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传承是最好的守护——记北京市第二社会福利院护士长程静

时间:2018-07-30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左玮娜

提到福利院,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是儿童,还是老人?但北京市第二社会福利院护士长程静服务的对象,却是一群“长不大”的休养员。

从“小白”到“大白”

她从容应对“花式”困难

“我们家想收养你们福利院的孩子,有什么条件呢?”“老人怎么才能住到你们院里?一个月要多少钱?”……从程静入职开始,就不断有人这样问她。面对这些问题,她感到很无奈:大家对福利院的认识,大多停留在供养儿童或老人上,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还有这样一群民政服务对象——精神发育迟滞患者。

程静2003年8月进入人们口中的“二福”,成为一名护士,一干就是15年。刚上班的时候,她还不满20岁。这个年轻的北京姑娘,带着家人对她谋求一份稳定工作的期许,进了这家福利事业单位。虽然已经了解到“二福”主要收养的是市属儿童福利机构14周岁以上,无就读能力、无生活能力及限制行为能力,精神发育迟滞、肢体残疾的“三无”孤残人员,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当她第一次真真切切地看到自己未来的服务对象时,程静还是惊呆了。肢体残疾、生活不能自理、智商如孩童一般,这些都在冲击着她。“那种场面不是亲眼看到,你是永远也想象不出来的。”

挑战才刚刚开始。那是她第一次担负夜间值班任务,巡视时,她发现一位男性成年休养员不但把大便拉在了床上,还抹得到处都是,包括床上、身上,甚至是他自己的脸上……看到那一幕,程静瞬间手足无措。等回过神来,她赶忙叫来一位护理员,把休养员推到洗澡间,忍着刺鼻的臭味给他洗了澡。

忙完了,安静下来了,程静的眼泪一个劲儿地在眼眶里打转。不到20岁的她,思前想后:这就是自己以后的工作环境了吗?以后难道就要过这样的人生吗?她不敢再想下去,产生了强烈的想要离开这个地方的念头。

第二天,程静心事重重地去上班。结果,那位休养员一看见她,就冲着她大声喊:“阿姨好!阿姨好!”程静当时一下子就乐了,紧接着,一种夹杂着心酸、怜爱的复杂情绪涌上心头。在“二福”,工作人员把服务对象称为休养员,而休养员不管多大年龄,都管程静她们这些年轻的护士叫“阿姨”。不是他们有意这样,而是他们的智商确实只相当于几岁的孩子。

老护士长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特意找程静聊天:“咱们的休养员呐,确实特殊,别看他们有的长得人高马大,可他们都是孩子的思维,我们就是他们的亲人呐!”程静一下子就想开了,为一个孩子清洗满身的屎尿,有什么难为情的?老护士长不仅传授给了她护理技能,还用言行教会了她,用一颗怎样的心去对待这群“长不大的孩子”。

因为服务对象的特殊性,程静她们所做的工作,每个环节的难度都超乎常人想象。喂饭、喂药、洗澡、穿衣服等等,就没有不难的事。

好多休养员不会自己吃饭,护士给他们喂饭,他们又控制不住自己嘴巴的张合。起初,程静喂不好,总被咬住勺子,也没少被喷一身饭菜。后来,她找到了窍门:要趁他们张大嘴时,快速地把饭送进他们嘴里,然后赶紧把勺子抽出来;喂饭的时候,要站在休养员的侧面,这样才不会被突然喷出来的饭菜弄得满身满脸。

休养员们吃药也是一大难题。程静每次都要像哄小孩子一样,哄着他们把药吃下去。有时候,她觉得自己就像个幼儿园老师,只是幼儿园的孩子们过几年就长大了,可他们却几十年如一日,总也长不大。

喂饭喂药什么的,都是多花点心思就能完成,最累的是给休养员们洗澡,要挨个儿把他们从床上抬上平车,推到洗澡间,洗完以后推回房间里,再抬上床。初到院里工作的小护士,大多只有十八九岁,而整个院里的男性休养员占了七成以上,护士们最需要攻克的就是“洗澡关”。多重考验下,很多护士都犹豫过、纠结过,但最后,很多人都经受住了考验,选择留下来,成为民政系统里的白衣天使。

生活护理+日常管理

她当起了休养区“大家长”

熟悉“二福”的人都说,这家福利院收养的是“三无”中的“三无”。这样的护理难度,可想而知。

2008年夏天,“二福”迎来更多休养员,程静也随之肩负起了新的职责。为了照顾好这些休养员,“二福”开辟了新的休养区,程静担任新区护士长。新区建立初期,院里没有太多人手,仅靠几个身形单薄的护士,抬动组装笨重的铁床,从床单被罩到毛巾脸盆,几十个休养员要用到的所有生活用品,都是工作人员一样一样地准备,每个医护成员都是新区核心组员。程静身先士卒,激发了每个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区就在所有医护人员的热情中成立了。

“她特别不惜力,有了她的带动,我们怎么能不干劲十足?”自新区建立起在程静手下做了6年护士,后来自己也当上休养区护士长的郑蕊,提起当初的“创业”历程,至今记忆犹新。

当上护士长后,程静除了继续从事生活护理外,还需要分出精力开展日常管理,带领十四五名工作人员,看护五六十名休养员。传帮带新来的护理人员、为工作人员排班、组织各种学习培训、开展各项安全检查、为休养员制定适合的护理方法……日常管理工作琐碎而复杂,需要的是精细化的工作标准和严谨实干的工作态度。对此,程静努力适应新岗位,很快就进入角色,当起了新区这个新家庭的“大家长”。“就跟一个家庭过日子是一样的。”程静形容。

程静组织开展服务创新活动,把休养区当作自己的家一样来管理,把工作人员当作自己的姐妹一样来呵护。她努力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工作环境,经常和姐妹们谈心,事事冲在最前面。“程静生活中就像个大姐姐,我们有什么心事都爱跟她说。我们俩前后脚怀孕,她孕期反应更重,但却时刻想着照顾我,永远挑更累的活儿去做,往往忘了她自己也是个孕妇。”尽管调离了休养区,但提起程静,郑蕊有一肚子话想说,“她就像是我的领路人,对我帮助良多,能一直追随她的脚步,是我的一种幸运。”

牵头民政技能大师工作室,她致力传承技能和精神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北京市第二社会福利院有自己的内部轮转机制,多年来,程静已经在4个休养区工作过,帮带了一茬茬的护理人员。2017年底,她负责的工作室项目更被列入首批北京市民政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徒传技、技能攻关、技能传承、技能推广,程静和同事们所从事的特殊人员护理,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大家由此承担起了更大的责任。

做护士长带好护理人员,受益的是整个休养区的休养员;而做技能大师,提炼总结、传承推广好的经验做法,受益者可能是难以估量的。对程静来说,传承,就是对休养员最好的守护。

“许多休养员无法像普通人一样交流,对此,一线的护理员需要学会观察,从细节中了解他们的感受,读懂他们的心意和需求。”多年照护下来,程静练就了特有的“读心术”,还将这套技巧传授给了更多人。她凭着多年来积累的护理管理经验,在休养区管理、护理、康复上注重创新工作理念和方法,完善护理服务标准体系,促进了护理部管理服务水平的提升。她因人制宜地开展康复训练,总结出一整套工作方法。

如今,程静和她的同事们,将致力于总结并推广这套工作理念和方法,让更多护理人员有模板可参照,有标准可遵循。“今年的计划里,培训内容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肢残、智残休养员护理基础知识、护理技能和应急预案等,我目前主要是进行经验总结,为今后的临床教学打基础。”程静说,这项工作的难度并不亚于一线护理。就说肢残、智残休养员护理技能吧,其中包括饮食护理、皮肤护理、保护性约束护理、清洁护理等,饮食护理又涵盖进食体位、进食进水方法、苯丙酮尿症的特殊饮食护理……

随着工作的步步深入,程静对工作的认可度也与日俱增。护理专业毕业的她,有时会去参加同学聚会。当年,同学们大部分进了医院,从事专科护理,闲聊间不时蹦出的英文缩写,也会让程静感到陌生。“专科护理方面我是比不上同学们了,但我擅长的生活护理,她们也不擅长。”程静说。

“一切为了残疾人,为了残疾人的一切”

“一切为了残疾人,为了残疾人的一切。”这是北京市第二社会福利院始终秉持的服务理念。

时至今日,这所福利院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扶弱助残、周到服务、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行业精神代代流传,深深镌刻进了程静和同事们的日常。

在外人看来,程静和同事们的工作,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是没有信息交流与反馈、没有成就感获得感的辛苦劳作——大部分休养员缺乏语言及沟通能力,无论说什么、做什么,他们都鲜有回应。然而,生活总是两面的,有时候这种最令人烦恼的“长不大”,里面也有着最简单、最纯真的情谊。

程静说,休养员们孩子般纯洁的心灵,让她和同事们倍加珍惜。在平时的工作中,大家满足于休养员吃饱睡好的踏实,满足于他们干净利落的模样,满足于他们红润健康的脸庞。有时,程静还会收到惊喜——休养员亲手制作的贺卡,或是简单的小字条。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共同凑成一段话,虽然字迹歪歪扭扭,语句也不怎么通顺,但对她而言却是大大的慰藉。

前不久,一个新来的护士问程静:“护士长,为什么要帮他们收拾得那么干净整齐,反正他们什么也不懂,对他们来说,也没什么区别吧?”程静告诉她:“因为我们是他们的亲人,不仅要让他们活得好,还要让他们活得有尊严。”

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北京青年五四奖章、北京市政法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民政局优秀共产党员……把花样年华献给二福、献给残疾人事业的程静,收获了很多荣誉,也能选择去更舒服的岗位,但15年来,她从没有动摇过初心。从那个青涩的护士到当上护士长,再到牵头民政技能大师工作室,程静虚心受教,不吝传承。程静说,现在,二福还有百余名像她一样的护理人员,共同传承着“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精神,践行着“一切为了残疾人,为了残疾人的一切”的服务理念。“我想,我还会在一线工作好多年。”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8.7.30)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