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祝 闯 通讯员 刘振虎
当遇到街头的流浪乞讨人员,他主动上前嘘寒问暖,劝说其进站接受救助;
当患有精神障碍的流浪乞讨人员执意露宿街头,他时刻挂念着他们的冷暖安危;
当受助人员忘了自己是谁,他拼尽全力帮其寻找家人;
当受助人员无法自行返乡,他的陪伴是最安全的护送;
他曾荣获“最美基层民政人”“齐鲁和谐使者”称号。就在前不久,他又被山东省总工会授予了“富民兴鲁劳动奖章”。他就是今年34岁的山东省滨州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刘飞鹏。
即使恶语相向
他心中最牵挂的仍是流浪者
“他们其中很多人都是走投无路、出于无奈才选择的流浪。”在从事救助管理工作7年的刘飞鹏看来,救助管理机构的服务对象,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这一群体相对特殊,之所以选择露宿街头他们都有各自的难处。
“他们曾经经历的苦楚,我们无法改变,现在更多的就是兜底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同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理解。”
在滨州市樊家市场,曾有位姓封的老人露宿街头,周围人都只知道老人患有精神障碍疾病,脾气暴躁。持续的关注和救助,让刘飞鹏还知道,老人离家只有30公里,但坚决不回家,已经露宿8年多了。
起初家人多次来接,却遭老人又打又骂。时间长了后,家人再也不敢来,也不愿来,渐渐将其遗忘。说起老人这些年的经历,刘飞鹏心里很不是滋味,他说:“老人家脾气很倔不愿接受救助,独自在市场生活,靠捡拾垃圾和剩菜度日。”
对于老人的生活,刘飞鹏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工作日,每次街面巡查,他都会去看看老人。节假日,他也会趁逛街买菜时,拐个弯来看看老人家。久而久之,这位不愿回家的老人就成了刘飞鹏心中的一份挂念。然而,由于患有精神障碍,老人并没有领这份情。面对刘飞鹏每次的劝说和关心,老人一直是横眉冷对、恶语相加。
在刘飞鹏看来,似乎这就是患有精神障碍的封姓老人与这个世界交流的唯一方式。而这不应该是老人被遗忘的理由。
2016年1月24日,气温骤降到零下22摄氏度,这是滨州市从未有过的极寒。白天巡查时,滨州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给老人送去了棉被、棉服,但老人手上的冻伤让刘飞鹏心里一直惴惴不安。
当天晚上8点,刘飞鹏和同事商量后决定再去看看老人,再去劝劝。谁承想,老人酒喝多了,见人就大喊大叫。刘飞鹏和同事尝试接近老人,老人突然大喊“我的手榴弹!”抄起酒瓶就砸向了刘飞鹏。
酒瓶落在刘飞鹏的脚边,炸开了花。
“这么冷的天,不能任由老人胡来了,不然会有生命危险。”刘飞鹏躲开一地的玻璃碴,一边安抚老人,一边联系着老人亲属和公安、医院等部门。最终,在公安人员的帮助下,老人被送到了医院,安全度过滨州市最冷的一天。
那晚,刘飞鹏回到家已是第二天凌晨1点了,双脚已经冻僵。回想起酒瓶在脚边炸裂的情景,他仍心有余悸。
2016年至今,类似封姓老人这类长期在街面流浪的人员,刘飞鹏参与救助了20名,他们最终都得到了妥善安置。
即使无据可查
他仍千方百计为滞留受助人员寻亲
“自愿求助,无偿救助”是救助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除了少部分执意露宿街头的,大部分流浪者愿意到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而这其中有些受助人员由于种种原因不能直接说出身份信息,他们通常会滞留在站内,被称之为“无名氏”。为这些“无名氏”寻找亲人是救助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对于刘飞鹏而言,这也是难度系数较大的工作。
“就算他们忘了自己是谁,我们也要千方百计送其回家。”开展寻亲服务,刘飞鹏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14年6月,滨州市救助管理站救助了一名女性流浪乞讨人员,其患有精神障碍,言语含糊不清,除了说话带有口音,其他毫无线索。由于情况复杂,站里做好了这位女子长期滞站的思想准备。
在女子滞站期间,刘飞鹏一有时间就会和她尝试沟通,希望从中能发现些线索。然而,女子断断续续、模模糊糊的言语经常是让人一头雾水,一无所获。
每次的交流刘飞鹏都会做记录,坚持了一段时间,渐渐地刘飞鹏开始能够感受到女子细微的情绪变化和一些言语的表达规律。正因如此,在一次沟通中,他突然听到含含糊糊,类似“王某俊”的发音。
记录下这个名字的同时,刘飞鹏与同事立即联系公安局进行人口信息筛查,职业的敏感让他认为这是一条很有价值的线索。
根据这三个模糊的音,刘飞鹏和同事结合公安机关提供的信息,整理出了十几种可能的组合,排查出了省内十多个疑似真实身份,并对其进行逐个信息核对。不出所料,最终确认王某俊是商河县人。
就在身份确认的第二天,王某俊的儿子来到滨州市救助管理站,跪着扑到母亲怀里失声痛哭:“娘啊,13年没见到你了,终于找着了。娘啊,你可甭再跑出去了。”
看着分离13年的母子团圆,在场的人都很感动。这一幕让年少时就失去母亲的刘飞鹏心里有着说不出的酸楚,而他的脸上却始终挂着淡淡的微笑。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救助管理工作中的广泛应用,滨州市救助管理站联合抖音、今日头条等移动互联网平台服务救助寻亲工作。通过 “互联网+寻亲”的模式,刘飞鹏和他的同事已经为100多名长期滞留的受助人员寻亲成功。滨州市救助管理站也因此连续多年荣获今日头条“年度荣誉合作救助站”称号。
即使归途万难
他仍选择护送受助人员安全到家
在救助管理工作中,护送返乡可以说是救助管理工作的最后一环。对于有自主行为能力的受助人员,一张车票就可以供其自主返乡。而对于情况特殊的受助人员,则需要救助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在核对信息无误的情况下,护送其返乡,以保证其人身安全。
由于经常参与护送受助人员返乡,刘飞鹏到过全国很多个省份,比如河南、辽宁、云南、贵州、四川、黑龙江等等,这些省份都距离滨州相对较远。路程长,受助人员情况特殊,突发情况自然就多,这对刘飞鹏更是一种考验。
2016年6月,刘飞鹏护送云南籍受助人员肖某凤返乡,肖某凤患有癫痫和轻度精神障碍。为了确保平安抵达目的地,刘飞鹏一上车就和乘务员进行了沟通,说明了情况。乘务员表示理解,会尽量配合。
火车行驶中,刘飞鹏尽量多和肖某凤交流分散她的注意力。然而,令人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肖某凤突发癫痫,在车厢内口吐白沫。就在其他乘客惊慌之时,刘飞鹏毫不犹豫和慌乱,保护好肖某凤的同时,掏出早就准备好的药物喂给她。
突发事件得到及时处置,乘客们都虚惊一场。在乘务员的帮助下,刘飞鹏换了一件干净的衣服,洗了把脸,又回到了肖某凤的身边。
从山东滨州到云南昆明,火车行驶了54个小时。刘飞鹏说:“一路上我虽然闭过眼睛,但一分钟都没敢睡。”
救助管理工作作为民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社会救助中发挥着兜底性、基础性的作用。由于其服务的群体特殊,工作强度和危险系数都相对较大,所以要做好这项工作不是那么简单,需要细心、耐心、恒心。在滨州市救助管理站站长吕景华看来,刘飞鹏这些条件都具备,他经常这样评价刘飞鹏:“小刘仁义、执着、负责,而且干工作不惜力。”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9.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