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北京市儿童福利机构探访纪实之二 那些寄养在家庭中的孩子们

时间:2019-06-27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安 娜

  走访北京市丰台区儿童福利院时,中建集团的志愿者正穿着厚厚的人偶服装与孩子们互动做游戏。羸弱的小生命,总能触动人们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对于工作人员奚方来说,13年前刚从部队转业到儿童福利院的她也是如此,甚至“有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都在不自觉地流泪。”13年过去了,经历了福利院每一个岗位的奚方却不再流泪了,因为她明白了一个道理,心疼孩子们光流眼泪是没用的,应该帮助他们尽可能地回归家庭和融入社会。“我们不仅要照顾好孩子18岁以前的生活,更要为他们18岁以后做打算。”为此,奚方主动扛起了康复训练进入“家庭寄养”工作的担子,这个想法得到了丰台区民政局副局长朱纯洁的全力支持。

  奚方向记者介绍,在机构里集中供养的孤弃儿童非常渴望家庭生活。家庭寄养是在不变更监护权的前提下,通过严格的筛选条件确定家庭后,将符合条件的孤弃儿童委托在这些家庭中养育的照料模式。儿童家庭寄养时,享受政府给予的生活、医疗与教育费用。“目前,丰台区共有50多个孩子暂时寄养在社会家庭。”

  扶着助行器的小震,执着地迈步前行

  6月6日,北京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奚方和两位同事以及两位康复师一同乘车前往100多公里以外的延庆区,对寄养家庭进行回访和指导。往返加上转途,将近300公里的路程,奚方和康复师们有时候一个星期就要跑两回。“碰上道路拥堵时,早晨六七点出发,到家已经是晚上八九点了。”除了定期回访,奚方专门建立了微信群,组织“家长”们每天将孩子的生活状态拍摄成照片和视频发送到群内,并由康复师跟踪指导。她还买了一个500G的移动硬盘,为每一位孩子建立跟踪对比数据库。

  汽车行驶了两个小时后,奚方一行到达延庆区旧县镇车坊村村民王焕新家。四四方方的院子里,一只黑色的小奶狗晃晃悠悠地跑出来迎接各位客人,正北面的客厅内,孤弃儿童小震正在“妈妈”的陪伴下坐在轮椅上看动画片。

  “这个孩子是一名脑瘫患儿,在院时一直是瘫痪在床的状态,因为他的眼球总是不停震颤,所以大家给他取了小名‘小震’。”让奚方惊喜的是,2018年进入寄养家庭以后,王大姐每天遵照康复师的指导为小震进行康复训练,带着孩子到家庭之外去聚餐、游玩,让孩子通过剥石榴等来练习手劲儿,还给孩子买了一个小收音机。孩子的心态放松了,积极配合了家长的康复训练。现在的小震,不仅能坐起来,还能自己用勺子吃饭。

  “针对家庭寄养工作,2018年5月,丰台区民政局领导班子特地组成调研组来家庭调研走访,专款拨付10万元用于给孩子们配置矫正鞋、轮椅、站立架和助行器等康复辅具器材。”如今,小震起床以后会自己选择康复辅具,想站就站一会、想走就走几步,和家人的感情也越来越亲密了。

  随行的康复师王鹏,现场指导王大姐为小震进行康复训练,他不厌其烦地将整套动作的重点又讲述了一遍,还根据小震的康复情况教王大姐学习了两个新动作。奚方握着小震的手,鼓励孩子说:“小震真棒,有很大的进步,再练习练习就可以自己走路了!”小震听着也非常高兴,“咯咯咯”地笑起来。送奚方等人离开时,小震站在助行器里艰难地迈步前行,一步、两步、三步……大家高兴地使劲给孩子鼓掌加油。

  虽是只言片语,却让大家激动不已

  到达张山营镇小河屯村村民富桂芬家时已临近中午,盲童小勇的奶奶正在大炕上哄他睡觉。听闻有人进屋,小勇安静地蜷着腿坐了起来。

  奚方向记者介绍,孩子以前性格非常暴躁,经常打人扔东西,几乎不开口说话。来到寄养家庭以后,妈妈带着他逐渐接触社会,教他弹琴、教他“认识”植物,盲校的老师也会定期送教上门。现在,小勇已经可以和家人简单沟通,个子也长高了不少。富大姐抱起小勇后,小勇有节奏地拍着她的后背说:“妈妈好”“爸爸好”,虽然只是只言片语,现场的工作人员却因此激动了好一会儿。

  “寄养家庭都是经过严格评估后筛选出来的,对家庭环境、住房面积、家庭文化程度、生活照料能力等都有要求,还需要提供健康证明和无犯罪记录证明等等。”奚方说,福利院根据评估意见对申请家庭审核后,会签订寄养协议,明确寄养期限、寄养责任等事项。“孩子与家庭还会有一个月的磨合期,我们也会针对不同的孩子对家庭提出要求,例如,照料脑瘫孩子的家庭中不能有上学的孩子,每天必须有一个小时左右专门给孩子喂饭。”为了让家长们的操作更为规范,奚方还特地组织这些“爸爸妈妈”在一户寄养家庭的大院子里就地举办了康复培训班,由康复师进行详细的实操讲解。

  也许有人会担心,孤弃儿童进入寄养家庭以后能否得到妥善照料?奚方向记者介绍:“为了实现对寄养家庭的有效监管,丰台区建立了监督举报制度,村民邻居向工作人员反馈后,若情况属实,将立刻取消寄养家庭的资格。”

  承诺兑现了,小新的笑容更灿烂了

  在张山营镇中羊坊村陈书英一家,刚一迈进院子,奚方就被吓了一跳,本应去培智学校上学的脑积水患儿“大头”正端坐在沙发上等着她呢!陈书英笑着说:“孩子知道你要来,非得留在家里想见上一面。”

  和奚方重逢的大头高兴坏了,拍着手给大家背诵《三字经》,还流利地用英文单词介绍身体的各个部位,“大头的脑积水对智力产生了较大影响,虽已动手术进行了治疗,但仍无法上正常的学校,这些都是孩子在培智学校里学的。”奚方说,“为大头选择这个家庭,是因为这里离培智学校很近,妈妈领着大头走几百米路就能到了。”

  别看大头智力不正常,平时特别招人喜欢,不是担心妈妈累着,就是害怕妈妈热着,将近五十岁的陈书英已经记不清被孩子感动了多少次。

  寒暄了一会儿后,大头拉着奚方去卧室看望轮椅上的小新。今年15岁的小新是寄养在陈书英家的第二个孩子,患有痉挛型脑瘫的他,目前无法自主行动。“在院时,我们发现小新有学习的愿望,就教他拼音、汉字,又为他定制了头控杆,教他用头控杆在电脑上打字。”奚方说,孩子在家庭寄养后,院里索性把电脑和头控杆直接搬到了陈书英家中,便于小新对照着小学语文课本继续练习。

  可轮椅上的小新看上去不太开心,原因是他不小心把电脑里的中文输入法删除了。这时,康复师王鹏又当起了电脑修理员,一边安慰小新,一边拿出手机查询如何修复输入法。不到十五分钟,电脑修好了,小新高兴地用头控杆打开一个文档,里面藏着他事先打好的一封信,“庞妈我想你,周妈我想你,王老师我想你……”不善言谈的王鹏眼睛湿润了,他知道这一定是小新花了很长时间才打出的字,“希望小新继续练习,也希望这项技能成为他了解世界的一扇窗。”

  临别时,小新还跟奚方和王鹏提出了一个“诉求”——轮椅的桌板坏了,能否更换一个新的。奚方给孩子一个郑重的承诺,“下次来,一定帮你换新的!”

  奚方的承诺很快就兑现了。记者数日后回访时,奚方发来了小新坐新轮椅的视频。画面里的小新,笑容更灿烂了!(本文所有孤弃儿童均为化名)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9.6.27)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