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玉琢
如何做到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深度融合?江苏省苏州市采取“镇街打包、村居落地、统筹设计、专业服务”的方法,探索创新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深度融合,稳步推进城乡社区服务社会化全覆盖,努力实现党领导下的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自2016年7月到2019年6月,3年来“三社联动”深度融合机制改革,累计投入资金2.16亿元(市本级5800万元),在全市10个区(市)、93个镇街,451个社区、64个村开展城乡社区服务社会化试点,共有99家社工机构、171支专业团队、累计1317名一线社工全天候下沉社区,实现“居民身边有社工”,为基层社会治理编织一张“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人才大网。
在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明晰责任
苏州市政府从社区治理和居民需求实际出发,调查梳理、统筹设计基础服务类、需求调研类、自治增能类、焦点治理类等4个大类、90个子项的服务清单,涵养了基层自治组织自身难以克服和解决的问题。最终服务项目确认,由服务机构会同村(居)委会和居民代表按照“民事民议民决”的原则协商一致后组织实施,形成了需求征集、民主协商、项目决策、绩效评估、多元参与和社区协同等“三社联动”项目化工作机制。
微观层面,坚持社区党组织领导、村(居)委会主导、居民广泛参与和专业社工团队运作的原则,致力于为有需求的个人和家庭提供个性化、多元化、专业化服务,重点为困难、弱势、特殊群体提供支持、获取资源、走出困境,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中观层面,在“三社联动”框架内,建立多层共谋、多方共推的“参与式”社区协商、社区营造、社区治理制度,重点破解制约城乡社区治理创新发展的难点和堵点,引导和组织村(居)民自主成立议事组织、订立议事规则、创新协商共治平台。
宏观层面,注重发挥政府主导、社会倡导和共建共治共享作用,大力开展社会工作,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重点完善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政策和基层社会服务体系,整体提升城乡社区治理社会化、专业化水平。
实行“镇街打包、村居落地、专业服务”落实可操作
镇街打包——以乡镇、街道为单位,将适合社会组织解决的问题和提供的服务,统一打包、统一标准通过政府采购平台,面向全国符合资质的专业社工机构招标,中标机构组建专业社工团队、提供驻点式、全日制、专业化社会服务,上海、南京、广州、深圳等地14家知名社工机构先后落地。全市各镇街都有一支以上专业社工团队入驻,实现全覆盖。
村居落地——所有服务项目落地到社区(村),依托城乡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协调和整合驻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各类资源。镇街、村居分别成立“三社联动”联席会议制度,设立协调员,对接和协助专业团队推进项目实施;建立市县每季、镇街每月、村居每周项目推进例会制度,镇街(村居)分管领导、协调员和服务机构、项目团队负责人定期会商和解决遇到的矛盾问题,联动推进项目实施。
专业服务——从项目设计、组织招标,到上岗培训、项目实施、第三方监管、绩效评价等各个环节,遵循专业化、规范化运作,市本级先后出台《巩固深化“三社联动”创新推进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实施意见》《苏州市专业社会工作服务规范指引》《社区服务社会化项目财务管理指引》等政策规范,有效提高社会工作服务质量。
据不完全统计,仅苏州市本级组织实施的前两轮城乡社区服务社会化试点,评估结案494例遭遇各种困难的个案服务,有效化解了一批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成立112个社区社会组织,招募近2000名社区志愿者,搭建18个“三社联动”实体化平台,壮大了基层群众自治力量;举办929场次社工服务活动,提升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责任意识;众筹创立17个社区公益金,筹得善款约105万元,“救急难”266人次,织密基层精准扶贫“安全网”;协同跟进解决160个社区治理焦点问题,有效提升“三社联动”实效。得益于系统构建“三社联动”深度整合机制和城乡社区服务社会化制度设计,极大地促进了全市社会工作发展。目前,全市有资质、有能力提供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机构,由4年前不足20家,全职社工不到200人,发展到超过100家,逾1500人,为更大发挥社会力量作用,扩大服务供给,推动“三社联动”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提供了有益的遵循和借鉴。苏州市民政局局长李永根表示:“‘三社联动’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深度融合、开拓创新永远在路上。”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9.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