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新风又绿江南岸——江苏省殡葬改革发展纪实

时间:2021-04-07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周冉冉

3月31日,《江苏省殡葬管理条例》出台,在维护逝者尊严、保障基本权益,推进设施建设、突出公益属性,优化管理服务、倡导文明殡葬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切实保障百姓“身后事”,为群众减轻治丧负担,让逝有所安、故有所尊。

清明前夕,记者走访了南京、镇江、无锡、扬州等地,发现绿色、科技、公益、惠民成为江苏殡葬的关键词,各地疏堵结合,用高质量服务维护逝者尊严,以生命礼仪寄托哀思,殡葬新风又绿江南岸。

节地生态葬

为国家省地,为家庭省钱,让亲情延续

杨花欲雪、又至清明。蜀冈之上,小提琴乐声悠扬,一场庄严的生命告别仪式在扬州墓园缓缓拉开序幕。碧青水畔、樱花树下,3月29日,33个家庭将装着亲人骨灰的生态罐安放在坑穴内,亲属们将掺着鲜花的泥土撒入,封穴覆土,栽种鲜花。没有墓碑,只有AR虚化的蝴蝶在大屏上翩翩舞动。在这里,生命以最自然的方式回归大地。

退休教师史民生在妻子去世后,便和扬州墓园签订协议,不仅安排妻子在此生态葬,自己百年之后也准备选择同样的方式。他说:“这里的生态环境很美,以后来到这里看到一花一草一木,就会知道我的爱妻生活得很好。回归自然是我们老两口共同的愿望,子女也支持。”

像史民生这样的选择并非个例。据扬州墓园主任张峰介绍,今年第一季度,扬州墓园内每5户家庭就有4户选择壁葬、花坛葬、草坪葬、树葬等节地生态葬,而这一数据在2020年仅为2∶1。

“过去人们不愿意选择生态葬,除了传统观念外,还因为定位难、祭扫难。现在我们打造智慧墓园,利用虚拟技术和信息技术弥补缺陷。”张峰介绍道,扬州墓园在全国首创AR墓碑。通过AR技术,可在大屏幕和手机上找到与逝者相对应的生态葬位置,同时显示墓碑、照片、逝者生平等信息,从而实现虚拟祭扫,不仅减少占用耕地、林地,防止白化山头,还能将逝者的人生历程通过文字、视频影像资料的方式予以保存,实现逝者人生文化的永存。

近年来,青山白化、土地资源紧缺等问题凸显,循环利用墓葬空间是墓园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之一。“未来我们将对传统墓地进行改造,让一个家庭的人都葬在一个地方,实现家族代际传承。”张峰说,这样的节地生态葬更能实现为国家省地、为家庭省钱、让亲情延续的使命。

据江苏省民政厅社会事务处副处长何正标介绍,2017年江苏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殡葬改革试点单位,节地生态葬得到有力推进,目前江苏已建成生态墓园576处。13个设区市、所有县(市、区)均已出台实施节地生态安葬激励政策,标准在500元-5000元不等,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移风易俗

迈小步、不停步,不走弯路回头路

改变人们旧有的丧葬习俗,从潜移默化到蔚然成风,需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

加强公益性殡葬设施建设,补齐民生短板,是推进移风易俗的重要举措。

无锡市惠山区堰桥街道西漳安息堂建于2002年,是无锡最早建立的一批公益性安息堂,能满足30年以上的安放需求。堰桥街道投资100多万元建设守灵中心,以满足辖区群众需求,鼓励村民节俭办丧、集中办丧、和谐办丧。

“早在2012年,惠山区就开始规划殡葬不入土。”惠山区民政局副局长安雪峰介绍,从“入土”到“入室”,惠山区人民的丧葬理念逐渐发生转变。2014年,当地已基本做到骨灰全部免费入安息堂;2015年,惠山加大移风易俗力度,整治青龙山散坟,由“入土”转为“入室”,一次性补偿家属每穴1000元。

据何正标介绍,江苏省已建成746个公益性安葬设施,其中公益性公墓429个、公益性骨灰堂317个,农村实现乡镇公益性骨灰安葬(放)设施全覆盖。设区市、县(市)均建有集中守灵中心,建成乡镇集中守灵中心238个。“十四五”期间,江苏将实现县(市、区)公益性安放(葬)设施全覆盖。

南京市殡葬管理处相关负责人夏旭光表示,“在移风易俗的道路上,村(居)民委员会及红白理事会、老年人协会等社会组织发挥着重要作用。”

走进南京市高淳区古柏街道三保村,魏氏祠堂位于中保村的中心,而这里正是举办白事活动的场所。“自从我们村有了红白理事会,各家白事摆席都在这里办。没了攀比,少了负担,一桌平均300元,还不怕举办白事时刮风下雨太阳晒。”村民们对这个“白事中心”交口称赞。

三保村党总支书记魏学军同时担任红白理事会会长,据他介绍,村民办白事得遵守大家一起商定的《红白理事会章程》,比如不准搞吹打坐轿,不大摆宴席,禁止封建迷信活动等。“以前一桌席面上千元,办完白事欠一屁股债。现在5000元-2万元就能办成,村里基本都在祠堂里办。”魏学军说。

培育良好氛围还有互相带动作用。“村里的公益性公墓都是0.4平方米,400元就能买到,不攀比。”魏学军介绍道,村里每年还在祠堂为60岁以上老人摆“老人酒”,尊老敬老、厚养薄葬的风气在村里已经形成。

据了解,江苏省已有98%的村和涉农社区建有红白理事会,并将移风易俗和葬俗改革纳入村规民约。

以服务细节中的温度改变殡葬冰冷、黑白的旧有印象,镇江市殡葬管理处打造了“多彩殡葬”服务品牌。

殡仪馆业务大厅、告别厅、整容间、火化间以及栗子山公墓玫瑰园,以各种明亮的颜色为底色,处处有色彩、处处显温情。走进业务大厅,工作人员蓝、白色着装加上颈间的彩色丝巾,告别厅中彩色的标牌和内饰,园区内跃动着赤橙黄绿青蓝紫等多种色彩。打破黑白束缚,缓解紧张压抑的气氛,给人一片宁静祥和的感觉。

“我们本以为这些鲜亮色彩的加入,会让家属难以接受。没想到,明黄的告别厅等多彩的设施,家属们争相选择。这些简单的改变,也在细节处给予他们一些心灵慰藉,寄托哀思。”镇江市殡葬管理处党支部书记张中说。

专项整治

响鼓重槌、快马催锤,啃下“硬骨头”

“三陵河有多长,沿河而立的墓碑就排多长。晚上走夜路回家,一排排墓碑在路边‘站岗’,特别吓人。” 丹阳市民政局局长姜琪描述的,正是2019年12月丹阳全面打响散埋乱葬专项整治战前的景象。

两年前,当地村口路边、田间屋后随处可见散坟,其中还有硬质化的豪华墓,最大的甚至达到150平方米。美丽乡村的风景被破坏,大量耕地被占用,散埋乱葬整治迫在眉睫。

“镇、村、党员干部光座谈会就开了120场,白天座谈,晚上交心。集诉求,听建议,收集村主任、村民代表体球网散坟整治合理化建议170余条。”姜琪说,专项整治重视公平公正,通过LED宣传车、给村民的一封信、电视节目等多渠道进行宣传,杜绝“不厚葬就是不孝顺”的攀比陋习,大大提升了方案的可操作性和群众支持率。

在丹阳市的大钱村,油菜花开得正灿烂,而这里曾经就是村民的墓园。“前面是美丽乡村,4000多名村民住进整洁的二层小楼,屋后就是乱坟堆,这画风太不匹配。”大钱村党委书记王夕坤说。散埋乱葬整治开始后,村民们自愿把墓地迁到免费的公益性生态墓园,每穴村里补贴300元。仅半个月时间,全村便齐心合力完成了3000多座散坟的搬迁,复垦土地108亩。

据统计,丹阳市把握清明、冬至整治契机, 12个乡镇(街道)累计整治各类散坟32万余座,其中大墓、硬质化墓69084穴,复垦土地面积2734亩,已完成全市整治任务的91.41%。丹阳的专项整治是全省的缩影。江苏省强化责任担当、压实工作责任,将排查整治范围扩展到殡葬工作全领域,将违规建设殡葬设施、违规经营农村公益性公墓、散埋乱葬、装棺再葬、殡葬服务乱收费等突出问题统一纳入排查整治范围。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1.4.7)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