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昕
地处武陵山腹地的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近日,记者随民政部全国农村低保专项治理第六督查组来到这里,一路访、一路看、一路记、一路想,记录下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给贫困地区带来的新气象。
“苦命人”的新生活
从恩施城区出发,沿崇山峻岭间蜿蜒曲折的山路行驶4个小时,就进入了巴东县,一座长江边的山城,也是该州唯一的深度贫困县。家住巴东县溪丘湾乡后坪村的74岁老人谭文学是个苦命人,两个儿子因意外相继去世,老伴因受不了打击常年卧床。2017年,老两口申请低保救助,每月享受低保金590元,此外每人每月还有养老金103元。在巴东县2018年开展的农村低保专项治理行动中,乡、村干部在上门核实时,发现他家特困情况,迅速上报。县民政局核实后,于今年将谭文学家的低保金上调为二类享受标准,现在老两口每月可领610元。今年,县民政局还协调村里为他安排了护林员的公益岗位,年收入4000多元。“政府想得真周到,现在啥也不愁了。”聊着聊着,两口子老泪纵横……
巴东的实招与真功
巴东县副县长雷玉龙告诉记者,2014年,在巴东县不到50万人的总人口中,贫困人口达18.2万人。为此,该县出实招、下真功,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截至2018年底,累计已有13.54万人脱贫,综合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0.5%。雷玉龙还告诉记者,县脱贫攻坚指挥部专设社会保障兜底一批领导小组,县四大班子负责人下沉乡镇一线指挥,322个村的驻村工作队组成“尖刀班”具体负责落实。
其实不只在巴东,近年来,恩施州把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头等民生大事,州、县两级党委、政府聚焦特困群体,把兜底保障作为脱贫攻坚大盘子的“底座”全力夯实,调配最强干部到一线,协调指导、解决问题。
一张兜底保障安全网
近年来,恩施州民政部门聚焦主责主业,切实发挥民政兜底保障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州民政局联合州脱贫攻坚指挥部出台《恩施州精准脱贫社会保障兜底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等系列文件,不断编牢织密覆盖城乡的托底保障安全网,各项救助制度实现城乡全覆盖、一体化。目前,全州各地农村低保标准均超过国家扶贫标准。
州民政局还把深入开展农村低保专项治理作为实现农村低保精准兜底脱贫的重要保障,在低保兜底的“准”和“实”上下功夫,指导各地完善家庭收入核算办法,严格程序标准,落实民主评议、公开公示及近亲属备案等制度。派驻“尖刀班”成员在村里反复走访,在做好精准识别工作的同时,将精准扶贫、兜底保障政策宣传到每个贫困家庭。民政干部坚持每月走访贫困户,动态了解生产生活困难,尽力提供所需帮助。
托底线、救急难、保民生,最困难群众的生活更有保障。2019年,恩施州城市低保标准由月人均560元提高到600元;农村低保标准由年人均4200元提高到4380元,在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州中名列前茅,领跑武陵山区。
“截至2019年5月底,全州共有兜底保障对象近19万人,其中,农村低保对象8.7万余户、17.2万多人,农村特困救助供养人员1.7万多人,累计支出兜底保障资金3.25亿元。”恩施州民政局局长黎华辉对兜底数据熟稔于心。
“住上楼房真方便”
“做梦都没想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楼房,不仅环境好,附近还有银行、学校、卫生院,真方便!”住上楼房的低保对象郭绪敏高兴地说。在巴东县沿渡河镇罗溪坝社区,沿河道修建的易地搬迁安置点整齐漂亮,宛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郭绪敏今年41岁,丈夫因病去世,一人拉扯着两个上学的孩子。一家人以前住在深山里,生活贫困出行不便。如今住上了楼房,用水用电出行都很方便。该县还在社区推行“安置点+扶贫工厂”的发展模式,引进无纺布厂、鞋带厂、宠物食品厂、眼镜厂等6家企业,带动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脱贫。“现在每个月有低保金和各项帮扶,再加上打零工的收入,日子越来越好了!”对未来,郭绪敏充满信心。
精准扶贫中,恩施州多管齐下,在做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的同时,还注重加强与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等政策的衔接协同,努力在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上下功夫,让困难群众的日子越过越有滋味、越来越有盼头。
龙凤镇的新面貌
山含翠,风送爽,湖水碧波荡漾,乡村主道两旁是一排排崭新的飞檐翘角、青瓦白墙的土家风格二层小楼。映入眼帘的一切让人不禁感叹:这个地方好美!
在恩施市城北10公里的近郊,这个叫做龙凤镇的地方小有名气。它不仅是全国综合扶贫改革试点,也是李克强总理两次视察过的地方。据龙凤镇镇长涂家介绍,近年来,该镇结合扶贫搬迁、产业布局及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启动了双堰塘、青堡、闸口、八龙坪等搬迁安置点建设,推进农村道路、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乡村面貌得到提升。同时,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探索设立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居家养老中心,成立三河农村互助式养老活动中心和龙凤社区居家式养老服务中心,破解了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难题。该镇还大力发展茶叶、烟叶、蔬菜、水果等特色主导产业,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带动了一大批贫困户脱贫。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脱贫攻坚中,恩施州把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机融合,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原则,合理安排贫困乡村脱贫攻坚计划,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巩固提升脱贫成果。
“我脱贫我光荣”
“来,尝尝我自己酿的苞谷酒,香着嘞。”在龙凤镇双堰塘村有一家远近闻名的吴老四酒厂,它的主人叫吴泽银,曾经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政策和资金接踵而至,靠着酿酒的好手艺,再加上勤劳肯干,老吴一家人成功摘掉了穷帽子、过上了好日子。“穷不怕,怕没志气和勇气。”“精准扶贫就像爬梯子,干部在后面推,自己也要往上爬。”吴泽银的话深深感动了大家,也成为身边贫困户励志的座右铭。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恩施州创新激励机制,激发内生动力,宣传、发动、培训、扶持多措并举,贫困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涌现出一批自立自强、不等不靠、勤劳致富的先进典型。
比如在巴东县,加大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的培育和推介力度,全县涌现了以“倒贴书记”王祖华为代表的帮扶典型、以陈兹方为代表的脱贫典型。通过报告会、屋场院子会等形式,用榜样的力量激发群众的脱贫热情、信心和干劲。
现在,在恩施州,“我脱贫,我光荣”的理念已蔚然成风,大家比决心、比思路、比方法、比干劲,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改变贫困面貌,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9.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