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 亮
“太激动了!太激动了!堂弟走失4年,我们真没想到还有可能接他回家。”日前,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的李友军坐了6个小时的长途车赶到衡水市精神病医院,见到失散多年的堂弟李京(化名)。虽然衡水市精神病医院已帮助411名精神障碍受助人员实现了家庭团聚,但眼前重逢的一幕,仍然让院长助理张士巧和京医一区护理主任王丽很激动。定了定神,她们像是正在托付自己的宝贝一样,认真地交代李友军:病情怎么观察、药怎么吃、低保和残疾人“两项补贴”怎么申请……事无巨细。
医院干部职工与受助人员如家人一般的感情,要从2015年底说起……
打好基础 为爱铺路
2015年11月6日,由民政部牵头,京津冀民政事业协同发展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京津冀三地民政部门签署了《京津冀民政事业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2016年1月31日,在北京市民政局、河北省民政厅的前期筹备下,衡水市民政局下属单位衡水市精神病医院签下了京冀协同安置北京长期滞留流浪智力障碍和精神障碍受助人员的协议,开始了首个京冀民政事业协同发展合作项目。截至目前,该院已先后接收受助人员1033人,现在院381人、转院200多人、回归家庭411人。
“说实话,承接这个项目之初,我们心中也有忐忑。”衡水市精神病医院院长方建华坦言。全院职工360人,设36个科室,“能不能为这些无处安放的心打造一个让党和政府放心、让人民满意的避风港湾,能不能打响京冀民政事业协同发展的第一炮,对全院来说是很大的挑战。现在看来,我们的队伍是一支拉得出去、能打硬仗的队伍。”方建华欣慰地说。
“仅在第一年,我们就投入了80万元对受助人员房间和医院院落进行了装修改造,投入250多万元购置了的床具、家电、衣物、生活用品等,尽最大努力为受助人员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张士巧说,特别是在北京市民政局、河北省民政厅的指导下,医院在原有100多项制度的基础上,建立救助管理制度,“比如,我们每周会出周志,记录受助人员出入变迁情况、生活起居情况、生病治疗情况、活动康复情况等等,不但有助于我们据此为受助人员提供更精准、更细致的服务,还促进了工作各环节的规范和风险防控。”
敬畏生命 用爱护航
采访中,王丽总是在看表。“不好意思,我该提醒顺民三去厕所了。”王丽一脸歉意地急匆匆向病区跑去。“受助人员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和精神疾病,很多人连自己的姓名、年龄都说不清楚,更别提说明白自己的身体感受了,把屎尿弄一裤子是常事,所以就更需要护理人员的细致。”张士巧笑着介绍,“现在啊,如果不是王丽,而是别的医护人员照顾,顺民三还会不高兴呢。”
每日测量生命体征、整理两次床位、保证定时按量吃饭喝水、监督洗脸刷牙洗脚,每周制定食谱、测量体重、安排两次洗澡换衣,夜里每20分钟一次巡视,每月进行基础体检……在病区医护站,受助人员的护理内容细则一一贴在墙上,“三年了,对于这些内容,我们已经烂熟于心。”把顺民三安顿好,王丽忙里偷闲给记者介绍着院里的护理制度,“我们还与衡水市各大医院签订了联合体合作协议,开通绿色通道。在北京市民政局的联系下,我们又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建立了合作关系。”
结合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的表现,医院每周会组织受助人员开展各类文娱活动。“不仅会对受助人员的表现进行评比,还鼓励他们在节日的时候上台表演节目。”张士巧说,“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受助人员的社交能力,帮助他们启发心智、恢复记忆。”
走进京医二区,远远就听到活动区内传出阵阵笑声。“李静(化名),你折的这朵小花真漂亮。”听见工作人员的夸赞,李静害羞地低下了头。张士巧指着活动区墙上的画说:“这些都是我们的受助人员画的,有人很有天赋的。”见到记者在看画,李静指着其中一幅咿咿呀呀地比划。张士巧边向李静伸出大拇指边笑着说:“她的意思是,这是她画的。”
寻踪觅迹 让爱回家
活动室墙上的另一幅画吸引了记者的注意。画中有山有水有绿树有炊烟袅袅的村居,安详和谐。“2017年底,这位受助人员在画这幅画时,想起了自己的名字和家乡的名称。”病区主任王海云介绍,起初,根据受助人员回忆的姓名和村名,并没有查到此人,“我们便扩大搜索,找字形相似或者发音相似的姓名和村名。”经过多次确认后,最终,2018年1月9日,这位68岁的受助人员在阔别13年后回到了家乡山西大同。
“临走前,他把病区卫生打扫了一遍又一遍。说舍不得走,但确实很想回家,所以在回家之前,把医院这个‘家’好好打扫一下。”回忆起这件事,王海云的眼圈湿润了,“这些受助人员很善良,只是因为患病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帮助他们寻亲困难重重,但一切都会在看见受助人员家庭团聚那一刻变得值得。眼泪都是甜的。”
为了让受助人员早日和家人团聚,医院将寻亲工作任务分解到人,每位医生护士负责几位受助人员的寻亲问询,“在日常的管理服务中多留心,尽可能地挖掘受助人员姓名、年龄、家庭状况等信息。受助人员说出的点滴线索都可能成为他团聚的指南针。”张士巧说:“一些外地受助人员团聚,我们会请家属帮我们甄别口音;与全国各地的救助管理站、寻人志愿者建立了普遍联系,扩大寻亲的途径;北京市民政局接济救助管理事务中心副主任张正中带领我们通过人像识别及今日头条寻亲的科技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寻亲的效率。”如今,在北京市民政局接济救助管理事务中心和衡水市精神病医院的共同努力下,411名受助人员成功返家。
“寻亲虽然看似大海捞针,但为了让更多受助人员踏上回家的路,我们决不抛弃、不放弃。希望伴随他们回家的脚步,把京冀民政的爱散布到全国各地。”看着李京(化名)和李友军离去的背影,方建华坚定地说。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9.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