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雪域儿女创造更加美好生活底气足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农村低保专项治理成效见闻

时间:2019-07-22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胡 群

  西藏林芝,天蓝草绿、山清水秀,一派生机盎然、欣欣向荣……

  日前,记者跟随民政部全国农村低保专项治理第五调研组,来到这片神奇的土地。一路走来,记者看到的是贫困群众在低保的兜底保障下解决了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听到的是贫困群众对当前生活的满足和感恩;感受到的是贫困群众为了创造更加美好生活而努力的那份底气。

  在农村低保专项治理行动中,林芝市严格规范低保工作各项流程,低保申请审批程序更加严格、管理更加规范、保障对象更加准确、保障效果更加明显,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

  低保和扶贫政策有机结合 兜住“返贫”底线

  从林芝市区出发,沿着几字形的盘山路,调研组一行往墨脱县的方向前进。通往墨脱的路,就好比在大山中走钢丝,车辆在峭壁旁的公路上颠簸着前行,有些地方仅容一辆车通过,还有多处水毁及塌方的痕迹,水漫路面形成的沟壑屡见不鲜。

  当车辆行至一处写有“莲花圣地·墨脱”的门楼时,我们来到了达木珞巴民族乡贡日村。这天,天朗气清,阳光正好,大片的芭蕉树展开巨大的叶子,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一幢幢藏式小楼整齐地排列着,这里就是藏民们安居的新家。

  走进一幢约100平方米的两层楼房,客厅、卧室、厨房一应俱全,自来水、电器、家具配套完善,全屋按藏式风格装修,洋溢着浓郁的民族气息。

  户主桑毕视力3级残疾,17岁的儿子还在上学,过去的生活甚是艰难。“这都是政府帮建的,桑毕一分钱没花就直接入住。”墨脱县民政局局长南效鹏向记者介绍,如今,桑毕一家除了享受低保救助,还有残疾人补贴、生态岗位补贴、公益林补贴、边民补助等各项政策性补贴。另外,按照当地政策,孩子上学的各项费用也由政府承担,桑毕再也不用为苦日子发愁了。

  经历过寒冬的人,最能体会春天的温暖。墨脱镇米日村的向东对此深表认同。向东的妻子因病去世,他独自一人带着三个孩子生活,因患病又缺乏技术,一家人的生活跌入谷底。“我们首先将其纳入低保救助范围,然后又为他申请了村级水管员的公益岗位,再加上技术扶持和产业扶持,向东一家的生活得到了保障。”南效鹏介绍道。

  “我们将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把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家庭统筹纳入产业扶持、易地搬迁、生态保护等扶贫政策覆盖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有效保障了贫困群众的正常生活。”林芝市民政局副局长格尼群培这样介绍。

  规范审批程序 落实动态管理 破解“漏保”难题

  6月11日,湛蓝的天空下,大朵的白云在头顶飘荡。记者在巴宜区布久乡珠曲登村见到了73岁的老人来来,这位身着藏族服装的老人端着一盆刚煮熟的土豆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屋。这是2018年当地政府部门为其建造的一间40平方米的房子,屋内冰箱、电视、家具等一应俱全,和隔壁的破旧土房形成了鲜明对比。

  来来带我们参观了她的新家以后,又领我们来到了她之前居住的土房,老房子里光线昏暗,现在被当做厨房使用。虽然语言不通,但是老人一直面带微笑,还时不时地指向屋顶上的国旗,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巴宜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称,来来家之前因果园分红、土地流转等收入超标,在低保动态管理中被取消了低保救助,后因低保提标,在重新审核家庭收入后才被纳入低保救助范围。

  该负责人表示,从数据上看,通过民政部门严格核查,并结合就业、产业等脱贫手段,该区低保户数量逐渐减少,来来家是该村仅有的低保户。“现在巴宜区很多贫困户已经脱贫了,在我们核查期间就有群众主动要求退出低保救助。”

  记者注意到,一张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卡醒目地张贴在来来家门口,其中,户主信息、家庭劳动力情况、耕地面积、致贫原因、贫困户属性等一目了然。“我们要求全面了解、掌握和收集申请对象家庭生活水平、致贫原因等基本情况,做到户籍状况清、家庭收入清、家庭财产清、从事行业清,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格尼群培向记者介绍。

  来来一家的情况是林芝市开展农村低保专项治理的缩影。2018年,林芝市动态管理新增农村低保对象39户、162人,退出农村低保对象24户、124人。“我们严格实行‘居民申请——救助部门受理——核对中心入户核对——救助部门审批’的审核审批程序,确保‘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动态管理工作的公平、公正。同时,在全市范围开展第三方入户评估,确保低保工作务实、过程扎实、结果真实。”格尼群培补充说。

  守住美好生活还需再加强“造血”功能

  从来来家出来,天空下起了小雨,调研组一行马不停蹄地赶往巴宜区布久乡仲果村村民阿牛家。

  刚见到我们,阿牛便欣喜地拿出低保金领取证向我们展示:2018年,全年领取1620元;2019年低保提标后,全年领取3450元。“感谢党的好政策。”一旁的工作人员替阿牛翻译道。

  和众多的藏族家庭一样,阿牛一家原本也过着和美的生活,丈夫的不幸去世给家里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她一人扛起了抚养2个孩子的重担。可生活再难,她仍坚持自力更生:养了3头牦牛,6头藏香猪。此外,家里还有20亩的耕地和130亩的草场。“等孩子们毕业有了工作,我一定要主动退出低保救助。”阿牛坚持要工作人员翻译给我们听。那时那地,记者分明从阿牛的眼中看到了坚韧与坚持。

  “对当地群众来说,贫困是一种耻辱,脱贫才光荣。”仲果村驻村工作队队长孙凡伟向记者解释。

  阿牛就像是藏族同胞的代表,淳朴而自然,刚强而坚韧,但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地贫困群众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观念落后、收入来源单一等情况。

  “这里的群众主要依靠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为生,一旦身患重病或者因年老体弱导致家庭缺乏劳动力,往往导致绝对贫困。”格尼群培进一步介绍。

  另外,西藏独有的地理条件加剧了当地的落后和贫困,在墨脱就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山顶在云间,山脚在江边,说话听得见,走路要一天。“受交通条件的限制,群众没有走出大山的意识。之前有一位低保对象从未去银行取过低保金,后因存款超出低保线被取消了低保救助。”南效鹏如是说。

  “事实上,如何改变群众的落后意识,打破贫困群众对输血式帮扶的依赖,我们一直在探索。”格尼群培表示,我们进村入户向贫困群众讲解低保政策时,也注重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引导。

  “改变输血式帮扶要靠人,可以借助驻村干部、工作队、致富能手等外力,带去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宣传劳动光荣的价值理念等,在潜移默化中对当地群众产生影响。”调研组组长黄茹进一步指出,我们不能只满足于给钱给物式的帮扶,更要主动行动起来,引导贫困群众改变落后观念,充分调动其内生动力,带领人民群众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9.7.22)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