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像蚂蚁一样工作 像蝴蝶一样生活
——走进第九届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滨州市民政局

时间:2019-07-04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周 亮

  6月2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表彰大会在京举行。山东省滨州市民政局是全国98个受表彰的“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之一。殊荣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创新、实干和为民爱民之情?6月27日,记者走进这个集体,探寻人民满意背后的故事。

  人民满意的高效规范机关作风——

  “手机入袋”引发“蝴蝶效应”

  走进滨州市民政局的办公室,记者立刻被挂在墙上装有五六部手机的布袋吸引。

  “以前手机在身边,得空了就忍不住刷微信、逛网页,时间、精力被碎片化,心思不能全神贯注于工作。刷完手机,心里很空虚;影响了工作节奏,心里又很自责。”市民政局办公室工作人员刘振虎向记者坦言,虽然大家也知道“手机依赖症”是顽疾,但局里开始“魔鬼管理”,要求“手机入袋,人机分离”时,很多同志还是不理解、不适应。经过1年时间的“痛苦”坚持,机关工作作风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质的变化。

  尝到甜头后,滨州市民政局乘胜追击,扩大战场,总结提炼了“手机入袋、桌留三件,日事日毕、日清日洁,戴徽上岗、流程上墙,文件入橱、杂物全无,三防四禁、五开五关”10项内务管理标准。“这是自己与自己的斗争,也是民政干部的自我修行。”滨州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张金梅说。

  机关上下“无丝竹之乱耳,无手机之劳形”,工作效能直线上升,机关环境干净清爽。放下的是手机,拿起的是责任。

  “现在谁不是低头抱一手机,但在民政局没有人玩手机,都在认真与你交流,感觉受到了尊重。”一位前来局机关办事的群众忍不住地向记者夸赞道。

  小细节给来访的群众留下了好印象,而这只是滨州市民政局以党建为统领抓作风,全面加强机关建设、业务工作、文明创建“1+3”工作模式的其中一项。

  “除了内务标准化以外,我们还以问题为导向,抓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张金梅介绍,局党组细化完善了政治建设、组织建设等五个标准化档案体系和党员学习教育、党费收缴等八本党建台账,推行党员积分制管理,实现了组织生活的目标任务清单化、运行机制流程化、过程管理台账化、评先树优积分化。

  记者随手翻阅党员人手一本的积分手册,里面不仅包括政治合格、工作纪律合格等考核标准,还有个人品格、社会道德、是否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等考核内容。用党员积分的“小变化”管好机关干部“大队伍”,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民政工作多、散、杂,“技能稀缺,本领恐慌”是制约提升人民满意度的最大问题。滨州市民政局建立了囊括乡镇民政干部在内的“滨州民政微信群”,棘手问题大家谈,法规政策及时报。在家庭收入测算、家庭人口认定等一个个小问题的解决中,全市民政系统形成了知识的同频共振。

  为了加强科室沟通,滨州市民政局还开办了“民情播报”课堂,每月由不同科室的工作人员为全局讲课。社会救助科工作人员王振东分析国家法规政策深刻到位,介绍基层情况细致入微,很受大家欢迎。这样的一个个“十分钟民政业务入门班”,不但开拓了民政干部职工的视野,还增强了攻坚克难的能力。

  周周“大事记”、月月“播民情”、人人“一口清”,在滨州市民政局机关,通过党建“1+3”工作模式抓作风,党员干部行有准则、动有依据、做有规范,更有了业务能力的“金刚钻”。“大家解决民生难题会找办法了,为民服务更熟悉路径了,落实民政政策更接地气了,推动基层民政改革也更有方向了。”张金梅说。

  人民满意的为民爱民之情——

  困难群众的心声有回应

  首先解决的民生难题是农村留守老人吃饭问题。

  惠民县皂户李镇康家堡村74岁的郭名禄老人跟记者说起以前直摇头:“年纪大了牙口不好,吃不了多少东西,更懒得做,所以咸菜就馒头便是一顿饭。”

  刘连成是滨州市民政局向康家堡村派驻的“第一书记”,他很快就从调研中发现了农村老人的吃饭难题。但解决一个村的老人吃饭易,解决全市农村老人的吃饭养老就难了。市民政局便以康家堡村为试点,建立互助式孝善食堂,闯出一条低成本、可持续、接地气的路子。

  “在民政局的帮助下,我们把闲置的办公场所改造成厨房和餐厅,为村里70岁以上的老年人和特困供养人员提供午餐。两菜一汤,而且每顿都有肉!”村支书康希良介绍,为了把孝善食堂开起来、长期开、开得好,市民政局和村“两委”研究了很多方案后,发现“互助”是最符合农村实际的。“意思就是‘个人出一点、社会捐一点、村里兜个底’。70-79岁的老人每顿饭掏1.5元,80岁以上和特困供养老人免费;70岁以下村民或者老人子女可以通过在食堂志愿服务或者捐钱、捐菜、捐肉的方式积分,积到1000分就能免费吃饭。”

  名为食堂,实为养老。以孝善食堂为依托,康家堡村成立了孝善基金,建起集日间照料、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幸福院。如今在滨州,已经有范家村、王玉甫村等几十个村的互助式孝善食堂为老人提供可口的午餐。

  低保对象王明明对“人民满意”也有切身体会。

  他患有尿毒症,需要长期透析。儿子在小时候因高烧损坏了脑神经,成了智力障碍。2018年,本来眼睛就不好的妻子李红梅又被查出患上乳腺肿瘤。“当时感觉生活完了!”王明明说。

  好在,滨州市是山东省第一个全面建立乡镇街道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的城市。王明明所在的乡镇民政干部在入户核查后的当天,就拨付了3000元临时救助金;市慈善总会和一家医院也伸出援助之手,帮助李红梅完成了眼科手术;在市民政局的协调下,特殊教育学校让王明明的儿子免费入学;“海燕社工”对手术康复后的李红梅进行了家政培训,帮助就业每月能有2000元的稳定收入。“现在党和国家的政策那么好,我们得使劲儿活着啊。”王明明说。

  “党和政府的爱民之情、利民之意、为民之举,很多是通过民政工作来传递、来实现的。因此,把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落实好,顺了民意、解了民忧、暖了民心,我们民政工作才能赢得人民满意。”张金梅说。

  全面实施民生灾害救助综合保险,立案2788起,赔付1519万元,有效增强了百姓家庭的灾害风险抵御能力;探索困难家庭残疾儿童政府免费替代养护工作,实现“托养一个儿童,挽救一个家庭”的目标;创新“党建+募捐”慈善工作模式,2018年就募集善款1.45亿元,救助8.49万人;探索农村“以地养老”模式,住有1400多名老人的吕艺镇老年公寓成为山东省规模最大的农村养老机构;在全市招募“围巾妈妈(爸爸)”志愿者结对帮助孤困儿童,信息刷爆了滨州人的朋友圈……一项项人民满意的民生好政策的背后,是滨州民政人像蚂蚁一样的团队合作和辛勤付出。

  人民满意的干事创业“精气神”——

  民政文化焕发团队活力

  “谁都别松劲儿!”“加油!加油!”……记者到访当天,正好赶上滨州市民政局为了庆祝荣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称号而举行的“珍惜荣誉·凝心聚力”素质拓展活动。在名为“同心”的游戏环节,10名队员通过各自手中1米长的线,控制中心圆盘并颠球。每个人都要使劲儿,谁都不能懈力,10个人必须像1个人一样发力,否则圆盘失去平衡,球就会落地。

  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正是滨州市民政局各项工作屡创佳绩的原因之一。其实,这支能打硬仗的队伍很“年轻”——局班子成员多是70后,工作人员中85后人数占到60%。如何让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观念新颖、兴趣广泛的年轻人与全局干部职工一起凝心聚力,保持拼搏的活力和干事的劲头?

  滨州市民政局在党建“1+3”工作模式的基础上,又创新了机关文化“1+3”工作模式,即以“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为引领,突出阵地建设,让党建文化“活”起来;突出特色创建,让民政文化“亮”起来;突出传承创新,让传统文化“潮”起来。

  “打造机关文化,让干部职工张弛有度,像蚂蚁一样工作,像蝴蝶一样生活,进而加强他们对市民政局机关的归属感、对团队同事的亲密感、对民政事业的荣誉感。”张金梅说。

  在市民政局机关,火红的党建文化元素随处可见:墙面上体球网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电梯间的入党誓词、楼道里各支部活动的照片、桌面上党员先锋岗的牌子、工作人员胸前的党徽……特别是在市民政局650平方米的党建文化中心内,党建文化、民政文化、福彩文化、慈善文化、书香文化、廉政文化六大主题区域各有特色。每年省内外2000多人次来参观学习,使这里成为滨州党建交流的“网红打卡地”。

  硬件的文化阵地出彩,让干部职工从心底里认同机关文化并外化于行,也同样出彩。

  “局机关各科室、各事业单位,各党支部,各工会小组以及书画、茶艺、瑜伽、读书、骑行等14个职工兴趣小组,在每年初都要围绕机关文化建设提方案,以活动为依托,共同打造滨州民政服务品牌。”张金梅说。

  在党建文化中心的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着每一次活动的精彩集锦:党员干部在革命老区临沂市费县深山,与老区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在邹平“重走抗日沟”,体验革命艰辛,加深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到市儿童福利院“做一天爱心妈妈”,给孩子们刷奶瓶、做午餐,辅导功课;慰问孤寡老人,用“一个温暖拥抱”祝福孤寡老人母亲节快乐;主题党日到孝善食堂当志愿者,给老人们包香喷喷的饺子;“小小民政人”活动中,民政子女跟着父母了解民政工作,感恩养育之情……

  记者看着集锦,感受到滨州民政人透过屏幕释放出的激情与活力,以及团结一致想要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这份荣誉分量很重,我们也深感身上的责任更大了。唯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的事业才能行稳致远,百姓才会给民政人不断点赞。”张金梅说。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9.7.4)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