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柳 旭
今年4月,江西省人民政府经过公示宣布,遂川和莲花两县在第三方严格评估下,符合贫困县退出标准,正式脱贫摘帽。不久前,记者跟随民政部媒体采访组前往当地探访,一路上所见所闻,让记者对脱贫攻坚感喟良多。
带动贫困户就业脱贫的扶贫产业
6月4日,烈日当头,晴空万里。在遂川县堆子前镇集龙村的金橘产业扶贫基地,记者看到一排排果树郁郁葱葱、长势喜人。新鹭金橘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卢新平告诉记者,在民政部的支持协调下,基地创办初期曾获得社会组织70万元捐赠,这些钱主要用于修围栏、挖排水沟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合作社经营连片金橘400亩,通过土地流转、就业、入股、包销等方式,带动了396户贫困户脱贫。
采访中,一位正在锄草的中年妇女引起记者的注意,上前询问后得知,她叫张来招,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丈夫早年去世,独子常年在外务工。她之前在家种田,除去成本收入所剩无几。目前,她在基地内干些除草施肥的杂活,平均每个月能挣2000多元,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在北部林区双桥乡、新江乡采访时,记者看到了民政部支持协调社会组织在当地捐建的4座光伏电站。近年来,部管社会组织对遂川发展光伏产业给予了大力支持,共捐赠2000多万元援建光伏电站70多座,并网发电给贫困户分红,提升扶贫“造血功能”,带动脱贫致富。
在汤湖镇南屏村村委会,记者见到了民政部派驻南屏村“第一书记”蒋敏,虽然仅到任1个多月,但他通过细致走访,已经摸清了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基本情况,以及脱贫攻坚的难点。
他告诉记者,“遂川三宝”之一的狗牯脑茶是汤湖镇支柱产业,南屏村种植面积占了全镇十分之一,但由于生产条件差、发展意识落后等问题,特色产业的优势未能有效发挥。
对于接下来的工作,他认为,还是要加强扶智和扶志,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村里的生活和发展基本条件,最重要的是助推产业发展,确保扶贫成效的可持续性。
在蒋敏看来,脱贫的关键,就是要让老百姓有收入来源,任何帮扶都只能是阶段性的,脱贫的核心,还是发展产业,有了产业才能有稳定的就业渠道,有了就业渠道,才能让贫困群众高质量、永久性脱贫。
发展产业助力脱贫的乡镇敬老院
在前往莲花县采访的路上,记者向车窗外望去,青山绿水间一栋栋三层小楼错落有致,脑海中那些对贫困的固有定义在这里已经不容易找到印记。
良坊镇光荣敬老院是我们在莲花县采访的第一站。“原来这里只有一栋上世纪70年代的老房子,其他都是菜地。”敬老院院长贺星星告诉记者,他2006年到这里工作,当时院里各方面的条件都比较差,为了改善院民生活,从2007年开始,他尝试通过院办产业增加敬老院收入,最开始是种油菜,后来慢慢拓展到种水稻,还有养牛、养鱼和养鸡。
贺星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院里种油菜榨菜籽油每年收入6000元,种水稻每年收入9000元,鱼塘每年收入1万元,养牛每年收入1万多元,再加上其他院办产业,每年能给敬老院带来4万元左右的收入。
“这些收入可以完全覆盖敬老院的日常开支,每年还能有一些节余,夏天可以买西瓜和饮料,冬天买各种干果,春节买糕点、发红包,让院民生活更舒心。”贺星星说。
走进老人们居住的房间,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宽敞明亮,虽然屋内陈设比较简单,但打扫得干净整洁,每个房间都安装了空调,让老人们夏天不再酷暑难耐,冬天也避免了在屋内烤火的安全隐患。
贺邦连老人今年78岁,已经在这里住了12年,记者问她这些年来敬老院的变化,老人家连声说:“条件好了,越来越好了。”
记者了解到,目前良坊镇有特困供养对象91人,在敬老院集中供养的23人,其中最小的21岁,最大的84岁,具备劳动能力的有八九个人,平时也都帮着院办产业干些力所能及的活。
据莲花县民政局局长彭金强介绍,现在各乡镇敬老院都结合自身情况发展了一些产业,有效解决了资金不足的问题,为脱贫攻坚出了一份力,县里也在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持续推动敬老院改造升级,让院里的条件越来越好,老人们生活越来越幸福。
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的爱心超市
洗洁精每瓶10分,杀虫剂每瓶16分,食用油每桶52分,大米每包72分……在莲花县琴亭镇幸福村村委会,记者看到了一家特别的超市,在这里所有商品的价格都以积分标注,贫困户只要达到相应条件就可以累计积分,每月在超市兑换一次商品。
驻村第一书记王艳玲告诉记者,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改变一些贫困群众“等靠要”的思想,激发他们脱贫的内生动力。
在村委会门口,记者看到了积分评定细则,据工作人员介绍,评分标准是村里结合实际情况和相关工作需要制定的,比如参加村集体组织的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可以积10分,孝敬赡养父母、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可以积15分,提倡文明节俭治丧、倡导绿色殡葬可以积15分。
“爱心超市开办第一个月的情况并不乐观。”王艳玲告诉记者,当时所有贫困户加在一起才兑换了800分的商品,这让她心里有些打鼓,生怕大家不接受这种形式。到了第二个月,情况有了改观,参与累计积分、兑换商品的贫困户明显增加,并呈现出你追我赶的态势,如今爱心超市每个月的兑换额都稳定在2000分左右。
“用积分改变贫困户的习惯,进而转变他们的思想,让大家明白只有勤劳才能改变自己的生活,这是我们的宗旨。”王艳玲说,在爱心超市的影响带动下,有的贫困户逐渐意识到自己贫困的原因,有效激发了脱贫的主动性。
今年57岁的王孟德是幸福村的贫困户、低保对象,从小失去父母的他吃百家饭长大,曾经长期住在别人废弃的老房子里,生活态度非常消极,村里有不少人都瞧不起他。自从被纳入贫困户并享受低保待遇后,他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村里还给他提供了安置房,虽然只有25平方米,但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
在王孟德的家里,最醒目的就是餐桌上那个粉色的电饭煲,他对记者说,这是他在爱心超市兑换的第一件商品。王艳玲告诉记者,通过在爱心超市兑换商品,王孟德意识到自己其实有能力改善生活条件,已经主动提出要积极脱贫,争取早日退出低保。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9.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