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湖南实施精准救助兜牢民生底线

时间:2019-01-29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王 铭

编者按

有系统思维,更有实干精神——刚刚过去的2018年,湖南省聚焦脱贫攻坚,实施精准救助,兜牢民生底线,交出了一份有温度、有厚度的答卷。我们看到,湖南民生兜底保障质量大提升的背后,是聚焦主要矛盾、强化最优政策组合的结果。正如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所说,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务必要做到“四清楚、四明白”:兜底政策再理清楚、兜底对象分类区分清楚、认定程序规范清楚、兜底标准补助计算清楚;党政领导要明白、民政干部要明白、服务对象要明白、社会公众要明白。抓热点、析难点、扫盲点,接地气、惠民生、更走心,湖南的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为脱贫攻坚集聚了新智慧、贡献了新方案。

对困难群众进行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是民政部门在脱贫攻坚中承担的重要任务。刚刚过去的2018年,湖南民政着眼脱贫攻坚大局,不断完善政策制度,创新体制机制,提升服务效能,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困难群众。

截至2018年底,全省99万名兜底对象分类保障到位,农村低保标准平均达到每人每年4098元,月人均救助196元;城市低保月人均救助340元;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平均每人每月64元和57元,完成省政府重点民生实事任务。

全省城乡特困人员年供养标准分别达到7368元和4960元,开展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247.47万人次,临时救助111.5万人次,流浪救助17万人次,筹募慈善款物9.92亿元、慈善援助200万人次,开展“迎新春送温暖献爱心”慰问困难群众56万户。

“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检验我们工作得失成败的最高标准。”湖南省民政厅厅长唐白玉表示,今年将持续推进兜底性民生保障体系建设,统筹推进老区扶贫、罗霄山片区扶贫、驻村扶贫,实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对象一户一档、一户一策,分类保障、分类帮扶,综合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

突出精准:发挥政策最佳效益

2018年,湖南在 “应保尽保、应退尽退、进退及时”的同时,扎实开展城乡低保专项治理,规范清理城市低保对象,深化农村低保清理整顿,加大典型案例通报力度,促进动态管理、精准救助,使社会救助政策发挥最佳效益。

围绕精准兜底这一命题,常德市率先在全省开展城乡低保、社会保障兜底脱贫和特困供养专项治理,按照“先核对、再救助”原则,全面运用低收入家庭认定信息平台,开展低保等申请救助对象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确保对象认定精准。

规范的操作流程、精准的核对数据,为兜底保障奠定了坚实基础。长沙市开发社会救助保障对象经济状况预警系统,对正在享受低保和特困供养的对象每月定期进行家庭经济状况的核查,并对家庭经济状况发生变化的对象预警提示。各县(市、区)根据预警提示,能够第一时间进行预警处理。如今,核对申报、核对审批、核对结果查看等业务都能够通过手机端办理。

湘潭市强化定量分析与评估,市民政局联合高校以课题形式设计开发了社会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量化评估体系,引入第三方收入瞄准参数,简化收入认定程序,既减轻了基层的工作量,又增强了收入认定结论的公信力。还积极与医保局对接,开展核对信息系统与医疗保障信息对接,将实现社会救助申请对象医疗支出信息核对。

与此同时,全省实现“互联网+监督”平台信息共享,民政相关业务接受纪检监察、审计及社会公众的检查和监督,自动屏蔽了手工条件下“人情保”“关系保”的管理漏洞,推动了社会救助工作的进一步规范化。

系统思维:持续优化政策供给

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中,湖南除了坚持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更注重正确引导、统筹衔接、综合施策,持续优化政策供给。

2018年5月26日,湖南省民政厅党组到驻村帮扶点泸溪县武溪镇红岩村开展集中调研,举办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现场与当地党委政府领导、有关部门座谈,共同研究“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有效措施。7月初,湖南省民政厅组成7个调研组,先后到14个市(州)42个县(市、区)256个村,广泛听取基层干部群众对做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的具体意见。

通过精准调研、科学评估,10月11日,湖南省民政厅联合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住建厅、省卫计委、省扶贫办、省残联等部门下发《体球网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中切实做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实施方案》,聚焦分类保障、拓展对象范围、建立支出型贫困制度、低保渐退期、政策有效衔接、加大帮扶力度等核心内容,充分体现了推进兜底保障工作的系统性思维。

对支出型贫困家庭恰当的制度安排,是湖南这张兜底保障网里的亮点。在低保审核审批核算家庭收入时,在原有政策基础上,将同时考虑因重残、重病、教育等刚性支出,累计超过上年度家庭年收入2倍以上的,予以适当扣减。同时,考虑贫困家庭必要的就业成本,在核算家庭收入时也可适当扣减。

同时,对纳入农村低保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收入超过当地低保标准后,允许有不超过一年的渐退期,实现稳定脱贫后,经民政、扶贫部门联合认定核实,退出低保范围。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不低于当地低保标准的1.3倍,全自理、半护理、全护理特困人员照料护理费用分别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十分之一、六分之一、三分之一安排。重点针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对象和失能半失能的农村特困人员,每年对帮扶工作成效至少开展一次评估,切实解决其生活、生产等方面的困难。

综合施策:更接地气更加走心

为困难群众织密织牢“兜底保障网”离不开一项项接地气、惠民生、更走心的改革实招。

筑牢社会救助最后一道防线,湖南出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临时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突出“托底线、救急难”,进一步科学确定急难型与支出型临时救助对象范围、临时救助标准、申办程序和资金管理,建立临时救助乡镇备用金制度,使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

衡阳市建立快速响应及时发现机制,在村里设置民生协理员,及时发现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对于1000元以下的临时救助资金由乡镇直接审批,较好地化解了困难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张家界市永定区构建“救急难”信息平台,注重急难救助与其他救助制度的有效衔接,每年整合各部门救助资金1000多万元,通过创新工作机制,提升了综合救助能力。

湖南还率先建立起“基本医保+大病医保+农村特惠保+医疗救助”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机制,有效解决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

同时,创新开展区域性敬老院建设和护理区建设,重点解决特困人员尤其是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服务需求。区域性(中心)敬老院建设床位不少于150张,其中照料护理床位不少于100张;照料护理区照料护理床位不少于25张。2018年,共安排资金1.29亿元,资助25个区域性(中心)敬老院建设项目、80个照料护理区改造项目和26个敬老院维修项目,全省敬老院服务设施条件持续改善,托底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强基固本:提升为民服务效能

为了确保党和政府各项惠民政策在基层有效落实,打通民生保障的“最后一公里”,湖南从加强基层民政能力建设入手,增加民政服务有效供给,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激发了社会力量活力。

2018年4月19日,湖南省民政厅联合省委组织部、省编办、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下发了《体球网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加强基层民政经办服务能力的实施意见》,要求各级健全民政工作机构、配强民政服务力量、全面建立社会工作服务站和村级民生协理制度,并从购买主体、承接主体、服务内容、购买机制和经费保障等方面明确了政府购买服务的相关要求。

总体来说,就是要推动所有乡镇(街道)建立有专门办公场所、有专职工作人员、有专项工作经费、有专用办公设备、有专业制度体系的“五有五专”民政所(办)。在村(居)设置1名兼职民生协理员,负责村级有关民政服务工作的落实。

6月,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编制下发了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将社会救助对象的信息采集、入户调查、核实服务,特困人员照料护理、医疗照护、心理疏导等社会救助辅助性服务,困难群众基本救助工作绩效评价、政府开展的社会救助专业人才培训、社会救助对象能力提升服务等社会救助类服务纳入了指导性目录。

同时,全省全面建立社会工作服务站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组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到基层一线开展专业服务,构建了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机制。譬如,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是脱贫攻坚中需要给予特殊关爱的群体,湖南将通过社工站开展定期探访,完善信息统计台账,细化关爱保护帮扶措施。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9.1.29)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