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冉冉
科技赋能
“互联网+”牵手云上祭扫
当前疫情防控形势稳定向好,但清明节期间扫墓人员流动和聚集增加带来的疫情传播风险加大。为避免人群大规模聚集,江苏省多地提倡家庭追思、网络祭扫等方式,以科技赋能,大力推广云祭扫。
南京民政在去年一年的实践基础上,推出“宁思念”2.0版,优化界面设计,新增实景墓型和留言板块,丰富祭品样式和种类,体验感更强,市民在家就可通过该平台进行网络祭扫。3月15日开始,全市有250家墓园、纪念堂等殡葬服务机构开放网上预约祭扫,市民可登录“我的南京”APP或“南京殡葬96444”微信公众号的“宁思念”平台在线预约。若出现祭扫服务机构预约人数已满等情况会出现预约失败,需要更换时间段再行预约,有效分流祭扫人群。
清明节期间,避开了扎堆扫墓的高峰,家住江北新区的吴先生和家人,通过“宁思念”网上祭扫平台,足不出户为父母在线扫墓。“这个云祭扫平台很好,我打算清明节当天在网上再为父母开个家庭追思会,写上几句心里话,传些照片,向父母讲讲这些年我在南京的发展变化。”吴先生说。
据统计,截至4月5日,“宁思念”网络祭扫平台累计访问量达309.8万人次,网上祭扫累计48.1万人次。
5G云视频技术为不能现场祭扫的老百姓提供了便利。3月11日,雨花台功德园率先推出5G多点位可视网上云祭扫,一条跨越时空的亲情视频电话成功连线,一头是雨花台功德园园区,一头是家中灵位牌前的谢先生,亲情视频电话开始连线,寄托哀思。
该陵园利用5G云视频技术,在全市率先推出5G多点位可视网上云祭扫,可以满足像谢先生这样的市民祭奠逝者、感恩先人的愿望。像这样的视频祭扫专线,该陵园在清明节期间共开通20条。
在扬州墓园生态葬区旁,有一座形似公交站台的“人生驿站”,这是扬州墓园开通的AR祭扫服务站。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家属只需轻点屏幕,亲人的虚拟墓碑就可以出现在眼前。这项祭扫技术还将支持手机等移动设备,如果亲人抽不出身、身体不便或远在他乡,今后只需登录扬州墓园授权的账号,即可完成远程AR祭扫。
扬州市加速推进“互联网+”殡葬服务新模式,大力推行网上祭扫、代客祭扫、预约祭扫等形式多样的祭扫服务,不仅满足了群众的追思愿望,顺应了时代要求,而且成功营造了无烟墓园、远程祭扫等文明新风尚。
变化的是祭扫形式,不变的是无限追思。随着清明节临近,越来越多的市民已加入“云祭扫”的行列,倡导和推广这种绿色、安全、文明的祭扫方式和理念。
绿色先行
生态安葬 树立文明新风
“爸,还是你这儿环境好,不见风雨,四季如春,你看这大理石面板上,连灰都没有……”清明节前夕,特地错开高峰期来到墓园祭扫的刘先生跟父亲叙着家常。
刘先生给父亲选择的“人生终点站”是在泰州市姜堰区生态殡葬园内的壁葬区。此区以一石一墓、一墓一景为设计理念,墓融于景,十分别致。
姜堰区以创新“丧、葬、祭”三礼作为深化殡葬改革的突破口,投入3亿元,全力打造丧俗改革的姜堰样板,特别是高起点建成生态殡葬园,推广骨灰立体存放、壁葬、花坛葬等节地生态式葬法,让逝者葬得起、葬得好。并对选择节地生态葬、不保留骨灰统一江葬和选择遗体捐赠的实施奖励,每例分别奖励丧户1000元、2000元和5000元。
绿色先行,江苏多地将生态安葬作为下一步重点推进项目,逐渐转变人们的殡葬观念,从“入土为安”到“与花为伴”。殡葬政策越来越惠民、殡葬服务越来越新颖、殡葬方式越来越绿色,打造集人文关怀、生态保护和回馈社会于一体的绿色殡葬新格局。
近年来,扬州市大力推进节地生态安葬,选择生态葬的群体明显扩大,而这背后,离不开政策的推动。扬州实行节地生态安葬奖补政策,对自愿选择降解深埋、骨灰撒散等不保留骨灰方式安葬的城乡居民给予1000元补助,对自愿选择壁葬、树葬、草坪葬等节地安葬的城乡居民给予500元/穴补助。
苏州全市范围内32个经营性公墓提供生态绿色葬式达到100%,并建成4个绿色殡葬纪念园,累计建设骨灰堂114个,接受花坛葬3279份、海葬193份、壁葬183526份。
自1993年首次举行树葬活动以来,苏州已举办26次树葬公祭活动,15513份骨灰融入大地,长眠于苍松翠柏之下,骨灰堂已存放约78万份。常熟市更是达到“入室”率100%,实现公益性骨灰堂镇(街)全覆盖,格位费全部实行政府埋单。
海安市自2018年全国开展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以来,以全程跟踪骨灰流向为抓手,改良骨灰深埋节地生态安葬方式,既彻底改变了田间地头碑坟林立的现象,又节约了大量耕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逝者火化以后,在房前屋后或村(居)集中间隙地,将骨灰深埋1.2米以下,不留坟头,只栽种小树或竖立不超过长60厘米、宽40厘米的小碑适当做记号,不影响耕作和土地利用。因项目建设需要迁坟的,迁入村(居)集中安葬点内,提高绿化覆盖率。不具备条件的村(居)民可选择在镇级公益性公墓或骨灰堂及在福海园公墓内的示范性草坪生态葬区安葬;不留骨灰和碑牌的,每具骨灰补助3000元。
专项整治 硬核出击 直面突出问题
据丹阳市民政局局长姜琪介绍,2019年12月丹阳全面启动散埋乱葬专项整治工作前,当地村口路边、田间屋后,随处可见硬质化的豪华墓,美丽乡村的风景被破坏,散埋乱葬整治迫在眉睫。
2019年底,丹阳市统筹财政资金0.85亿元用于奖补和工作经费,投入社会资金1.5亿元参与殡葬设施建设。出台《丹阳市推进文明殡葬工作奖补办法》,对奖补范围、奖补条件、奖补标准逐一明确。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推动各镇(街)有序推进散埋乱葬整治工作。
谋定而后动,丹阳市民政局组织镇、村两级党员干部召开座谈会120余次,听取群众代表建议诉求,收集村主任、村民代表合理化建议170余条,大大提升了方案的可操作性和群众支持率。同时,坚持先从群众思想上“破冰”,发放26万份公开信、张贴4200份市人民政府通告、悬挂2000余条宣传横幅,借力融媒体平台推动宣传进村、入户、到人,实现文明殡葬倡议全城覆盖。利用清明冬至时节集中发力,发挥榜样作用、部门合力、群众力量,通过“平、迁、整”三种方式,整治各类散坟33.6万余穴,复垦土地面积达2734亩。
连云港市采取就地深埋、生态化改造、整体搬迁三种模式,着力推进散葬乱埋治理。截至2020年底,全市累计投入平迁奖励金2.4亿元,“三沿六区”摸排出的硬质大墓、豪华墓全部完成治理,3309处老坟地完成升级改造或绿植围挡,高质量完成了三年散葬乱埋治理任务。
泰州市持续推进殡葬领域突出问题整治,加大对违规经营、违规建墓等行为的查处力度,下发整改通知书65份,关停、闭园违规公墓18家,整治“三沿六区”散坟31.4万座。加强殡葬服务单位规范化建设,制定殡仪服务规范化操作手册,将各个环节都纳入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积极开展以“文明、惠民、便民、利民”为主题的阳光殡葬服务活动,向社会全方位公开服务项目、流程和收费标准,接受社会监督,严格规范殡葬服务行为。组织开展业务技能 “大练兵”“大比武”活动,努力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
公益惠民
加大投入 补齐设施短板
“市民家遇丧事本就悲伤,如果在治丧时再被殡葬黑中介宰一刀,更是雪上加霜。”徐州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市民办理丧事,拨打96444热线,工作人员会推荐就近、有资质的服务机构提供省心放心的优质殡葬服务,使丧户避免接触到黑中介的风险;丧户想购墓,不知道到哪里可以购买到合适的墓位,拨打96444热线,工作人员会提供合理化建议。
徐州市96444殡葬服务信息平台通过开通24小时、节假日不休的96444服务热线,吸纳主城区36家持证经营并经过培训且均为市殡葬协会会员单位的殡葬服务中介机构,直接连通市区各殡仪馆、公墓和殡仪服务中介、殡葬服务机构,无偿提供殡仪服务办理,接受遗体接运、告别厅和公墓墓穴预订及咨询投诉等,为市民提供便利。
为提高殡葬服务信息平台使用率,徐州市民政局同时推出直属各殡仪馆、公墓“两免费两优惠”惠民政策,只要主城区丧户通过96444热线联系或预约办理相关殡葬事宜的,即可享受免收遗体接运费和1天遗体冷藏费、优惠5%遗体告别费和2%墓穴购置费。
除了通过热线优化殡葬流程,江苏多地加大投入,补齐公益性殡葬设施短板,为更惠民、更利民、更便民提供有力保障。
在《无锡市殡葬设施布局规划》和《无锡市殡葬事业发展规划》中,无锡市优先计划安排公益性骨灰堂建设,科学合理确定殡葬设施布局、规模和数量。全市按照“一年启动、两年建成、三年达标、梯次推进”的规划步骤,全面启动公益性骨灰堂达标建设活动。各级政府累计投入资金3.8亿余元,完成公益性骨灰堂新建、改扩建项目30余个,新增建筑面积12万余平方米,总规划格位38万余个,2019年已实现乡镇骨灰安放设施全覆盖。
对新建、改(扩)建并通过达标验收的公益性骨灰堂,市级财政给予每个公益性骨灰堂80万元资金补助,并以此带动有条件的街道、村建设公益性骨灰堂。由此在全市形成了由市殡仪馆公益性骨灰安放设施、县、乡镇(街道)、村公益性骨灰堂城乡全覆盖的立体式骨灰安葬公共服务网络。截至2020年,无锡市累计建有各级公益性骨灰安放设施96个,为未来全市安葬方式由“入土为安”逐步向“入室为尊”转变提供了基础保障。
移风易俗 文明殡葬不停步
殡葬改革这件难事,难就难在打破传统观念,而观念的形成不在一朝一夕,而在于仪式习惯潜移默化的影响。江苏各地在文明殡葬的道路上先行先试,通过多种方式推动厚养礼葬的观念深入人心。
苏州市1331个建制村和涉农社区,已全部建立红白理事会,积极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和基层组织的引导规范作用,把移风易俗、殡葬改革内容写入村规民约,发动群众支持拥护殡葬改革,变“政府独唱”为“全民合唱”。
全市建成殡仪服务中心48个。其中各市、区建成镇(街)级殡仪服务中心43个,集守灵、公祭、白事饭、骨灰安放等功能于一体,为村(居)民办丧守灵提供一站式、便捷化服务。
各地还出台了集中守灵奖补政策,张家港市锦丰镇给予每户集中守灵家庭5000元的补助,此项政策在全市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张家港市推行“两禁两集中”,即禁止在所有殡葬场所焚烧祭品、燃放烟花爆竹,而代之以集中焚烧、燃放。昆山市7部门联合发出《体球网全面推行无烟祭扫的通知》,明确自2020年7月1日起,全市推行无烟祭扫。经过广泛宣传引导,得到绝大多数群众理解支持,基本在全市全域实现无烟祭扫。
在淮安市淮阴区乡村,一项“自选动作”正在释放积极效应——除婚丧嫁娶、70岁以上老人寿宴之外,不操办满月、周岁、升学、祝寿、乔迁、开业庆典等事宜,并且礼金不得超过200元一份。淮安市民政局、市文明办组织开展“树新风、除陋习”系列活动,大力倡导厚养礼葬、丧事简办、文明祭扫,同时积极推进节地生态安葬,并给予一定奖补资金。
南京市浦口区发挥“大联勤网格”作用,借力网格员、楼栋长等群体力量,入户宣传殡葬文明新风,引导群众不攀比、不盲从,小事不办、节俭办事,自觉抵制旧风俗,收集殡葬改革建议,营造文明殡葬改革的浓厚氛围。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1.4.7)