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北京市儿童福利机构探访纪实之一
不幸的小豆丁们遇到了怎样的幸运

时间:2019-06-26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安 娜 

  今年3月,在北京市延庆区沈家营镇后吕庄村的一片松树林里,村民李超捡到了刚出生不久的男婴小豆丁。被发现时,孩子插着鼻饲管躺在泡沫板上,不时发出微弱的“嘤嘤”声。经公安机关与延庆区儿童福利机构对接,小豆丁被紧急送往医院救治。如今,诊断为新生儿肺炎、新生儿贫血的小豆丁已转危为安。

  长久以来,有一些孩子像小豆丁一样,在很小的时候就被亲生父母遗弃,他们有的身患很难治愈的疾病,有的是重度肢体或智力残疾,还有的是父母和亲属不具备监护能力。虽然父母无情或无力,政府却为这些孩子敞开了温暖的怀抱。在北京,目前有16所由政府兴办、民政部门具体管理的儿童福利机构,可以为这些孩子提供有温度的照顾。那么,孩子们进入儿童福利机构以后过着怎样的生活?记者日前对北京市儿童福利机构进行了走访。

  奔忙在儿童福利院的四色工作服

  海淀区清河镇清河北岸一条数百米长的小路尽头,坐落的是有着35年历史的北京市首家儿童福利机构——北京市儿童福利院。

  夏日的午后,波光粼粼的清河水静谧而安宁,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十几米开外的福利院内,数百名孩子正演绎着各自的喜怒哀乐。

  记者了解到,北京市儿童福利院现有床位500张,设置了居室楼、康复楼、特教楼、儿童室外游乐场等功能设施。院里将孩子们按年龄和残疾程度等细分成了十多个区,有针对性地进行精准照料,婴幼儿以保育为主,同时开展学龄前教育;肢体残缺但智力发育健全的,康复与教育相结合;智力障碍儿童,侧重训练生活自理和从事简单劳动的能力等。工作人员在穿着上也十分“讲究”,负责疾病治疗护理的医生和护士分别穿白色和粉色工作服,负责特殊儿童教育的教师穿绿色工作服,负责儿童日常生活照料的护理员则穿蓝色工作服。

  与众不同的认知课和洗澡课

  51岁的姜红霞是身着绿色工作服的特教教师,福利院一层的一间约100平方米的教室就是她平时工作的地方。姜红霞说,福利院现在是“养护教”一体化,孩子们不仅在教室内上课,还在这里进行康复训练。

  教室墙壁上的每日课程表中,除了常规学习外,有两门课程与众不同——“社会认知课”和“洗澡课”。因福利院的孩子们与社会接触得少,姜红霞带着他们一点点地认识世界。她把自家的数码相机拿到教室,教孩子们如何拍照,她还带着孩子们去医院学习挂号、取药。“最难教的是洗澡,从怎么脱衣服、摆放衣服开始,再到如何帮对方搓背……”姜红霞和同事们尽最大可能地教会孩子们如何自理。

  在数学、语文、美术、体育等课程上,孩子们的教学进度也都不一样,一些正常学校不愿意接收的智力落后、行为刻板、重残重病、有情绪问题的孩子,姜红霞都愿意耐心地教他们。为此,她把自己比喻成有着“三头六臂”的乡村教师,“小月要学习两位数的乘法,要懂得用温和的语气与别人说话,练习用简单的形状粘贴成画并且画面紧凑;小春要学习10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减法,要认识院里的标牌、标识,练习双脚离地向上连续跳20下……”姜红霞根据每一位孩子的身体和智力情况,制订了一份份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为了让孩子们未来快乐而有意义

  回首1988年刚来福利院时的情景,姜红霞感慨万千:“院里原来只有三栋楼,我和孩子们在十几平方米的教室里上课,用的是木制的黑板和木制的长条桌椅。”即使条件简陋,那时候的她也觉得很幸福,她还兴奋地对孩子们说:“快看!我们的教室还有吊扇呢!”现如今,福利院的教学设施、康复器材有了长足的进步,宽敞的教室、先进的投影白板、生动的教学道具……连姜红霞自己也在不断地自我提升,毕业于职高幼教专业的她,又自学考取了北京教育学院的专科和本科,平时她还经常在网络上学习相关课程。姜红霞笑着说:“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把更多的知识教给孩子们呀。”

  从教31年,姜红霞送别了一个又一个孩子,有的年满14岁转到了北京市第二社会福利院,有的被家庭收养。因为想念孩子,姜红霞没少偷偷抹眼泪。在刚“毕业”的一批14岁的孩子中,最让她不舍的是患有先天成骨发育不全的“瓷娃娃”淘淘。虽然因病不能正常走路,淘淘的小手却特别灵巧。惟妙惟肖的泥人、干净美观的衍纸画、做工精细的刺绣,姜红霞依依不舍地将淘淘的作品一个个地拿出来摆放在桌子上,其他孩子们的数学作业、英语作业和所写的作文,她也都小心翼翼地珍藏着。

  姜红霞心里清楚,如果有些孩子18岁以后仍无法回归社会,可能一辈子都将在其他福利机构里生活,但她希望孩子们的一生“至少是不枯燥的,是有趣的”。她不断地激励孩子们要建立自信,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她告诉孩子们:“如果有一天老师不在身边了,你们可以帮助别人读报纸,过年过节可以为别人制作一份礼物,这是多么快乐而有意义的事啊!”前不久,姜红霞还与一大群“毕业”的孩子们一起视频聊天,“看到他们生活得很好,我很放心!”

  无微不至的照顾让孩子们无比依赖

  穿粉色工作服的王丽霞在福利院里工作了28年,她也和姜红霞一样,总是因为院里的孩子们掉眼泪。作为一名护士,王丽霞护理过各种各样的重病重残孩子,先天性肛门闭锁、脑积水、先心病……

  “原来院里只有两名医生、几十名护士,现在医生有十几名,护士将近100人。此外,还设有专职喂药的保健护士。”医疗水平大大提升了,王丽霞和同事们却丝毫不敢放松,“先心病的孩子不能冻着,不能吃太饱,情绪不能太激动;癫痫的孩子发病时是悄无声息的,必须时刻查房予以关注……”源于这样无微不至的照顾,孩子们对他们也无比地依赖。重度脑瘫儿小浩,在王丽霞抱他的时候,总会不好意思地说“妈妈,我很沉”。“孩子想自己使劲,可是又使不上劲。为了减轻护理人员的负担,孩子还会刻意地少喝水。”说起小浩的善良、懂事,王丽霞的眼圈又红了。

  但让姜红霞和王丽霞高兴的是,现在被遗弃送往福利院的孩子越来越少了,从原来的一年一百多个,锐减到现在的一年仅有几个,患有白化病等特殊疾病的孩子也不多见了。“这得益于国家的优生优育政策,得益于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健全。”姜红霞笑着说。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9.6.26)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