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 群
贫困残疾人兜底扶贫工作,是脱贫攻坚战中最难啃的硬骨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中,社会工作者们通过情绪疏导、培训技能、链接资源帮助困难残疾人重拾信心、强化能力、摆脱贫困,让梦想插上翅膀,自由飞翔。
他服务过的百余个案,案主都在依靠自己的力量自力更生,没有一个人坐在家里“等靠要”
“我已结婚生子,是一对龙凤胎,现在开了三家电器店,偶尔还会给其他残疾人开店做指导,日子过得很充实。”收到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金田镇张勇(化名)的信息,广东省康复医院的社工李会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张勇初入院时,因颈段脊髓损伤导致四肢瘫痪,无法接受现实的他意志十分消沉。“那时,我帮他处理哀伤情绪,也会找有类似经历的前辈和他交流。”慢慢地,在李会的疏导下,张勇开始敞开封闭的内心,接受了机构开展的为期一年的康复训练。“他需用尽全力才可以驱动轮椅,当时的他因肌张力高总是滑下来。”李会回忆道。尽管如此,找到人生方向的张勇并没有放弃,一次又一次的练习之后,他终于学会了灵活使用轮椅。训练间隙,张勇还会拉着李会一道罗列资源,规划未来。“我们不断挖掘他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专业辅导,让他看到希望,遇见未来。” 李会如是说。
和张勇一样,李会服务过的104个个案中,有的人开了烟酒超市,有的人开了生活用品店,没有一个残疾人坐在家里“等靠要”,都在依靠自己的力量奋斗。“残疾虽然是疾病,但却只是障碍,这是可以克服的。”李会正是用这样的理念帮助无数残疾人“站”了起来。
传统扶贫模式更多关注经济领域、产业发展及物质层面,很少顾及群众的心理社会服务需求,而社工可以为其提供心理疏导、精神关爱、能力提升等服务。深圳市南山区惠民综合服务社总干事陈鑫认为,这对精神康复者而言更是如此。
患者阿丽(化名),在来到中心之前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兼焦虑症且日益严重。“那时,她低着头、弓着背、动作迟缓、不说话,看起来就像是一位年迈的老人。”徐姓社工了解后,对她进行了情绪辅导,鼓励她从自身兴趣出发参加相关活动。如今,阿丽已是一位热情开朗的时尚女孩。值得一提的是,她还在巧手坊指导手工艺品制作且颇受欢迎。
“社工的介入可以帮助精神康复者增加部分收入,但更多的是给他们建立一个支持体系,提升其自身的能力。”陈鑫指出,社工就是在用全人和助人自助的理念帮助他们恢复社会功能,让他们更有尊严地生活。
在社工服务中心学到技艺,他们开店一个月后就主动申请取消低保救助
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莎车县的艾海提·麦麦提(化名)一岁那年因患病逐渐失去了光明,成了视力一级残疾人。自记事以来,艾海提·麦麦提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把自己锁在屋子里,无所事事。随着父母年岁增大,渐渐无力承担照顾他的重任。喀什残友社会工作发展服务中心下设的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开办保健按摩师培训班的消息给一家带来了希望。得益于自治区民政厅、新疆本级福彩公益金等多渠道的支持,残疾人士可免费在该校学习技能。
中心的社工先是和他推心置腹地交谈,后又鼓励他参加培训班自食其力。在这里,他还遇到了来自疏勒县的麦尔哈巴古丽·阿布都(化名),这个女孩同样因为自幼患病导致视力一级残疾。因为相似的境地,他们彼此惺惺相惜。
一扇门关上了,另一扇门却打开了。他们一同学习,互相鼓励,动力十足。在老师手把手的指导下,他们很快掌握了推、揉、按、压、理、打等基本按摩手法。经过一年多的反复揣摩、反复记忆,最终拿到了保健按摩师证书。而后,他们又参加了中心在东湖社区开展的实习项目,并在相关店铺积累工作经验,每月收入从几百元上升到一千多元,这对青年男女也如愿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帮助残疾人脱贫,主要就是帮助他们拥有一技之长。”中心主任王世健告诉记者,社工在此期间,除了帮助他们提升技能,还会链接外部资源,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艾海提夫妻俩今年在疏勒县罕南力克镇开了一家盲人保健服务所,还雇佣了一名保洁员,带动一人就业。”王世健发自内心地为他们感到高兴。
服务所热心为患者服务,顾客络绎不绝,开店一个月后,他们就主动申请取消低保救助,不到三个月时间,就累计收入2万余元。“如果有合适的视力障碍人员,可以吸纳一个人到店里就业。” 麦尔哈巴古丽特意打来电话告诉中心社工。
学校根据残疾人的实际还开设了平面设计、电子商务等培训班,自2012年开办以来,已培训了1500余人。“他们通过学习职业技能有了工作的方向,有的实习后就直接就业或者开店了。”王世健骄傲地告诉记者。
为残疾人脱贫链接资源,社工机构渴望一个全国资源配给平台
精致的串珠手链、可爱的娃娃摆件、原创设计的帆布包、网红款耳环……记者在聚爱手工店看到的这些手工制品全部出自残疾人之手。这是深圳市龙岗区彩虹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接的一项残疾人扶贫项目,“帆布包最受市场欢迎,每个售价68元,全部由制作者所得。”中心督导谢君向记者介绍。
在社工的帮扶下,残疾人在精神脱困和物质脱贫方面成效显著,但是社工在寻找资源、匹配资源的过程中,也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无奈。“有时会有一些好的项目,等我们知道时却为时已晚。”谢君向记者介绍,当前并没有一个综合性的平台罗列出所有项目资源供各社工机构选择、对接。“聚爱手工店的项目就是街道直接找到我们机构,在此之前,我们并没有渠道得知街道有这样的项目。”
“我的服务对象希望开一家奶茶店,可是从哪儿找到合适的老师,又怎样帮助他们申请项目支持,我不得而知。”李会表示,每一个社工就是一个资源载体,如果能有一个全国性的社工网络,直接实现资源配给是最理想的。
外界资源的供给对社工开展相关工作影响颇大,“我们都是按米下锅,能找来多少资金就办多大事。”王世健向记者介绍时无奈地摇了摇头,当前机构获取的资源支持都是阶段性的,缺少长期项目的支持,“每一年我们都要思考资金从哪儿来,怎样获取资源支持实施相关项目。”
对此,负责社会工作相关事宜的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民政局办公室副主任田洪全表示,帮助、指导社工机构持续、常态化运营也是他们思考的方向,一方面,该局鼓励社工机构走出去寻求诸如基金会等的项目支持,另一方面提供渠道和途径支持其强化造血功能。
为减少对外界资源的依赖,不少机构都在探索。“聚爱手工店的项目为期一年,我们希望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产生品牌效应,实现项目自运营。”谢君如此告诉记者。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9.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