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高质量现代民政加速民生福祉“升温”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省民政事业改革发展成就综述

时间:2019-07-10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冯 佳 通讯员 唐 凡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民政事业关系着千家万户和民生冷暖,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省委、省政府以体球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民生优先,全面加强对民政工作的组织领导,为民政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全省民政系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全方位推进高质量现代民政建设,有力服务了脱贫攻坚富民增收大局,有力提升了基本社会服务水平,有力促进了基层社会和谐有序,有力支持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显著成绩。

  强保障,助脱贫

  民生底线兜得更牢更精准

  每月收入不到1000元,一个人要养活突患重病的儿子和两个上学的孙子。退休后的刘素梅虽然生活遭受重创,但仍然撑起了一个家。

  老伴病了,儿子死了,儿媳妇跑了,孙子天生左手残疾,自己还得了食道癌。看上去日子没有奔头的朱德江,居然脱了贫。

  这些事都发生在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居民刘素梅的儿子因为没有医保,高额的医药费难以承受,幸而社区社会救助网格员通过走访主动发现,在及时给予3000元临时救助后,当地民政部门经综合评估,分析致困原因,协同教育局为孩子办理困难学生补助,协同人社局办理医保缴费手续进行医疗救助。

  泗洪县村民朱德江的孙子由村里替他申办了孤儿补助,为老两口办理了低保,他们的药费、治疗费通过大病保险、低保二次报销减少了大部分。2017年孙子考上大学,县里通过“扶贫100”专项保险和镇政府、民政助学项目解决了孩子的学费,公益岗位让朱德江又有了新工作。多项帮扶下,朱德江脱贫了。

  作为江苏经济薄弱地区,宿迁市突出制度设计,完善政策供给,加强社会救助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江苏省在做精做细上下功夫,全面建立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协调机制,形成了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供养制度为基础,以临时救助、医疗救助等专项救助制度为配套,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一项项、一条条惠民、暖民救助政策的落地实施,全力支持脱贫攻坚决战决胜。

  ——细化《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构建“8+1”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全面开展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大数据核对,深入开展低保专项治理,有效促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前,全省保障城乡低保对象88.4万人、特困供养人员20.88万人,城乡低保平均保障标准年增长率分别达到8%、11%,农村低保最低标准达到脱贫攻坚时序进度要求。2013年以来,江苏省累计投入救助资金548.3亿元,实施医疗救助2067万人次、临时救助225万人次、流浪乞讨人员救助55万人次。

  ——在全国最早建立孤儿养育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全面实施儿童收养评估制度。同时,将困境儿童拓展并细化为6大类55种,全省34万困境儿童获得及时保障,并出台了全国第一部未成年人保护地方性法规——《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完成了全国首例民政部门申请撤销监护权资格的案件。孤儿集中养育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2158元、1470元,无人监护的农村留守儿童全部纳入监护范围。

  ——为62万困难残疾人、47.4万重度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或护理补贴。对困难残疾人补贴进行适度扩面,生活补贴扩大到低保家庭外无固定收入的重度残疾人。

  ——连续五届领跑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百强榜。全省发行福利彩票874.41亿元,筹集公益金246.33亿元,有力支持了兜底保障和福利事业。

  补短板,提质量

  社会服务供给更多更均等

  “两荤两素一汤才5元钱,干净卫生味道又好。”在海门市达海影新村助餐点用餐的78岁的曹玉高老人高兴地说,这是政府为老人做的大好事。

  一餐放心饭,带来的不只是“一碗汤的温暖”,南通市问卷调查显示,居家老人所需服务,助餐是最频繁的“关键词”。去年,南通市出台“1+6”居家和社区养老政策保障体系,中央厨房建设是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按规划,到2020年南通市将有中央厨房40家、助餐点618个。全市将实现每个街道至少有一家日间照料中心、一个社区老年护理站、一家嵌入式养老机构(长者驿家)。农村敬老院全部转型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具备日间照料、助餐助急等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功能。每个社区(村)拥有一个居家养老服务站。老人可就近享受“一站式”养老服务。

  近几年,江苏养老服务体系日益健全,全省养老服务业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养老床位达到67.49万张,其中护理型养老床位24.5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37.4张。6个设区市开展国家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建成街道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507个、社区老年人助餐点8094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94万家。7个设区市实施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成省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各县(市、区)均建成1个以上虚拟养老院。实施养老护理员免费培训工程,累计培训4万余人次。为121.76万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人发放养老服务和护理补贴。

  民政基本社会服务的优化供给,不只体现在养老服务的全面提升。江苏省在婚丧嫁娶、区划地名等方面的服务水平同样可圈可点。

  ——推行免费婚姻登记制度,开展婚姻家庭辅导试点,全面开展收养评估工作。

  ——惠民殡葬政策实现全覆盖,各地普遍出台了节地生态葬奖励政策,有效保障了广大群众“逝有所安”。

  ——2013年至今,积极稳妥推进6个县(市)改区,撤并13个市辖区和165个乡镇,圆满完成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任务。

  ——加强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有力应对了“东方之星”客轮翻沉、盐城“6·23”特大龙卷风冰雹灾害等突发灾难。

  ——积极回应优抚安置对象诉求,完善抚恤补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体系,全面开展退役士兵免费教育培训,创新开展退役士兵“村官”培养工程,切实解决退役士兵安置遗留问题,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条件的退役士兵岗位安置质量逐步提升。不断深化双拥工作,建立社区拥军优属服务站、优抚之家等基层服务平台1.5万个……一系列举措有力支持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全省连续三届在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创建中实现设区市“满堂红”。

  促创新,激活力

  基层社会治理更实更多元

  1007个微信群,覆盖9个街道全部121个社区,线上成员超过18万人,平均每0.9个家庭即有1名成员入群,培育群内骨干达到20%以上。南京市栖霞区“掌上云社区”每月平均受理答复居民咨询约3500条,每月产生有效交互信息30多万条,聚合成十类民情,供政府精准服务居民,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下而上“社情收集到处理反馈”的工作机制闭环,民意反馈更有力,更多的问题解决变为可能。

  各微信群内社区协商每天都在进行,还植入了“小栖”智能机器人,可以在线识别回复4800多条信息,实现“24小时在线”“自动秒回”、自动流转,让“一次不跑,事情办好”成为现实。

  “基层有所呼、服务有所应”,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来自于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是衡量各项工作的基本尺度,也是对民政部门履行基层社会治理职能效果的检验。栖霞区搭建的协同共治智慧社区平台,使社区(村)服务管理满意度飙升至全市第一,也让居民对社区党委、居委认同度提升了十个百分点。

  近年来,江苏省着力深化基层社会治理改革,培育国家级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15个、街道服务管理创新实验区2个、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3个、优秀社区工作法7个,涌现出“政社互动”、社区“减负增效”、“三社联动”等一批改革成果。

  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其中90%以上达到400平方米的省定标准。不断完善村(居)民自治制度,所有村都建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社区协商民主和“微自治”逐步推进,群众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完善多元主体联动协作机制,社会组织、慈善力量、社工、志愿者等各类社会力量的参与更加深入。

  ——全省注册登记社会组织9.4万家,总量居全国第一。2049家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切实加强社会组织综合监管,省级设立了社会组织综合党委,实施社会组织信用信息管理、抽查、负责人任前公示、资金监督等制度,不断规范社会组织行为。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发挥作用,在苏陕扶贫协作中社会组织帮扶项目54个,资金总量1669.5万元。

  ——全省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工作人才达到5.57万人,居全国第二位。注册登记志愿者达到1578.7万人,约占常住人口的19.6%。

  一路奋斗一路歌。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民政取得的成绩是全方位、整体性的,不少工作具有开创性、突破性。江苏民政人用担当诠释为民初心, 用实干践行爱民使命,以改革创新的勇气、走在前列的志气、善作善成的底气,奏响了一曲曲托底民生、温暖民心的时代乐章,必将激荡起砥砺前行的澎湃动力,在推进高质量现代民政建设再上新台阶的征程中,再奏时代强音。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9.7.10)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