作用;其二,持续推进的完美社区建设,让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得到强化;其三,开展老年人、养老服务设施、服务队伍情况的摸底调查和老年人能力评估,为具体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依据。
在此基础上,常德市出台了加快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发展、扶持社会力量参与、推进医养结合、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系列政策文件;制定了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规范、服务清单、设施建设标准,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统一“常德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标识。
同时,将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与智慧党建平台同步建设,建立养老服务呼叫中心和应急服务网络,实现平台融合、力量整合、服务聚合。通过整合资源建点,启动为期三年的“二中心三屋”建设计划,在街道建立日间照料中心、乡镇建立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村)建立宜老自助屋、互助幸福屋、医养健康屋开展为老服务。
2018年,常德市投资2400万元,建设社区日间照料中心44个、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15个、互助幸福屋128个、宜老自助屋96个、医养健康屋141个、嵌入式养老服务点14个。
有内涵:合理布局补齐短板
政策执行,知冷暖才会更给力。直接布点到村的“三屋”在具体运行中链接多种资源,直接惠及老年人。
2018年,鼎城区以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三屋”、抱团养老等为主要模式,通过社会互助、会员互助、志愿者互助、定点互助、团体互助五条途径筹措人力和资金,利用村里闲置资产,先期在谢家镇建立19个互助幸福屋,做到财务日清月结,收支公开透明。目前每天有近2000人次老年人到互助幸福屋活动。
老年协会是“三屋养老”服务的牵头组织者。临澧县新安镇上坪村建立了以家庭养老为基础、中心服务为依托、上门服务为补充的互助养老模式。协会成员实行小组分片管理,每个星期上门走访一次,了解老人需求。11月17日,生活不便的刘阳春老人申请洗涤,服务人员郑菊娥上门服务,在协会成员回访后,她这一天的收入是60元。
上坪村老年协会会长杨昌礼介绍,村老年协会组织低龄健康老人、留守妇女及志愿者,对高龄老人、困难老人实行结对帮扶照料,采取亲戚结对、近邻结对等方式,进行长期照护和临时照看等低偿和无偿服务。同时还经常组织各种易于老人身心健康的集体活动,丰富老人生活。
石门县夹山镇汉丰村支部书记邱文才告诉记者,“三屋”的运行主要是由本村村民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每年运营经费3万-5万元,采取“政府购买服务补贴一点、提供服务创收一点、发动社会力量捐助一点”的办法来筹措。
社会力量的介入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打开了一扇新窗口。石门县民政局局长林华介绍,目前正在探索的以“互联网+站点”模式已经初显成效,通过依托专业的服务团队,整合嫁接社会资源,建立乡镇(街道)、村(社区)服务站点,为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
石门县康乐福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马业泉介绍,通过采取无偿、低偿、有偿三种服务相结合的模式,已对全县6个乡镇(街道)59个村(社区)开展服务运营,为400多名低收入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有支撑:疏浚渠道引来活水
“农村养老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如何做到主体多元、效应叠加是推进试点改革中探索的重要课题。”常德市民政局副局长沈英琼说,只有为社会化供给体系搭建疏浚渠道,才能引来源头活水。
一方面,在政企互动中发展“互联网+”养老服务,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与养老服务业结合,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全市60%以上的公办养老机构开展了居家和社区养老延伸服务,培育、引入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近100家。
另一方面,在政社联动中发展医养融合服务,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率达100%,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约服务率达到80%。推动医养融合,在高新区成立的瑞华居家智慧养老云平台呼叫服务中心(云看护),将云呼叫中心、养老机构、医疗机构、保险公司、老年人客户端通过互联网串连起来,为老年人提供医养服务。
服务队伍的锻造也是支撑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健康运行的重要保障。按照“一社区(村)1名党建信息员、一社区网格1名网格员”的标准,配备村级党建信息员1548名、社区网格员13000名,发挥了采集老年人基本数据和服务需求的“信息员”、上门问候和定期巡防的“联络员”、涉老服务事项的“代办员”、线上线下服务的“监督员”等作用。
同时,常德市各县(市、区)已确立1家具有一定规模的养老机构作为实训基地,开展对老年协会人员、家庭照护人员、留守妇女、低龄老人、党建信息员、网格员、志愿服务者等涉老服务人员的专业培训。今年,安排140万元专项资金培训各类养老服务人员2600人(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8.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