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从围着“任务”转 到追着“需求”跑
——北京民政7个领域19个事项“闻困即办、立行立改”

时间:2019-07-25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安 娜

  在北京,“养老助残卡”是60周岁以上老年人重要的身份象征。凭借着这张小小的卡片,老年人能享受到免费乘公交、免费逛公园等社会优待、社会福利的政策与服务。因制卡安全要求高、涉及单位多,老人往往在申请两三个月后才能拿到卡片,这使不少老人在心里犯了嘀咕,“办个卡怎么就这么慢呢?”为了更好地满足老年人需求,北京市积极改进资质审核流程、重构制卡流程,将制卡时间由3个月缩短至1个月。

  “养老助残卡”制卡时效的提升,是北京市民政系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期间检视问题立行立改的缩影。今年6月以来,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深入全市16个区开展“蹲点街乡镇、入户社区村”调研活动。从原来的围着“任务”转,到现在的追着群众“需求”跑,针对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先后开展全市性调研126次,发现问题111个,并在此基础上,从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基层社会治理等七个领域提出19项“闻困即办、立行立改”事项。

  您来我就在、考核您来评

  推进社区工作眼睛向下看

  前不久,家住东城区朝阳门街道朝西社区的王女士高兴地看到,家门口的居委会挂出了全新的服务时间牌,“没想到,工作日的晚上和周六也能到居委会办事了。以后,孩子再也不用特地请假了。”

  对于平日要上班的居民来说,社区居委会、服务站的工作时间跟机关单位一样,“我上班他上班、我下班他下班”一度成为居民的苦恼事。为此,北京在全市社区普遍推行弹性工作制,通过错时上下班、值班、预约等形式,不间断地服务社区居民,工作时间和模式更为灵活。

  此外,北京市还制定了《社区工作者考核管理办法(修订)》,强化社区工作者为民服务意识,改变过去“上考下”的单一考评方式,逐步建立以居民满意度为主的社区工作者综合考评机制。该市增加社区工作者上门入户服务时间,变坐等服务为主动上门服务,实行分片包户和民情日记制度,明确社区工作者入户走访,广泛收集社情民意,确保每年入户走访至少90%以上住户。

  服务意识转变了,服务内容也更精准了。针对一些社区工作者反映的“社区干了很多本该由政府承担的事情”“有些工作太专业、有些工作有重复”等问题,北京市完善社区职责清单,明确社区依法履职工作事项和依法协助工作事项,建立社区事项准入制度,未经准入的工作事项,社区一律不承接。严格规范社区报送的表格系统,实行一个部门一个系统(表格)。推动建立全市统一的社区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全市社区应用系统 “一门入”,社区基础信息数据“一池蓄”“多方用”,各部门不再单独向社区开通信息系统。

  为吸引居民走出家门,北京将于今年8月试行举办全市范围的首届社区“邻里节”活动,通过开展跳蚤市场、趣味运动会、社区志愿服务等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社区活动,推动形成邻里和睦新风貌。

  杜绝“土政策”、让信息多跑路

  申请低保、特困、低收入更便捷

  “低保、特困、低收入家庭申报工作,申请材料繁杂不便民、复审重复提供材料不合理、基层自主设限不合规。”这是在一系列调研中,社区工作人员所反馈的问题。为此,北京市制订了取消复审材料、简化申请材料、禁止额外设限等措施,精简低保、特困、低收入家庭申报材料。

  据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介绍,今后,北京市申请特困、低保、低收入家庭救助,仅需提供身份证明即可。户籍、婚姻、学籍等凡是能通过本市居民经济状况核对信息系统查询的内容,不再要求申请人提供材料。所有申请及复审不再提交复印件。“特困、低保、低收入家庭的复审,以居民经济状况核对报告为主要依据;市居民经济状况核对信息系统每月对社会救助对象的信息进行核对,发现家庭收入财产超过政策标准的及时形成核对预警信息。没有预警信息,日常管理中未发现变化情况且没有投诉举报的,不再提供任何复审材料。”李红兵说。

  记者了解到,北京市特困、低保和低收入家庭的审核审批、动态管理等工作将严格按照市、区两级制定的政府规章和政策文件执行。各区民政部门和街道(乡镇)不准自行制定社会救助“土政策”等情况,增加群众困难和基层负担。

  不仅在社会救助领域,北京市“闻困即办、立行立改”整改事项中还包括民政事项申请材料的精简。目前,北京市区民政部门共有服务群众事项142项(市级71项、区级71项),各类事项共需提供申请材料1226份,通过直接取消、改为内部工作流程、材料整合、部门内部查询核实、部门信息共享核实、申请人书面承诺等方式,精简申请材料753份,精简率达到61.42%,避免了百姓在办理民政相关事项时,再遇到多头提交、重复提交等问题。

  活跃在基层、紧贴着百姓

  让社区社会组织真正“组织”起来

  被称为“回天”地区的昌平区回龙观、天通苑,是北京市规模最大的社区,“睡城”“堵城”等成为这里的代名词。2018年,“回天”地区实施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优化三年行动计划后,昌平区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50余家社会组织先后服务社区居民25万人次。(下转3版)(上接1版)

  在北京市推进超大城市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社区社会组织如何参与其中、如何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作用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重点。社区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不健全、培育机制不完善、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不容忽视。目前,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和昌平区研究拟订《体球网建设回天地区社区社会组织创新发展示范区的试点方案》,力求以小切口寻求大突破。

  记者了解到,为了进一步加大社区社会组织扶持力度,北京市还将出台《体球网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实施意见》。通过指导建立党组织、选派党建指导员等多种形式,推进党的组织和工作有效覆盖;建立“两目录一机制”,常态化梳理社区需求暨购买服务目录、社会组织服务供给目录,并建立稳定的对接机制;对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的登记,适当降低门槛、简化程序,施行办理要件“承诺制”;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统一为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社区社会组织代理资金往来、签订服务协议等事项,解决社区社会组织不能承担主体资格的难题。

  上述几项工作,有提速、有精简、有增效、有创新,北京市“为民服务解难题”的目标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从“围着任务转,到追着需求跑”的变化中,可以读出该市民政系统“闻困即办、立行立改”的态度、力度和速度。除此之外,北京市还有多个事项列入“闻困即办、立行立改”。例如,在社会福利领域,促进对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服务流量补贴、托养流量补贴、连锁运营补贴等措施有效落实;在基层社会治理领域,让党组织服务群众经费和社区公益金更高效地为社区群众服务;在专项社会事务领域,推进婚姻礼俗文明节俭,探索建立医院殡仪服务联络站,持续开展“为流浪人员找家”活动,等等。

  “这19条是我们在主题教育期间立行立改的第一批事项。之后,北京民政还将继续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将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贯穿始终。”李红兵说。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9.7.25)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