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本心初心换来老人们舒心安心
——记录广州市养老事业从基础生活照顾向精细化照顾发展的变迁

时间:2019-07-03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张伟涛

  炎炎夏日,位于广东省广州市上水地区的广州市老人院内树木葱郁,鲜花盛开,花园般的庭院静谧清新。

  “1980年1月我到老人院工作时,院里只有八栋旧平房,入住100多位政府供养老人。如今30多年过去了,老人院已成为有5幢大楼、10栋别墅及5大服务中心的五星级老人院,能为数千位老人提供休闲养生、长期护理、老年康复、失能失智照料服务。”走进熟悉的环境,已经退休的第四任老人院院长、在院里工作30多年的民政部“孺子牛奖”获得者洪佩贤一边与院内的老人打招呼,一边感慨地说,“老人院从1965年成立到现在,几十年里真是换了人间。”

  几十年沧桑巨变,70年砥砺发展。广州市老人院的变化,从一个侧面见证了广州市养老事业从初期面向困难人群提供基础生活照顾,到改革开放至2000年的适度普惠型养老及分类照顾,再从2000年至今,从强调专业功能照顾向跨专业合作照顾的发展历程。

  “孺子牛”的本心——

  “能为老人服务33年是我最大的幸福”

  1965年7月,为适应社会管理服务的需要,广州市民政局在市郊钟落潭镇上水地区建设了广州市民政局上水老人院,利用8栋旧平房,集中接收全市的政府供养老人。1966年11月,改为广州市民政局老人院;1984年9月,更名为广州市老人院。

  1980年1月,从部队转业的洪佩贤分配到老人院工作。“第一天上班我就被吓到了,这儿就是一个破旧的村庄,到处尘土飞扬,鸡飞狗吠。”几十年过去了,提及刚到老人院时的情景,她仍历历在目。

  “当时供养的老人,80岁以上每月供养费10元。53名职工的平均月收入也只有30多元。”想着自己的女儿刚一岁多在市区无人照看,再看看院里的条件和生活在这里的困难老人,本想打“退堂鼓”的洪佩贤于心不忍:“党和国家把我放到这儿,我怎么能一走了之呢?”

  既然走不了,那就下力干。仔细分析情况后,老人院集体决定:争取政府支持,兴建新供养楼,尽快改善老人的居住条件。

  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广州市拨出专项资金。1986年,老人院第一座配备了现代化设施的颐养园建成并投入使用。那时,老人的供养标准也提高到每人每月35元,过上了每餐有鱼有肉、衣服干净整洁的日子。

  之后,在广东省、广州市政府的支持及社会力量的资助下,老人院的发展驶入了快车道:2001年,为老人提供康复的慈云楼投入使用;2005年,国内首座老年失智综合服务大楼慈慧楼投入使用;2008年,为老人提供医疗服务的慈爱楼投入使用;2011年,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养护的慈恩楼投入使用;2015年,为失能半失能和失独老人提供养护的慈心楼投入使用……

  在为普通老人提供服务的同时,老人院以老人需求为导向,通过跨专业合作,为失能、失智、失独及临终老人提供全面的照顾。先后涌现出了一批“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尊老敬老模范”等先进典型,并被评为国家二级社会福利事业单位、广东省五星级养老机构,洪佩贤也在2012年获得民政部“孺子牛奖”。

  “到2013年退休,在老人院工作的这33年,是我一生最难忘的经历。有不被人理解时的当面指责和斥骂,也有为老人服务带来的成就和喜悦。我觉得,身为一名民政人,就要坚守自己的本心,要受得了委屈,要珍惜每一次为民服务的过程。”洪佩贤说。

  入住老人的舒心——

  “现在才是我最想要的生活”

  “这是范阿姨来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随着一阵悠扬的音乐,90岁的范阿姨扶着小推车、听着播放机里的音乐走了过来。“别看我年纪大了,但很会享受呢,每天都要随身带播放机、随处听音乐。”

  范阿姨在老人院已经住了15年。“以前上班工作忙,3个孩子每天吃饭只有馒头。1985年刚离休那会儿,一心想弥补,就每天给孩子们做些好吃的,但没多久就烦了。”范奶奶笑着说,看孩子们长大了,自己在家帮不上什么忙,又不想拖累孩子,就私下报名住进了老人院。“那时,老人院可不好进呢,我排了一年多的队,最后,还是我的唱歌跳舞特长帮了忙,被提前安排入住,带老人们一起快乐。”住进老人院刚半年,范阿姨就经过老人们的民主选举,成为院里“万岁艺术团”的副团长。“我们团有100多人,年龄加起来1万多岁了!”范阿姨还带领“万岁艺术团”两次到香港演出。

  除了艺术团,老人们还组织了“献计献策团”“老年义工队”“轮椅太极队”。“我每天的生活可充实呢,电视新闻必听,军事节目必看。庆祝七一建党98周年活动上,我还要表演诗朗诵呢。”范阿姨清了清嗓子,“五星红旗迎风飘,社会主义冲九霄。披荆斩棘七十年,四个自信扎根牢……”

  82岁的韩阿姨是个“电脑迷”,每天到娱乐室玩电脑是必须要做的事。“我以前可不会电脑,和老伴住进老人院后才学会的。”在老人院9年,她不但学会了电脑,还学会了跳舞、太极。“现在,我在院里有十多个好朋友,每周都约着出去喝茶,谁过生日了还办小聚会,轮流请客。”

  韩阿姨说,现在国家对老年人的福利保障很好,自己和老伴每月用一个人的退休金来支付养老费用,另一个人的退休金就用来吃和玩。“以前是又没时间又没钱,没想到老了反而过上了这样的好日子,这才是我最想要的生活。”

  社区长者的安心——

  “在这儿我又找到了人生的伴侣”

  “柴米油盐酱醋茶,般般都在别人家。”吃饭这个寻常百姓最普通的开门七件事,对居家老年人来说却成为最大的难题。

  “家里平时只有我和老伴,以前最头痛的就是做饭。菜少了没胃口,做多了吃不完,经常是做一顿饭能吃一天。现在有了这个长者饭堂,我和老伴的居家日子一下就轻松了。”上午11时,71岁的刘曜昌老人早早来到设在家门口的长者饭堂,与几位熟悉的老伙伴聊会天,又在义工的带领下做了几分钟手指操,就开始吃饭。榨菜蒸鱼腩、肉碎煮豆腐、白灼时蔬、五指毛桃煲鸡汤,只花费了10元,他就吃到了可口的三菜一汤。

  2016年3月,广州市民政局在调研中发现,助餐配餐服务位于居家养老老人的需求首位。老人们希望通过助餐配餐服务,不仅将自己从繁杂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也可以拓展朋辈群体,加强与外界的沟通交流,摆脱寂寞感孤独感。

  群众有所呼,政府有所应。广州市紧紧抓住助餐配餐这个老年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大力开展以“大配餐”为重点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采取“企业让一点、政府补一点、慈善捐一点、个人掏一点”的方式,在全市建立1031个、基本覆盖城乡的长者饭堂,有效解决了老人的居家养老难题,满足老人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广州市侨颐社会服务中心总干事邹粤红是越秀区六榕街侨颐长者公益食堂的负责人。她告诉记者,六榕街社区是个典型的老人社区,4万多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就有8000多人。由于是老小区,都没有电梯,以前老人被“困”在家中,很少出门。通过开展长者饭堂服务,将老人们从家里吸引出来,既解决了吃饭难题,又认识了很多老邻居、老伙伴,积极参与到社区活动中,丰富了精神生活。“现在我们这儿平均每天都能有400多人用餐,每桌的8人都是自发形成的‘好友桌’,有十多位老人结为‘闺蜜’,每天一块结伴吃饭,相约出去旅游。还有两对老人通过长者饭堂成为了‘伴侣’。”

  80多岁的林阿姨在老伴去世后,就一直自己生活。年龄大了身体也不太好,日常的买菜、做饭成为最大的负担。在六榕街长者公益食堂营业后,她就固定到食堂用餐。用餐中,她意外地发现同桌用餐的一位独居老人竟然是自己的大学同学。相同的经历和境遇,使两位老人很快成为“男女朋友”,每天结伴来用餐,一起参加同桌好友的生日会。

  在就餐中形成的同桌“好友圈”,还解决了许多空巢老人的居家照料难题。一天,70多岁的独居老人张伯因血压升高在家摔倒,他赶紧给一位同桌好友打电话,这位好友找到长者饭堂的社工,一起赶到张伯家,帮他服用药物后,又联系救护车将其送到医院治疗。之后,“好友圈”的老人还到医院为他送饭,陪他聊天。

  如今,1031个建立在社区的长者饭堂,不仅解决了老人的吃饭难,还搭建起邻里交流、志愿服务的平台,将助餐配餐服务与独居、空巢等特殊群体老人的探访、关爱、精神慰藉等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成功结合,更好地满足着居家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

  民政人的初心——

  “养老环境在变,为民初心不变”

  天地之大,黎元为本。

  广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截至2018年底,全市60周岁以上人口已达169.3万人,占户籍人口的18.25%,其中,越秀、海珠等老城区的老龄化率已超过25%。老年人口总量大、增长快,老龄化与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家庭小型化“五化叠加”,群众养老需求大、政府养老服务压力大。

  为满足日益多元的养老需求,近年来,广州市紧贴老人实际,创新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和保障措施,使机构养老更精细、居家养老更多元:

  广州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养老服务作为重大民生工程优先发展,连续9年将养老服务列入民生实事,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市委全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与全市中心工作一同部署推进;

  先后印发《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体球网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通知》《广州市公办养老机构入住评估轮候管理办法》《广州市高龄重度失能老年人照护商业保险实施方案(试行)》《广州市重度残疾人纳入“养老大配餐”服务体系工作方案》《广州市民办养老机构资助办法》等60多项创新政策制度,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合力,为老人提供全方位的养老服务;

  2019年6月,针对老年人、老年病防治的广州市首家老年病康复医院正式开业,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专业的康复治疗服务;

  2019年7月,以社会互助共济方式筹集资金,对经鉴定评估符合条件的长期失能参保人员提供基本生活照料与医疗护理服务的长期护理保险正式实施,试点覆盖751.95万职工医保参保人员,符合规定的长期护理费用基金支付率达79.4%;

  机构养老基本消除“一床难求”,率先建立全市统一、困难失能优先、公开公平透明的公办养老机构入住评估轮候以及向民办养老机构购买床位制度;

  “3+X”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全面满足社区居家老年人最迫切需求,“10分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圈”统筹整合日间托老中心、老年人活动站点等设施和资源,搭建“区综合体-街镇综合体-村居活动站点”3级实体服务平台,全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100%;

  建立“关爱地图”、定期巡访和主动服务机制等十条措施,加强独居、空巢、失能等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

  政府有作为,百姓享实惠。广州举全市之力,以老年人服务需求为导向,不断深化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筑起全覆盖、多层次、多支撑、多主体的“9064”养老服务体系,推动老城市迸发新活力,有效提升了老年人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让169.3万羊城老人的晚年生活更加幸福。

  广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广州市的养老服务发生着巨大变化。老人的需求在变,养老的环境在变,保障老人幸福生活的措施在变,但直接从事这项工作的民政人初心不变,使命不变,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目标永远不会变。”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9.7.3)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