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助政府救急解难 解群众急难之需

时间:2019-08-15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李标洪 通讯员 李 洋 邹宛佚

  一场突发大火,燃烬了一家人的幸福和希望。

  2018年12月30日凌晨,重庆市黔江区黎水镇黎水村村民秦成坤家突发火灾,一家5口,在场4人1死3伤。秦成坤妻子当场遇难,2个孙女严重烧伤,离异的儿子由于在外打工幸免于难,意外灾害让这个家庭陷入严重困境。重庆市和黔江区两级民政部门立即启动应急救助,给予他们一家7万元的临时救助,并紧急将受重伤的姐妹送往西南医院抢救。同时,指派重庆社会救助基金会跟进关注,利用自建急难救助众筹平台首先配资2万元,并积极开展网络众筹。3天时间,便募集善款50万元,解决了姐妹俩前期的治疗费用。政府和社会的关爱让秦成坤一家看到了希望。“关键时刻,还是党和政府好,民政为民实打实。”秦成坤激动地说。

  重庆大城市、大山区、大农村并存,有大巴山、武陵山两个集中连片特困区,脱贫攻坚任务繁重。针对传统救助工作中存在的审批时间长、救助力度小等“痛点”,重庆市民政局大胆探索,成立我国首家政府投入、财政出资,专门从事社会救助的省级公益性慈善组织——重庆社会救助基金会。基金会坚持“以人为本,救急助难”的宗旨,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财政出资、基金运作”的应急救助模式,专门承接政府转介服务,对居住或生活在重庆市内,遭遇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的群众,及时给予救助,为困难群众脱贫增添动能。近年来,救助10万元及以上的6人,8万元以上的10人,5万元以上的262人。连续两年,重庆社会救助基金会被重庆市委评为扶贫先进单位。

  助力政府救急解难

  多年来,重庆社会救助基金会坚持政府引导,保民生兜底线,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助力政府救急解难,解决困难群众急难之需。

  基金会坚持政府救助为主、慈善援助为辅、社区互助为补充的分级救助模式。重庆市急难救助志愿者服务总队制定志愿服务管理办法和资金管理使用实施细则,负责加强对急难救助和志愿服务工作的统筹规划、协调指导、监督检查;区级志愿者分队负责志愿服务行政管理和募集引导工作;镇(街)负责做好政策宣传、动员以及志愿者骨干发现和培养工作;社区负责志愿者的招募、登记造册,组织志愿者开展救助对象主动发现工作,并指导申请相应救助等。

  为保障困难群众急难救助工作顺利开展,基金会积极争取市民政局、市财政局的大力支持,根据救助效果,两部门每年在困难群众补助资金和福彩公益金中给予基金会定额定向支持。同时,基金会每年还组织开展公募和网络众筹,扩大资金来源,确保救助持续推进。

  “三保障”成效显著

  重庆社会救助基金会自成立以来,共计对6969人实施了救助,累计发放救助资金12600万元,其中,“三保障”深度贫困对象4432人,占全部救助对象总数的63.6%;发放“三保障”救助资金11318.28万元,占总救助金的89.83%。

  急难医疗救助保障方面,对患有重大疾病或遭受重大意外伤害产生大额医疗费用,家庭和个人无力承担,基本生活难以为继,从而造成家庭深度贫困或因病返贫的困难对象,及时给予救助,协助政府织牢急难医疗救助安全网。截至今年4月,已对3347人实施急难医疗救助,发放救助资金9927.58万元。

  扶贫安居住房保障方面,对因遭受意外灾害导致居无定所或危房改造的深度贫困户,基金会开展了扶贫安居行动,为困难群众住有所居提供有力保障。近年来,共支出救助资金848.6万元,倾情援建房屋453套,让1400多名困难群众住进安居房。

  扶贫助学保障方面,对全市低保家庭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考取高中或大学,不能承担正常的生活和学习费用、不能实现家庭根本性脱贫的,根据家庭核查实际情况,采取跟进持续性帮扶和一次性资助两种形式,助其完成学业。持续性帮扶是每学年提供一定额度的助学金,直至该生毕业;一次性资助是在入学前或学业期间给予一次性救助。项目实施以来,已累计为632名困难学子提供助学金542万余元。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9.8.15)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