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俊
今年的上海,民生好事连连。不久前,记者在浦东新区花木街道看到,原来沿街一排商铺“变身”为一处崭新的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护中心、长者照护之家等设施嵌入其中,家住附近的老人来此一起用餐、康复、休闲……养老不离家,在熟悉的“家门口”和熟悉的老伙伴们一起颐养天年,老人们感到踏实又安定。
像花木街道这样盘活黄金地段的存量用房建设为老服务设施的,在浦东新区还有很多。记者从区民政局了解到,近年来,该区已在陆家嘴街道、洋泾街道等多个街道盘活了一批存量房屋资源建成社区养老设施,今年6月新区各委办局又将30处政府存量房的“钥匙”无偿移交给各街道,拿出5600平方米房产用于“家门口”养老设施建设,致力于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将养老服务送到离老人最近的地方,真正做到为老服务可知、可选、可及、可达。
“东西南北中多点均衡布局”
把养老服务设施建到百姓家门口
截至2018年底,浦东新区户籍老年人口95.38万人,占总人口的31.5%,早已步入深度老龄化。
作为上海老年人口总量最大的区,“当前,浦东正立足老年人口总量大、增速快、高龄化突出的实际,重点加大床位供给。一方面,加快建设‘东西南北中’大型区级养老机构,另一方面,积极盘活存量资源,加密社区嵌入式养老设施布点,持续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格局。”市政府副秘书长、区委副书记、区长杭迎伟介绍。
2018年以来,浦东新区加快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推进“管办分离”。浦东将新区社会福利院(老年特护院)与区福企所合并,组建浦东新区养老机构服务管理中心,强化服务监管能力。会同相关部门成立浦发、新金桥、浦惠三家区属国有养老公司,与各街镇合力加快推进养老机构建设,重点打造“东西南北中多点均衡布局”格局,同时积极推进地产集团、金桥股份等企业发展经营性养老机构,进一步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供给格局。
记者了解到,目前新区共有各类养老机构148家,养老床位2.5万余张,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84家,老年人助餐点146家,享受居家养老服务老人人数约占户籍老年人口总数的7%。
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
将养老服务送到离群众最近的地方
在“加大床位供给”的过程中,浦东——这一中国最大的城市开发区也面临着土地资源紧张、大型养老机构建设周期长、更多老年人希望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养老的现实情况。杭迎伟表示,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不仅是顺应老年人愿望、提升老年人幸福感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浦东庞大养老服务需求的客观选择。
“得益于2017年浦东新区在全市率先试点建设的‘家门口’服务站,党群、政务、法律等七类公共服务下沉居村,让民众办事便利不用多跑路。自去年开始,我们又率先将养老服务融入‘家门口’服务体系。”区民政局副局长庄大军告诉记者,各居村因地制宜、灵活布局养老服务功能空间,把养老顾问、为老助餐、老年活动、微型日托送到百姓“家门口”,形成“15分钟养老服务圈”,为老年人构筑起“原居安老、持续照护”的坚强保障。
“走下楼就能参加康复训练,真是既贴心又便利。”在南码头街道,正在各小区进行的“养老服务一体化进家门口”活动很受社区老人欢迎。街道事先收集老人各种需求,“按需派单”组织养老院、长者照护之家、日间照护中心的专业社工到各居民区,为老人开展团体康复、失智症康复训练、认知预防、心理辅导等十多项有针对性的专业养老指导。
然而,嵌入式养老遇到的一大瓶颈是场地问题。别看城市中沿街商铺一家接一家,可是要选一家适合建养老设施的场地却一房难求。2018年底,区民政局会同区府办(机管局)、区财政局、浦东国有资产投资管理公司、相关街镇等,深入实地,梳理出存量闲置房屋资源并逐一现场踏勘,确定了一批存量房屋资源用于社区嵌入式养老设施建设,其中30处房屋资源需求较为迫切、条件较为成熟的,今年6月已作为首批资源移交给部分街镇使用。
“这30处资源中面积最大的约1700平方米,将用作社区养老机构,一些面积较小的将用作老年助餐点、老年活动室等,进一步做深做实‘15分钟养老服务圈’。”庄大军说,据初步估算,即将新增的30处养老设施,可服务辐射近万名老人。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9.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