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雷 耀 通讯员 杨锋安
7月11日下午3点,西安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各休养区的休养员们像往常一样,在护理员的带领下,认真做着健身操,一招一式有模有样。“现在这个点,正是休养员康复健身活动时间。”陕西省西安市第一社会福利院院长许文川向记者介绍道,“健康有益的训练是他们康复的有效途径,我们在院内组织各休养区开展康复健身活动,根据天气情况,要求每天户外活动3小时,对参与的休养员还给予物质奖励,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既愉悦了休养员的身心,还活跃了休养氛围。”
在福利院内,不时还会听到男休养员激情高唱军旅歌曲,会看到女休养员深情表演地方小戏,他们中有的人还喜欢围坐在一起下象棋、玩跳棋,也有人专爱打乒乓球,那神态、那举动,不了解内情的人一定不会想到他们是精神疾病患者。
西安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南依秦岭,北望古都,创建于1950年1月。主要为西安全市“三无”人员中的精神疾病患者、优抚对象中的精神疾病患者、自费代管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医疗护理康复服务。近70年来,共接收安置各类精神疾病患者3万余名。现有住院休养员423名,其中,“三无”人员298名、优抚对象45名、自费代管80名。
休养环境:舒适温馨
西安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的前身是市政府生产教养院,承担着改造、教养新中国成立前西安市城区的烟民等社会痼疾的任务。此后,多次更名。2005年8月,才挂上西安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的牌子。为更好地服务休养员,院内还设立了西安市荣军康复院、西安市康宁精神病医院,即一套机构、三块牌子。
福利院内设置450张床位,11个休养区;有5个科室、1个门诊部、3个班组,在145名职工中,大专以上学历118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83名,形成以医疗、护理、医技为主体,财会、档案、社工并重的民政精神卫生铁军队伍。
据记载,福利院成立之初,当初休养员居住的不是残垣断壁的土房,就是简易低矮的瓦房,衣着简朴、食不果腹。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福利院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1990年,建成2810平方米的门诊康复楼;1996年,建成3600平方米的休养四合院;1998年,建成2000平方米的综合服务楼;2010年,建成9000平方米的老年公寓;2018年,建成康宁精神病医院综合楼。目前,全院占地133亩,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同时,该院还更换、升级了部分老化线路、安装了空调,服务功能更加完备、服务设施更加安全。坚持自己动手绿化环境,做到合理布局、科学养护。目前,绿化面积达2.29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98%,打造出四季常青、四季花香的园林景观,为院民营造了一个美观、整洁、优雅、舒适的休养环境。
康复护理:细致贴心
福利院有很多患者都是由救助管理站和公安机关送入院的,常常是蓬头垢面、体弱多病。面对这些失去理智的特殊患者,医护人员不嫌不弃、不怕脏累,为他们喂水、喂饭,帮着料理生活,仔细评估他们的病情,关注他们的一言一行,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做好他们的康复服务,鼓励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1岁的女休养员常晴(化名),重度精神发育迟滞。入院时,她不会穿衣服、不会说话,经常撕破衣服到在病区裸奔,管理上难度很大。休养一区主任马妮娜和其他工作人员不厌其烦地给她穿衣服,还想出用糖果奖励的办法,只要她不脱衣服就给她糖果吃,渐渐地,常晴脱衣服的次数减少了。在护理中,马妮娜还发现她爱穿红色衣服,于是就专挑红色的衣服给她穿。“在大家的精心护理下,常晴不再脱衣服,还学会了面包、鸡蛋、麻花等简单词语。现在,她都可以自己穿衣、吃饭了。”看着常晴一点一滴的进步,马妮娜很是欣慰。
50多岁的男休养员王永(化名),患有21-三体综合征(亦称先天性愚型,是较常见的染色体遗传病)。出生时已有明显的特殊面容,喂养困难。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智能低下表现逐渐明显,动作发育延迟。这类疾病死亡率比一般人群高5-6倍。只有8%的患者活过40岁,2.6%活过50岁。王永虽然已经50多岁,但智力和语言功能仅相当于两三岁小孩,能够自己行走,其他生活能力几乎为零。为了更好地照顾他,护理员方丹决定把他当成两三岁儿童从头开始培养习惯,每天耐心地劝导进餐、如厕、穿衣等,做着一系列重复工作。通过不间断的训练,王永学会了自己穿衣、进食、如厕。“我们对待精神疾病患者不仅有药物治疗,更多的是给予心理呵护。有的时候,也不能太着急,要慢慢来。”方丹对记者说。
西安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坚持按照民政部《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要求,加强院内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疗、人性化服务。平时,严格执行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完善医疗文书质量,规范医护操作技能,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对新入院的休养员坚持首诊负责制,科学诊断、合理用药,严格遵守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对急诊和危重病人,组织医疗骨干积极抢救,科学医治,细心护理。院里每季度为休养员体检1次,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确保休养员身体健康。
文娱生活:轻松愉悦
福利院各休养区根据各自的特点,由专业人员制订详细的代币制康复计划,坚持组织休养员收看电视、读报纸、诗朗诵、拔河、唱歌、跳舞、做广播操等。如七休养区成立了书画室,组织休养员练习书法、绘画;八休养区坚持组织休养员走队列、跑步、唱军歌、跳集体舞。康复活动取得了良好成效,每年都有休养员康复走向社会。
“有很多入院时连男女也分不清的患者,经过我们的治疗护理、康复训练和智力开发,不但能够生活自理,而且养成了爱清洁、讲卫生、懂礼貌的良好习惯。多年的服务工作,也使我深深地热爱着民政精神卫生事业。”马妮娜说,“从学校毕业参加工作至今,这是我人生最精彩、最难忘、最有意义的22年。我愿用护士的责任担当,为更多的民政精神疾病患者服务,希望越来越多的休养员在这里康复,回归家庭和社会。”
近年来,一些精神面貌和健康状况明显好转的休养员,还组团代表陕西省和西安市参加了在新西兰等地举办的亚太地区残奥会,并取得了两银三铜的好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既有休养员的刻苦努力,也有院里很多像马妮娜一样的护理员的辛苦付出。
“为了扩大社会影响,维护残疾人的地位,在全国同行业中,西安市第一社会福利院还首创了精神卫生康复节,每年的活动形式不拘一格,内容丰富,已举办了27届。”许文川自豪地告诉记者,“此外,我们的开放式管理、自费代养和终生代养等做法,在重度精神病人管理方面也是独树一帜的。”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