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会胜 隋学良 王 珊
岁入三伏,烈日照在人们身上,热燥得很。然而,对于山东省威海市社会福利院的特困精神病患者夏某来说,骄阳却给他悲惨的命运带来了温暖和光明。在福利院绿植园艺区,通过社工志愿者的指导,夏某同病友们一起用心打理着多肉植物,一盆盆多肉绿植上贴着每个人的专属名字,在一张张笑脸的映衬下显得生机勃勃。有谁能想到,42岁的夏某患有精神分裂症多年,入院前在家与母亲相依为命。
同样的温暖也在文登区、荣成市和乳山市的收治机构传递着,64岁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元某,曾因盗窃、抢劫入狱多年,出狱后精神失常,多次无故放火、毁坏居民财物,成了人见人躲的对象。因属于无依无靠的五保对象,前期由镇政府代养,集中收治后经过精心调养治疗,病情日趋稳定,生活基本能够自理,还因照顾一名20岁的精神发育迟滞患者,被亲切地称为“爷爷”,其乐融融的爷孙情感染着身边每个人。
这样的温馨画面得益于威海市《体球网对特困人员重症精神病患者实行集中收治工作的通知》的出台,该通知规定,对全市范围患有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妄想性障碍、癫痫性精神病、分裂情感性障碍和脑器质性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疾病的特困人员实行集中收治。通过在全市确定一批符合条件的定点收治机构,统一对收治对象集中管理并提供衣、食、住、医等日常服务,进一步提高收治对象的各项待遇,保障其接受全面系统的治疗和生活服务。
威海市民政局局长栾波表示,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事关群众福祉和社会和谐稳定。推行特困精神病患者集中收养治疗政策,就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生活难题,让他们像正常人一样有尊严地活着。
“在这里有吃的、有穿的、有娱乐活动,我觉得很幸福,这里就是家。”在威海市社会福利院接受治疗的56岁特困精神病患者刘某道出了大家的心声。和他一样享受着居有定所、病有所医的患者,都是城市“三无”和农村五保并患有严重精神疾病人员。
威海市按照属地划分,对特困精神病患者进行排查甄别后,通过村居、镇街、区市民政和综治部门层层把关填写入院申请表;并由患者监护人与所在村居签署授权委托书;患者所属区市民政、综治部门与入住治疗单位三方签署特困人员重症精神病患者住院协议书,三表齐全后即可办理入院治疗手续,为患者织牢了一张安全密实的保护网。
干净整洁的走廊,宽敞明亮的病房,精心烹调的一日三餐,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人性周到的医护服务……不论是走进市社会福利院,还是走进文登区、荣成市和乳山市的收治机构,人们都不禁会为患者所享受的贴心服务而感动。文体活动室里,病友们欢聚一堂对弈打牌、运动休闲、读书听歌、挥毫泼墨……不亦乐乎;吃饭的碗筷用塑料的,房门玻璃是防爆的,窗户开口窄且用铁链条防护,细节之处无不体现着安全防护的体贴入微;医疗病房里,医护人员每半小时打卡,送饭喂药盖被子,24小时无间断巡视,确保患者安全舒适。
“健全的硬件设施,温馨的人性化服务,快捷周密合理的医疗费用结算,已合力成为特困精神病患者救治康养的重要保障。”威海市民政局工作人员表示,全市收治对象在集中收治期间发生的衣、食、住、医等费用,原则由现政策规定的各项资金承担。发生的医疗费用,由医疗保险基金实行定额结算,定额结算后的自负部分,由民政部门予以再次补偿;原由民政部门发放的供养资金交由定点收治机构管理使用,其他各类费用由收治机构全额负担;原由综治部门发给收治对象监护人的监护费用,在收治对象集中收治期间一并转交定点收治机构管理使用;收治对象在集中收治期间死亡的,其丧葬费用按原渠道解决;集中收治期间,各项资金按上述渠道列支后仍有缺口的,采取接受社会捐赠和慈善救助等方式予以解决,彻底解决了收治对象的现实困难和后顾之忧。
据了解,目前,威海市累计收治特困精神病患者225名,患者经过一年期的合约治疗后,如能康复生活自理,在有监护人的前提下可以出院回家。如果没有监护人看管照料,患者可以续约继续康养治疗。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